會古寫心——馮華春的書畫創作
馮華春,筆名古齋,古哉,號泥古樓。中國書協會員,清華美院張羽翔書法工作室助教;曾任廣西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篆刻創作委員會主任,廣西書畫院藝委會委員,特聘書法家,「廣西現象」細柳營主要成員之一;」廣西首批四人簽約書家之一。
書法、篆刻作品入展:首屆中國書壇新人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展;第三、四、五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第七、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一、二、三屆全國「流行書風、流行印風」作品展;中國書協當代系統工程千人千作展;「蘭亭詩韻」第二十五屆全國名家邀請展;廣西第三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一等獎;首屆「黃庭堅獎」全國書法大賽三等獎;廣西書畫院書法六家作品展,獲第三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馮華春嗜古、入古,作品所流露,多是「古」的元素、形式和意念。當他人熱衷刻意打造個人面目,急於「自成一家」時,他依然風標高蹈,追蹤古法,追求「消息多方」,充實和增加審美含量。馮華春由書法入畫,多方涉獵,同時亦精篆刻,品位和功力兼備,用筆自然,效法天地,追本溯源。其草書狂狷並行,縱情恣性、放逸驕肆而不失蘊藉。常於傳統經典中體會古人對草書的闡釋,獲得審美的經驗,亦從黃賓虹、林散之、謝無量、徐生翁等先賢處多有受益。
消 息 多 方
阿水/文
馮華春嗜古、入古,就象他的筆名、齋名一樣,「古齋」、「古哉」、「泥古樓」、「泥古信手」等等,多見於其書畫作品的落款上,無論臨摹還是創作作品,滿腦子充塞的多是「古」的元素,「古」的形式和意念。當書壇逐漸瀰漫浮躁,當很多人逐漸耐不了寂寞,或跟風參展,或開始刻意打造個人面目,意欲「自成一家」時,他依然高蹈古迹,追蹤古法,追求「消息多方」,充實和增加審美容量,並樂此不疲:讓我在「古」的汪洋中浸淫得久些、再久些吧!
馮華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書壇「廣西現象」的親歷者,參與創造了精彩而輝煌的「細柳營」,近二十年來,其幾乎未曾缺席過任何「國展」,是廣西書壇屈指可數的「大滿貫」書法篆刻家,然而,大功告成並未能消融他繼續進取的銳氣,聲名遠揚也未見他有絲毫的得意和怠懈。
作為書者,一個視書法為生命的人,馮華春並不諱言追求審美上的獨立,「細柳營」倡導的「入古出新」的學書理念,他不是不清楚,在其看來,個人面目的形成是肯定的,不過是早晚而已,但馮華春仰止古賢,敬畏經典,至今未見其談過什麼個人面目,其談得更多的是「消息多方」,四齣取法,為我所用。孫過庭《書譜》有云: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或恬淡雍容,內涵筋骨;或折挫槎卉,外翟鋒芒。又云: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正是應驗了不斷地追尋「消息多方」,今天的馮華春在藝術審美上是越來越多元複雜了,作品的技術含量更高了。
不知從何時開始,世人把行草書(特別是草書)作為衡量書法家水準的一個極重要的標尺,個中緣由或許是行草書能更多地體現出書者的個人風格和審美價值。懷素觀夏雲而多見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如驚蛇入草……。馮華春常於古人經典中體會古人對草書的闡釋,獲得審美的經驗。儘管李梅庵論書曾有「當於古人求古人,不可於今人學古人者求古人」之訓,但馮華春秉承和認準的是「消息多方」的學藝原則,並非全部的「非古不足以取法」,其從黃賓虹、林散之、謝無量、徐生翁等時賢處亦多有受益。作為玩筆高手,其草書狂狷並進,縱情恣性、放蕩驕態而不失蘊籍,你很難不被其澀裂多變的屋漏痕般的線條所震撼。
書法是要經過漫長而艱苦的錘鍊,潛質和才華也只能在漫長而艱苦中發現,馮華春抱定和恪守「消息多方」,涉獵多體而體體有法。近幾年來,他還時常與畫家們遊歷山川,看山讀畫,仰望古賢,其山水畫從賓虹先生出,由書法入畫,多方涉獵,自然收穫不少,其同時亦精篆刻,品位和功夫都不缺,用筆出於自然,效法天地,追本溯源,縱橫有象,愈熟而去俗愈遠,絕無程式化傾向,這一點殊為不易。
馮華春學富而性靈,吃得苦中苦,見過大世面,榮辱已無掛礙,進退更是平常,為藝有此心態,離化境不遠矣。
作品欣賞
山水扇面 20X60CM
山水扇面 20X60CM
山水扇面 20X60CM
山水手卷 17X100CM
山水手卷 17X100CM
山水手卷 17X100CM
山水手卷 17X100CM
山水手卷 17X100CM
行書手卷 17X100CM
行書手卷 17X100CM
行書手卷 17X100CM
馮華春精品書畫專場正在熱拍中.....
※我見青山多嫵媚——黃敬松山水近作
※名家說|沙孟海談書法技法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