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攝佛威儀(一百七十七)
云何六度攝佛威儀?
佛以十力、無畏、不共法等為威儀。一心中修四道品,名「修佛威儀」;證佛眼、佛智,名「得佛威儀」。
今逐語便,約道品明攝十力者:若四種道品,即是四種四諦智。
決定因果,知生滅之集,決受三界之苦,「斯有是處」;生滅之集,若至無餘涅槃,「斯無是處」。
若生滅之道,能盡苦入涅槃,「斯有是處」;生滅之道,若至三界,「斯無是處」。
乃至無作之集,通至變易,「斯有是處」;若通至無上涅槃,「無有是處」。
若無作道、滅,通至一切種智,「斯有是處」;若通至二乘,「無有是處」。
是四因果一心中知,決判明斷,名「是處非處力」。
故如來於佛法中作師子吼:「獨我法中有四沙門果!」即此義也。
「業報、智力」者:知四種集,是知業;知苦,是知報;道、滅亦爾。分別四種業報、淺深不謬,是二力也。
「知禪定力」者:四種道諦中八定,分別深、淺,照了不差,是三力也。
「知根、欲、性力」者:知過去苦、集不同,名「根力」;知現在苦、集樂欲不同,名「欲力」;知未來苦、集得失不同,名「性力」,是四、五、六力也。
「知至處道力」者:知四道諦所至之處,是七力也。
「知宿命、天眼力」者:照過去一世、多世,種性好惡、壽命長短,名「宿命力」;照未來生處好醜,名「天眼力」,是名八、九力也。
「漏儘力」者:四種滅諦所證無漏心慧等解脫也。
是一法門而有四種者:如王密語,智臣解意。佛說十力,赴四種機,不令小者謗大,傷其功德;不令大者得小,抑其善根。彼彼獨聞,各各獲利;無謀權巧,故號「能仁」。菩薩智臣,深解密語,知意在三藏,即問生滅,鄭重諮詢,令有緣疾悟;乃至知意在圓,或頌無作,或問無作,令他得解。一音殊唱,萬聽咸悅;口密無邊,義不可盡。上(止)作四釋,何足致疑耶?
問:十力是佛威儀,初心云何能學,云何能得?
答:《大論》云:「菩薩行般若,十力、無畏不應住。若佛於佛法無有過失,是則應住;若菩薩無佛法,何所論住?」釋云:菩薩修佛功德,多生重著;破此重心,故言「不應住」;又,菩薩分得十分、無畏;既未究竟,故不應住。
若爾,前雖修而未得,後語入位,何關初心?
若依《華嚴》<十住品>云:「菩薩因初發心得十力分。」「正念天子問法慧云:初心大士修十力方便,云何知家非家,出家學道?云何方便修習梵行,具十住道,速成菩提?答云:菩薩先當分別十種之法,謂:三業及佛、法、僧、戒。若身是梵行,梵行渾濁,八萬戶蟲;若身業是梵行,四儀顧眄,舉足、下足。若口是梵行,音聲觸心,唇齒舌動;若口業是梵行,則是語言。乃至戒是梵行,戒場十眾問清凈,戒師白四羯磨,剃髮、乞食等,皆非梵行。梵行為在何處?誰有梵行?三世平等,猶如虛空,是名方便。又更修習增上十法,所謂十力,甚深無量!如是觀者,疾得一切諸佛功德。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如此明文,豈非初心修證十力?
又,《地持》云:「菩薩知如來藏,聞思前行,修自性禪,得入一切禪。一切禪有三種:一、現法樂。現法樂故,稱歡喜地。二、出生十力種性三摩跋提,及二乘除入。三、利益眾生禪也。」十住名聞慧;十行名思慧。此聞、思前,以修自性入一切禪,得具三法,豈非初心有修、有證?三據明矣。
道品、六度及佛十力,宛轉相攝,皆如上說。若修道品、六度,即是修佛十力;若調伏諸根,滿足六度,即是滿足十力,住佛威儀無異也。
《十住毘婆沙》云:「『力』名扶助,氣力不可窮盡。」《地持》云:「得勝、堪能,名為『力』。」於十處悉如實,離虛妄,勝於魔,自行故,名「得勝」。能以方便利益眾生,故言「堪能」。
然佛力無量,何止言十?實是一智緣十事,故言十。此十化眾生足。舉十,余亦可知。《殃掘》云:「十力是聲聞宗,非摩訶衍;大乘有無量力。」此二釋彌顯四種十力意。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止觀實踐體系—主動地透過觀修來突破生命苦的逼迫(三)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