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課表」建構教師管理新樣態
在新高考制度下,選課走班成為普通高中教學的必然選擇:教學不再是統一步調的「齊步走」,而是面向學生個體的「自然走」,顛覆了以往學生附著於固定課程、教師、教室的局面,代之以「一人一課表」「一生一師」的學習樣式。
1.挑戰重重,選課走班帶來的衝擊
選課走班教學給普通高中傳統的教學管理帶來不小衝擊,增加了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難度。
一是教師常規管理複雜化。實施選課走班後,每位教師要針對不同學情進行有差別的教學設計並實施,因此,包括教師的集體備課、交流學習、教研組活動和教學評價等的教學生活與教學管理架構都需重構。
二是師生有效溝通存在障礙。選課走班教學下,行政班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對號入座」,但在教學班中,教師面對的學生不斷變化和成倍增長,而有的教師又缺乏把「我的學生」變成「我們的學生」的理念,只能通過課堂展開帶有陌生感的臨時性師生對話,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互不相識」。
三是學生學習管理複雜化。實行選課走班讓教學班和行政班並存成為學校管理常態,出現行政班管理職能弱化、教學班集體觀念淡薄的現象,這會使兩類班級尤其是教學班的紀律、考勤、作業、輔導都變得困難。
四是學生德育出現「間歇空檔」。選課走班制下,由於學生的流動,行政班班主任只能對學生實行「間斷性」的德育管理,而教學班教師又基本無暇顧及學生的德育問題,這就容易出現學生德育的空白地帶。
五是選課走班空間設施管理細碎化。選課走班擴大了學生與外界的互動範圍,全方位、大面積的走班更是對學校整體的硬體資源提出挑戰,大到教室的格局、小到桌椅的布置都要推翻重組。
2.科學規劃,合理統籌教師的結構層次
教師是教學管理中最核心的要素,人的因素的積極調配將帶動財、物資源的配置。選課走班對學校目前的師資數量和結構均帶來挑戰,在選課走班制下,學校不同的課程設置與不同的師資安排,會影響學生的選課,如高一理化師資強一點,學生學得紮實,將理化作為選考科目的學生數相對就會多一些;相反,高一某學科的教師整體執教能力偏弱,選課人數相對就會少一些。因此,根據學校現有的師資數量和結構,合理統籌和調配三個學年段的師資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校在具體實施中,首先是做好對師資的科學評估。運用教師評估標準科學評估各學科任課教師團隊的整體執教水平,均衡調配各個學年段的師資,較好地保證了學生選課的穩定性,避免了學生選課的潮汐現象。其次,靈活調整課表,實行長短課、三級課程整合等措施,更加合理地安排課表。為積極應對某些學科教師階段性緊缺和過剩現象,學校靈活安排各學年段的開課科目和課時,保證課程開足開齊,同時符合學校學生選課情況。再次,鼓勵和支持教師開發選修課程。學校大力提升教師開發選修課程的能力,積極鼓勵教師承擔一科雙崗任務,在出現學科教師過剩的情況下,安排教師開發、開設選修課程,滿足學校課程實施的需要,也保證教師資源的最優化利用。
3.素養提升,強化教師選課走班教學適應力
實施選課走班給教師帶來全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擁有更多的課堂教學自主權,另一方面,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教師課程開發、整合和研究能力的深度需求。教師必須做到既專註於書本,又關注實際,更要重視學生的共同基礎和基於個性的發展需求;既要研究本學科領域,又要跨界了解其他學科領域;既能把學生領進學科,又能讓學生走出學科;既是教書先生,又是人生導師。這和以往教師的職業常態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人生髮展從沒有如此密切相關,是真正意義上的從學科教學走向了學科教育、學科育人。在此背景下,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模式,專任擅長的學科領域,同時跨學段兼課也成為常態。
為此,學校調整校本研修的方向,加大了教師培育的力度。首先,為了增強教師專業素養,學校聘請各學科專家來學校開展相關專題講座,對各科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其次,定期開展教師的外出「主題研訓」活動和帶領學生的「修學旅行」,讓每一個教師都有研訓主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研究課題,讓每一個教師都成為學生的課題導師,大大促進了教師專業知識體系的二次生長和重新構建,突出了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科教育素養的生成。第三,充分利用校內各項優質資源,讓本校優秀教師帶領新教師,共同進步;聯合當地其他學校,開展校際教研活動,互相借鑒學習,提升教師的選課走班教學能力。第四,教師在課餘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每月定期開展「心連心」主題活動,教師與學生之間敞開心扉交流,採納彼此的意見,共同學習、進步,使教師更好地適應走班教學。
4.求實革新,打造師生管理共同體
選課走班制「主動、靈活、對話」的文化特質要求師生充滿激情,通過共享、合作、融合的互動交流,共同為對方創造優良的成長空間,提供穩定的互利性環境,通過教師的全面輔導與關懷、學生的主動探究與分享,消解雙方的「孤立」與「隔膜」,讓教師獲得好的教學狀態、學生得到成長的快樂,從而構建美好的學校生活。為此,必須提升師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形成師生管理共同體。
在師生管理共同體的構建中,我們突出「自主治理」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管理。學校建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下設學習、紀律、衛生等若干管理分會,負責學生晨讀、自習、衛生、上課、考試、作業的具體管理。這讓學生自主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每個學生樹立主動變革的意識,形成自尊、自強、自主的人生態度,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目的。另一方面,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教師主動管理。學校設立「導師」或「輔導員」,對學生進行點對點的關心與服務。
5.多元融合,創新學校教學評價制度
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是學校選課走班有效管理的前提。學校要以「人本化、激勵性」為指針,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教學評價制度,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終身發展。
我們創新評價標準,將新的改革態勢和導向融入對教師的評價中。在尊重教師個體差異、教學特質、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注重教師專業成長和教育風格的形成,建立促進教師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把教師的自評和互評、學生評價、家校社評價結合起來,將過程性與終結性、定性與定量、教師個人與教研團隊評價相結合,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激勵功能。(作者:孫浩,單位: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學;作者:劉繼玲,單位: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
《北京教育》雜誌普教版
※教育調查:積極合作氛圍讓教師更投入
※教育典型:優質均衡發展的難題山東高密這樣破……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