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學子走進邊疆軍營,擦出了什麼火花?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時針指向凌晨3點,政治處主任李冰在燈火通明的辦公室里,困頓思索。
這本是一次十分簡單的決策——只要在政治教育方案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並划出「擬同意,呈團首長閱示」的字樣,辦公就可以結束了。
在過去的將近15分鐘里,李冰一遍遍翻閱著方案,手中的筆拿起又放下。當腦海中閃現出觀看《新聞聯播》時的一個鏡頭後,他為之一振,決定修改方案……
這是發生在今年6月初的事兒了。6月15日,當南開大學哲學院的學子與團隊官兵舉辦共話強軍朗誦會時,李冰才將那夜的心路歷程公諸於眾。當時,他腦海中閃現的鏡頭就是南開大學師生熱烈討論十九大精神的畫面,記者對該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生導師王新生教授的採訪,更是讓其印象深刻。
擔任政治處主任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李冰一直在嘗試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做些改變。如何讓年輕的官兵真正領略政治理論的魅力,進而走心入腦,是他一直在苦苦思索的焦點內容。
他對同齡人思想碰撞交流的魅力深信不疑,當新聞鏡頭在那個凌晨一閃而過時,他決定嘗試互動式的教育形式——邀請南開大學的學子們深入軍營,攪活並改變官兵對政治教育枯燥呆板的感受和印象。
令人欣喜的是,當活力四射、理論功底深厚的高校學子真正到來時,一些積極的變化確實萌了芽、開了花。
理論與現實的碰撞,象牙塔與烽火台的對望,這是李冰想要的狀態,但他想要的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更多更好的結果……
破繭成蝶式的求索
與南開大學哲學院對接交流活動的前一周,李冰基本上處於連軸轉的模式,這是他想充分運用好一流高校資源的務實表現。
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和宣傳股的幹事們,面紅耳赤地商討「南開大學理論宣講團赴部隊交流互動方案」,自從李冰決定探索交流互動的路子以來,宣傳股就始終處於一種打雞血的狀態。
為什麼打雞血?是太想讓政治教育有些新變化了。
「我們基層的理論教育還是缺乏一些刺激,每次功夫下了,力氣使了,總覺得還差火候。」宣傳股股長劉同江形容政治教育課「指導員嘴都磨破了,戰士們往往還是似懂非懂,都傾盆暴雨了,地皮還沒濕」。
對於這些,該團某高炮營1連指導員許偉偉更是感同身受。
在一次理論教育後,他組織交流討論。
「你對這個理論熱點怎麼看?」
「我覺得這個理論熱點挺好。」
「好在哪裡呢?」
「就是覺得挺好。」
……
在李冰看來,這種理論教育課,更多的是一種「跑趟趟」——滿足於教育部署了、人員時間落實了、內容安排了,但對最終的質效考慮得不夠。這既有受教育者本身的原因,也有教育組織者的問題。在他看來,部隊的基層理論教育課,更多的應該是「讓高大上的變成短鮮活的,涵養學識底蘊,培塑品格觀念,讓官兵能夠自覺地用理論指導人生實踐。」
就在李冰為怎樣攪活教育一籌莫展的時候,南開大學哲學院的黨委副書記宋媛也在進行著殊途同歸式的思索。
在多年的學生工作實踐中,宋媛感到,「作為哲學院的學子,研習的是古往今來世界一流思想家的理論學說,置身的是哲思飛揚的濃厚學術氛圍,在理論的敏感度上有著天然的優勢,比較缺乏的可能就是火熱而激烈的實踐碰撞。」如何打開實踐之路,也是她和其他的學生工作者們一直致力研究並想解決的問題。
所以,當邊疆軍營的理論需求與高校學子的實踐訴求相對接的時候,一場「象牙塔與烽火台對望」的嘗試,就應運而生、一拍即合了。
南開大學理論宣講團成員與官兵在一起。
對於這場對望,李冰有著自己的期待,就是想讓官兵們看看,在同一時空維度下,高校中的同齡人是怎樣對待理論的,並怎樣開展理論實踐的,找找差距,以正己身。
這個看似熱鬧新鮮的交流形式背後,其實隱藏著深層的目的,「在情與情的互動,心與心的交流中,對官兵形成一種強烈的倒逼……」
而宋媛所希望的,是讓哲學院的學子們能有一個更為正向積極的理論運用平台。「部隊是最為血氣方剛、正能充沛的地方,在這個地方開啟哲學院學子的『改造世界之路』,再合適不過了。」
