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掐住貓的後脖頸,它就變成「木頭人」了
現在愛養貓的鏟屎官越來越多,或許有人發現,掐住貓的後脖頸,它就好像被點穴一樣不能動了。
難道貓的這塊皮膚不怕疼嗎?為什麼它們會有這種表現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奇特的夾子催眠
有人在實驗室做過實驗,用活頁夾夾住貓的後脖子,不同年齡和性別的貓都會變得老老實實。它們背部拱起,尾巴夾在雙腿之間。
人在痛苦的時候也會身體縮成一團,經過對貓咪各項生理指標的測試, 研究者發現, 貓咪這種行為並不是由害怕或者疼痛引起的。貓咪的瞳孔並沒有放大, 心跳速度也沒有加快, 呼吸速度也正常——受到驚嚇的動物一般會產生的生理反應貓咪都沒有出現。研究組得出的結論是, 貓咪出現這種行為與」方便貓麻麻移動小貓有關」。
其實,夾子催眠這種現象在大部分哺乳動物中都會出現,松鼠、浣熊、狗、獅子、熊等,除了靈長類和樹懶等可以用手抱著孩子、食草動物的孩子生下來就會走路之外,其他動物幾乎都要用這種方式來遷移孩子。
1、哺乳動物(很早就知道老虎獅子也是這樣,不知算不算哺乳動物特有的現象)因為運輸幼崽都是用嘴叼住幼崽的後頸皮肉,客觀上需要幼崽「老實點」,所以這裡進化出了特殊的一種神經反射。這種「鎮靜效應」被稱作」clipnosis」,也有人稱為」捏掐誘導的行為抑制現象」(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表現為心跳的減弱和身體姿勢上的改變(「被點穴」一般)。
2、這種特殊的神經反射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說,本質上是這一帶皮肉在結構上的先天特異性所致,就像膝跳反射等先天性一樣,而不是因為客觀上有了媽媽要運他的行為,所以用活頁夾也能完成
夾子催眠是哺乳動物的專利
除了哺乳動物之外,其他的動物要麼是沒有柔軟的皮膚,要麼是沒有牙齒,因此用嘴叼這個動作首先是不能實現的。而且根據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四肢和尾巴都不是好叼的地方,所以只有背部和脖子可以作為受力處,而脖子的大小通常比較合適。
如果孩子非常小,那麼咬後背也是可以的。至於食蟻獸、穿山甲這樣沒法張嘴的,那就只能背在後背上了。你問我刺蝟怎麼辦?不會跑之前待在窩裡頭唄。
因此,被咬住之後,動物就得到了一個信號,媽媽要叼我了,於是非常配合地保持不動。即使成年的貓也會立即進入童年狀態。
GIF
很多人會擔心在野外這種本能會讓他們被吃掉,其實根本不會。因為捕食者雖然也咬脖子,但是咔嚓一下就咬死了,不會耐心到先咬後頸皮膚催眠,然後再殺死獵物的。
但是,如果動物的體重已經足夠大,那捏著脖子提起來就會讓它感到痛苦,這時就會反抗了。具體事例可以參考獅子或老虎交配的時候,雄性會咬著雌性的後頸固定位置。但是雌性被咬並不舒服,完事兒後馬上會還嘴反咬。
※英語不好的你如何快速高效地參與孩子的英語啟蒙
※深邃藍,滿滿的精緻與美好!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