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與不預習,真的沒差別嗎?
學期伊始,總是學習熱情滿滿,每堂課都會認真預習、複習,這種狀態通常持續不了一個月,隨著時間推移,學習任務不斷增加,預習這件事便不了了之。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對以上描述感同身受。可久而久之,「反正老師最終上課都會講解,預不預習都一樣」這種觀念就會根深蒂固,難道說預習與不預習真的沒差別嗎?
據引入翻轉課堂試點的學校老師講,做翻轉課堂的初衷是傳統課堂遇到了瓶頸,最顯而易見的一點就體現在預習上,傳統課堂下,指導學生預習的執行性很局限,且學生個體的主動性、自覺性、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參差不齊,不預習課本,僅靠課堂上的講解,無法保證整個班級有好的學習效果。
有些老師會在課堂上實行分組教學,以學生針對課本內容提出的不同問題作為分組依據,原來在上課之前,學生們就提前瀏覽過課本內容,並羅列出了自己認為的重難點。
在在線學習工具未推廣普及之前,有些老師們的公開課預習材料都是自己錄製的,有時候需要八九個小時來製作視頻。「預習不是只為了讓公開課有更好的展示效果,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有目的性地學習,是課堂的一部分。」
課堂實踐的案例表明,預習確實是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做好預習,有利於學生拉長自己對知識點,尤其是重難點的理解消化周期,改變從前老師指哪兒學生打哪兒的被動學習狀態,將學習進度掌握在自己手裡。
從老師的角度來講,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可以提前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而不是只在考試中才看到結果,這樣才能有針對性計劃性地給進度快的學生制定更高的要求、提升進度稍慢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另外,在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中,還可以促使自己不斷思考,從而教給學生更多內容,形成良性循環。
學生如何進行預習?
通讀即將要學的內容,將看不懂、模稜兩可以及存在疑問的地方標出來,如英語課文中的單詞、短語、用法等;
划出難點是一方面,針對課本內容,如果有完整的問題可以提出就更好了,將你的問題在本子上列出來,帶著這些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思路頓時清晰很多;
雖然標題就寫在課本上,但對於新學習的知識,你是否在預習的時候就知曉其脈絡呢?不妨試著去總結歸納一下知識點,比如數學中的重要公式、定理,語文中新的寫作手法,英語中的新語法、句型,甚至課文里呈現的文化內容等。
預習的要點還有很多,相信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會自我探索出更多方法來。
老師該如何引導預習?
從「給什麼要什麼」,變成「要什麼給什麼」,是教學方式的轉變,也是身份與思維上的轉變。老師在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上需要花一些心思:
針對重要知識點,提出一些有確定指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預習;
針對可自學掌握的知識點,布置一些任務,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學習內容;
針對課本內容相關聯的其他內容,提出一些無明確答案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
預習這件事,歸根結底需要師生共同完成,下學期開始,願大家將預習進行到底!
外研社K12
重基礎 有未來
微信號:fltrp_k12
面向教師|服務教學|分享資源
TAG:外研社K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