負責帶隊的哲學院2016級碩士生、黨支部書記田佳佳告訴記者:「得知能來邊疆軍營都很興奮,我們也想在火熱的軍營中探一下自己的底,並向最可愛的同齡人學習,這樣才夠有意思!」
互為鏡觀,命運相連
田佳佳說得沒錯,當南開大學宣講團進入該團的時候,該團官兵首先感到的是強烈的新鮮感與好奇感,交流表現的慾望變得出奇地強。李冰認為,這其實就是一種「鯰魚效應」。
得知南開的學子們要和自己一起搞一場「共話強軍朗誦會」時,整個團隊都沸騰了。
南開大學理論宣講團成員與官兵合影。
那天,當王宇明走進朗誦會的排練禮堂時,這位南開大學哲學院2015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碩士生,只用了三秒就顛覆了對軍人僵硬劃一的固有印象——身著迷彩服、常服的參演官兵們神采飛揚地對著稿子、反覆琢磨著朗誦內容、耐心剪輯著背景視頻。雖然日常訓練任務很重,排練時大家也是坐立各異,但那一刻,王宇明說,他看到的是一個個張力十足、個性飽滿的「人」。
宣傳幹事劉安澤負責所有的音響調配,報道員劉孝強擔負了所有的視頻製作任務,這讓日常就喜歡擺弄攝像器材的王宇明與之有了共同話題,就著談論技術的熱乎勁兒,那天他們聊了很多時事熱點。
「正如對技術很精通一樣,很多理論熱點,他們真正講起來,並不一定比我們的見識淺。相反,很多時候,都能彰顯出平凡中見深度的張力。」王宇明說著,向劉安澤和劉孝強豎起了大拇指。
其實,在運作與地方高校學子交流互動的活動之前,李冰和他所帶領的政治處,並沒有多少舉辦類似活動的現成經驗。
秉持著「互為鏡觀、命運相連」的初衷,李冰和宋媛在方案設計上反覆醞釀,做了很多的溝通和交流,就是為了讓活動真正發揮效力,彰顯更為豐厚的意義。
那段時間,他們把能想到的活動都精心編排進來了,開展鮮活生動的面對面理論宣講,做實「同呼吸,共命運,創未來」交流會,在榮譽連隊「軍事訓練標兵連」設立南開書屋……4位日常在高校里深研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碩士、博士,在邊疆軍營縱橫體察、馳騁交流,既用學識影響著官兵,官兵也在用精神風貌影響著他們。
「青年戰士和青年學子,同為祖國繁榮昌盛的基石。由於某些歷史和社會的原因,我們之間出現了一條溝壑,兩個群體缺乏真正有效而貼近的交流,難以深入到彼此的世界中。」在共話強軍朗誦會上,田佳佳朗誦了自己撰寫的心得文章《你好,來自象牙塔向烽火台的致意》,在這篇文章中,她動情地說:「通過這些日子的相處,我們成為戰友,成為同學,成為親人,我們共同經歷青年都會經歷的痛苦和迷茫,重新審視和直面自己的選擇,成為人生路上的同行者,共同鑄就鋼鐵般堅定的意志和心靈,共同見證最前沿的理論和思想如何迸發出創造的火種。」
就在她的朗誦結束後,該團某高炮營營部的上等兵馬天鑫走上了朗誦舞台。由於還有三個月就可以複員回家,馬天鑫的工作學習狀態一度下滑嚴重,好說歹說都作用不大。南開學子到來後,在頻繁的交流互動後,深感學識不足的馬天鑫很受刺激,工作學習態度改觀很大。
站在舞台上,馬天鑫身著陸軍常服,肩章上的兩個杠杠在舞檯燈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在台上,他手拿話筒,動情朗誦了自己撰寫的一首詩——《從這裡起航》。
台下,李冰聽得認真,他相信,通過這次交流活動,更多人也會像馬天鑫那樣,重新起航。
「理論還可以這麼學」
「你們知道嗎?馬克思其實是個90後……」
為了搞好理論宣講,作為南開大學宣講團的成員,陳雙飛和喬敏這兩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博士生,花了不少功夫。
「我親愛的馬克思,統治者說著烏托邦卻不知自由該怎麼寫,你站出來說無產階級的力量永遠正不畏邪……像他一樣嫉惡如仇,像他一樣不屑權謀,馬克思是個『90後』……」這首曾經風靡一時的說唱歌曲《馬克思是個「90後」》,被兩位博士隨口拈來,作為宣講理論的開場白,活潑又生動,精彩又抓人。
小組宣講結束後,該團某高炮營一連四級軍士長馬峰說:「當兵這麼多年了,經典理論也聽了不少,像這樣講馬克思的,確實不多,很有意思!」
事實上,這些學子們,始終努力以鮮活的方式,讓馬克思走近官兵。
設立在該團「軍事訓練標兵連」里的南開書屋。
設立在該團「軍事訓練標兵連」里的南開書屋,《馬克思靠譜》《少年讀馬克思》等時尚活潑而不乏理論深度的書籍,就深受官兵歡迎,借閱率始終居高不下。
