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滿城漢墓共兩座,一號墓的墓主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二號墓的墓主是王后竇綰。兩墓是同陵而不同墓穴的異穴合葬墓,或稱「同墳異藏」的夫婦合葬墓。中山王劉勝墓和王后竇綰墓共出土玉器160餘件(套),其數量之多,在已發掘的漢墓中僅次於廣州南越王墓和徐州獅子山楚王墓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玉圭

漢玉繼承了先秦玉器的優良傳統,但又有所創新,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新的藝術風格。西漢早期的玉器,繼承戰國玉器的風格,到了西漢中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給官營玉器手工業的繁榮發達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在玉器製作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器類和器形,逐漸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一、作為禮儀用玉的玉圭和玉璧

中山王劉勝墓出土3件玉圭,其中兩件器形較大,近底部有一小圓孔,1件器形較小,皆為素麵。玉璧的數量較多,兩墓共出土69件(包括鑲嵌在竇綰漆棺外壁的26件)。玉璧的紋飾,除了傳統的蒲紋、谷紋或渦紋外,流行著分為內、外兩區的紋飾,一般內區為蒲紋或渦紋,外區為合首雙軀的龍紋或鳳鳥紋。玉璧在當時屬於珍貴禮品,而且往往是成雙贈送。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玉璧


二、作為殮服的「金縷玉衣」

滿城中山王劉勝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的形制完備、保存完好的玉衣。玉衣全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編綴玉片的金絲估計共重1100克左右。竇綰的玉衣比較短小。玉衣全長1.72米,由2160片玉片組成,所用金絲重約700克。竇綰的玉衣沒有做出腹部、胸部和臀部的形狀,可能是由於做出女性人體形象不符合封建傳統觀念的緣故。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劉勝的金縷玉衣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竇綰的金縷玉衣

玉衣是兩漢皇帝和皇室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是漢代特有的葬玉。西漢時期的玉衣,除了用金縷編綴的以外,還有用銀縷、銅縷或絲縷編綴的,皇帝和王侯皆可使用金縷玉衣。當然,這並不排除王侯也有使用銀縷或銅縷玉衣的,可見在西漢時期尚未形成嚴格的分級使用不同縷線的玉衣的規定。到了東漢時期,對玉衣的使用規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

三、翹袖折腰的玉舞人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玉串飾

玉舞人出土於竇綰玉衣內胸部,舞人上穿長袖衣、下著長裙,透雕作翹袖折腰的起舞姿態。上下各有一圓形小孔。與玉舞人一起出土的有玉蟬和瓶形、花蕊形、聯珠形等玉飾,以及水晶、瑪瑙和石質珠子。推測這些飾物原當為編聯在一起的一組串飾,玉舞人在串飾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大葆台二號漢墓出土的玉舞人拓片

漢墓中出土的玉舞人都有一個或兩個用於穿系佩掛的小孔,說明玉舞人是隨身系掛的佩玉,而具多數應是組玉佩的構成部分。例如北京大葆台二號漢墓出土的玉舞人,也有兩個小圓孔,應該也是組玉佩的構件。從考古資料考察,玉舞人主要出在諸侯王親屬等貴族階層的墓中,墓主人多為女性,由此可見玉舞人應是漢代貴族婦女喜愛的一種佩玉。

玉舞人在漢代貴族婦女佩飾中的流行,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長袖」和「細腰」是漢代舞蹈的兩個重要特點,玉舞人的造型充分體現了這兩個特點,因而是漢代婦女翩翩起舞的真實寫照。漢代玉舞人不僅是優美的玉雕藝術品,而且也是研究漢代舞蹈的珍貴實物資料。


四、外緣有透雕附飾的玉璧

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1件谷紋璧,其上方有透雕的雙龍捲雲紋附飾,造型生動優美,紋樣玲瓏剔透。這件玉璧的透雕附飾只有一組,位於璧的上方。與戰國時期同類玉璧的造型風格迥然不同,代表了漢代新的藝術風格。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雙龍捲雲紋谷紋璧

