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改變大歷史,他的一條妙計讓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先發制人
原標題:小人物改變大歷史,他的一條妙計讓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先發制人
歷史上有一些小人物,儘管出身不顯,結局不明,但他們卻常常因為一個舉動、一個點子或一個事件而讓自己青史留名,成為後人景仰和欽佩的對象。比如在江邊救了伍子胥漁父,假如沒有他,伍子胥不可能逃脫楚兵的追殺,那麼吳國的歷史要改寫,楚國的歷史更要改寫;又比如隗順,南宋臨安一個最普通不過的獄卒,他在岳飛就義後,冒著生命危險將岳飛遺骸偷偷抱出掩埋,使得「青山有幸埋忠骨」,善良的人們便記住了他,歷史也記住了他。而在楚漢戰爭中,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位洛陽新城的三老董公,因為他的一條妙計,讓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得以搶佔高峰,先發制人,堪稱改變大歷史的小人物。
漢王二年(前205)三月,劉邦招降魏王魏豹、逼降殷王司馬卬,在修武稍作停頓並收得陳平後,隨即南渡平陰津(今河南孟縣東)抵達洛陽,準備向東攻打項羽的老巢、楚國首都彭城。在路上,洛陽新城三老(鄉里掌管教化的小吏)董公,路上攔下劉邦座駕說有事稟報。劉邦駐馬停下,問董公有何見教。董公說:「古人說『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唯『明其為賊,敵乃可服』,公布敵人的罪狀,敵人才可能被打敗。項羽本素來無道,如今又殺主弒君,罪大惡極。已有仁,不必用勇而天下自服,已有義,不必用力而天下自定。大王如果真的打算討伐項羽,不如為義帝發喪,全軍縞素,傳檄諸侯,使人人知義帝被弒,通告項羽罪責,然後師出有名,天下共仰,所謂上古三王盛舉,也不過如此了。」
劉邦聽後,簡直撥雲見日,恍然大悟,是啊,項羽「弒君」,這是多麼惡劣的行徑啊,為君報仇,又是多麼正義的理由啊,他感嘆道:「真是妙極,若非先生教誨,寡人如何能得這等高論!」於是,劉邦立刻命令三軍縞素,為義帝發喪。他自己則在義帝靈前袒而大哭,一連三天,悲切至極。同時,命人草擬檄文,遣使分送各諸侯國。檄文說:
「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兵皆縞素。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他以「誅無道」為理由,廣泛動員各諸侯王參與。於是,劉邦以漢軍為主力,聯合魏、韓、趙,脅迫塞、翟、殷等國,最後組成了一支達到五十六萬人的聯軍,雄赳赳氣昂昂,浩浩蕩蕩殺奔彭城而去。
劉邦通過為義帝發喪舉哀,既為自己討項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樹起了一面正義的旗幟,又為伐楚找到了眾多的同盟和幫手,這個計策可謂一箭雙鵰。而最為關鍵的是,通過為義帝發喪,劉邦在秦末的諸侯混戰中搶得了道義制高點,使他的漢軍在輿論之中成為了正義之師,為最後楚漢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這樣一個好點子,劉邦身邊那些身經百戰的悍將如周勃、灌嬰、樊噲們沒有想到,那些學富五車妙計連連的謀臣如韓信、張良、陳平們沒有想到,卻讓一個鄉里小吏耄耋老翁董公給想到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咄咄怪事。故宋代詩人楊萬里《三老董公》詩曰:「一色三軍雪染衣,拔山氣力陡然衰,三王事業無多子,卻是良平不得知。」是啊,董公的謀略,為漢王劉邦帶來的政治收益真是無法估量的。
可見,英雄不要問出處,智者常常藏民間。
※舉白旗的日本少女:太平洋戰爭中充滿人性光輝的照片
※諸葛亮神機算出伯溫掘武侯墓,劉基不服,預言一人拆塔竟也應驗
TAG:短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