「馬克思的朋友圈」「破土啦!天才世界觀」「馬克思是個好醫生」「馬克思,靠譜」,看目錄就能弄清楚《馬克思靠譜》這本書的風格,每一章都輕鬆生動。此書翻山越嶺來到邊疆軍營後,同樣深受新時代官兵的追捧和喜愛。《少年讀馬克思》則是以回答全國青少年關於馬克思的19個問題為契機,變成了暢銷書。這本書,也成了南開書屋裡重點推介的書目,得到了連隊官兵的認可和歡迎。
官兵在南開書屋挑選書籍。
19歲的上等兵陳凡對理論教育一直有排斥,每逢上課,別人在認真聽,他的眼睛總是轉溜溜地往其他地方看,別人在認真記,他不記,筆在手指間來回翻轉,看得人干著急。
陳凡的排長李洋對這個問題反覆講評過很多次,但效果都不大。有時候,李洋氣得實在不行了,不得不採用一些行政強制手段,但李洋也知道,這種手段只能管得了表面的形,卻收不了內在的心。
後來,陳凡是被理論宣講團的喬敏點醒的。
喬敏在一對一輔導中,曾經問陳凡,「離開部隊後,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成為公司老總,很厲害的那種。」
喬敏說:「很棒的想法啊,那你可得努力籌劃學習了,有多大的目標,就必須下多大的力氣。」喬敏說這話的時候,排長李洋在一旁戳了一下陳凡,陳凡知道李洋的意思。
採訪時,陳凡說,「那一刻,我真覺得自己挺不好意思的,我問自己,學習方面的努力,我做到了多少?如果一如既往,想法真能實現嗎?不改變是不行了。」
對於這樣的認知改變,該團政委周該成很是欣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們需要的,其實往往是個態度問題,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都好辦。」
新的東西,還在萌芽
實際上,該團與南開大學理論宣講團的碰撞交流,產生的效用還不止這些。
相較於一些場面大、氣氛活的交流互動活動,作為一名學生黨支部書記,田佳佳更想做的是找一個連隊黨支部,充分利用彼此的優勢,搞好共建共育活動。
南開大學理論宣講團成員與官兵共同開展活動。
但共建共育活動並非一蹴而就,比如黨課共享制度這一點,就需要長久持續的碰撞。
在田佳佳的眼裡,部隊的黨課制度落實更規範化,內容與部隊職能使命任務以及建設進程都貼合緊密,值得參考和借鑒。而高校黨課顯得輕鬆活潑一些,利用視頻連線等手段彼此調和,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共受熏陶的目的。
田佳佳想做的,遠遠不止這些。她還想讓兩個支部的入黨積極分子結成幫帶對子,結合微信等手段,相互交流,共同提升,「以此改變高校入黨積極分子組織黏合性不強的現狀」。
交流回訪活動也在籌劃的盤子內,支部共建共育的方案提出後,該團選定榮譽連隊「軍事訓練標兵連」的黨支部參與該活動。兩個黨支部計劃利用官兵休假等時機,遴選少數優秀官兵代表回南開大學進行交流,田佳佳還準備開展一項「邊疆軍人素質拓展計劃」,當官兵回訪時,開展演講培訓、人文講座等活動,讓官兵更好地拓展視野、提升素質。
李冰還是喜歡在深夜加班,不過這次活動之後,他發現南開大學學子們,不僅起到了攪活一池春水的作用,更多的正向效益也在悄然展現。
那天的朗誦會,馬天鑫對李冰說:「經過和宣講團的同學們交流,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李冰認為馬天鑫說的是心裡話,直擊心底的碰撞,才能觸碰人的靈魂,激發無窮的向上力量。這正是他力邀南開大學學子們來團隊搞互動交流的初衷。
該團所在的南疆軍區政治部領導在審定該項活動時,大加讚賞:「這樣的活動,要多搞,也要形成良好的共育機制!」
該團團長路山認為,這樣的活動,讓官兵找到了一個十分好的參照點,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發現自己,校正自己。而發現自己,才是集中思想的前提。不過,他表示互動交流活動還需要雙方持續探索,深入鑽研,挖出更多更足的寶礦。
這一點,李冰在牽頭組織活動時也深有體會。他們現在基本上通過互動交流,實現了刺激官兵、校正自我的目的,但仍需要在「新鮮形式」與「主流價值觀」兩個維度找到最佳契合點,讓高校學子受益,讓部隊官兵也受益。
李冰告訴記者,這是他們改進政治理論教育方式方法的一個抓手,今後仍會繼續探索下去。
作為參與本次活動的另一方,田佳佳同樣表示任重道遠,「在部隊這樣一方火熱天地,我們的觸動更是全方位的,很慶幸站在這樣的舞台上,我們還要繼續貢獻更多的光亮。」
※被裝補修服務「大篷車」開到外訓場!
※烈日炎炎,這個部隊真情服務為官兵「解暑」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