戰國時期的這類玉璧,外緣的附飾往往是兩組或四組透雕的龍紋或鳳鳥紋,多數作對稱形式。西漢前期的這類玉璧,基本上承襲戰國時期的風格。年代稍早於滿城漢墓的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這類玉璧,其透雕附飾還具有左右對稱的特點,仍然保留戰國的遺風。


五、兩側有附飾的韘形玉佩

韘形玉佩是漢代流行的佩玉,也稱雞心佩或心形玉佩。它是從古代的玉韘演變而來的。韘又稱射決或扳指,是古代射箭時佩戴在右手拇指上鉤弦時用的。玉韘從實用器演變為裝飾用的韘形玉佩,可能開始於東周時期。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劉勝墓出土的韘形玉佩

西漢中期的韘形玉佩,基本上已經定型,在心形主體的兩側都有透雕的附飾,附飾比前期更為繁縟,雖然不是完全對稱,但大小差不多,風格也基本相同。紋樣主要是變形捲雲紋,個別也有雕成鳥獸紋的。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1件韘形玉佩,心形主體較瘦長,兩面均陰刻捲雲紋,兩側有不對稱的透雕流雲紋附飾,紋飾優美,流暢。王后竇綰墓也出土1件韘形玉佩,心形主體較短,當中的圓孔較大,兩側的透雕附飾基本對稱,而紋飾稍有不同,一側為變形捲雲紋,另一側似鳥獸相搏狀。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竇綰墓出土的韘形玉佩

滿城漢墓出土的這兩件韘形玉佩,代表了西漢中期韘形佩的風格;前者應稍早於後者,後者屬於典型的西漢中期韘形佩的造型。東漢時期的韘形玉佩,器形有較大的變化,韘的主體部分雖然尚有痕迹可尋,但已由豎置改為橫置,當中的圓孔演變為圓角長方形或橢圓形,兩側的附飾發展成為環繞全器的透雕紋飾,形象更為優美。韘形玉佩是漢代較常見的一種佩飾,男女皆可佩戴,與組玉佩似無組合關係,是可以單獨佩戴的一種玉飾。


六、四種玉飾齊備的「玉具劍」

以玉飾劍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嚴格意義上的玉劍飾,出現於東周時期。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四種玉飾齊備的「玉具劍」到西漢時期才流行。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玉劍首

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1把鐵劍,是我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的「玉具劍」,四種玉飾齊備。玉劍首為圓形,正面中央作一圓形突起,飾陰刻捲雲紋,周圍浮雕兩隻身軀修長的螭虎。玉劍格的斷面為扁菱形,一面飾淺浮雕的捲雲紋,另一面為浮雕的螭虎、流雲紋。玉劍璏為長方形,背面有長條形扁銎,表面飾浮雕螭虎紋。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玉劍璏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玉劍珌

玉劍珌作不規則梯形,兩面浮雕5隻活潑的螭虎嬉戲於雲海之中。可見當時典型的玉具劍,四種玉劍飾的紋飾題材和雕琢技法往往是一致的。東漢繼承西漢的習俗,也使用玉具劍,但發掘出土的玉劍飾數量不多,說明在東漢時期玉具劍可能已不像西漢時期那樣流行了。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玉人

此外,中山王劉勝墓還出土1件圓雕的玉人。玉人作古時王公憑几而坐的形象,底部陰刻銘文「維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10個字。從銘文的內容考察,這件雕成王公形象的玉人,既是少見的漢代玉雕藝術品,又是厭勝辟邪之物。

總之,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到西漢中期形成了漢玉特有的、新的藝術風格。東漢的玉器基本上承襲西漢的傳統,沒有什麼新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是個過渡時期。隋唐以後的玉器,在造型、紋飾題材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展,光輝燦爛的中國玉文化又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原文作者:盧兆蔭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3月刊《滿城漢墓玉器與漢玉新風格》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滿城漢墓共出土兩套金縷玉衣 一起來看漢代古玉新風尚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吉祥八寶:清宮瓷上八寶紋(上)
這件稀世銅盤曾被太平軍當作馬槽,現在是博物館鎮館之寶!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