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城防不住北方騎兵,為何中國各朝仍要修建?

長城防不住北方騎兵,為何中國各朝仍要修建?

GIF

亡秦者胡也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奇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從戰國到明朝,眾多中原王朝堅持著修築長城的「接力賽」。

而好事的文人曾寫下「唯見長城外,殭屍亂如麻」的「反詩」,清朝康熙帝也曾嘆到「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長城放在古代,絕對是一個勞民傷財的工程。然而卻又是個很省錢的防禦手段。

GIF

▲烽火預警,僅需約10小時就能將

預警信息傳遞到1000公里外

明朝官員餘子俊曾給成化帝算過一筆賬。防禦北元勢力,維持北方常備八萬大軍,軍餉、糧草和運費,一年總花費979萬兩銀子,還需動用407萬勞力。而修築長城,就地取材,長城牆體乃至工費合算,每米也就0.16兩,修築起主戰場河套地區的長城總造價也就不過16.3萬兩,非常划算。

GIF

▲長城依地勢而建

而當我們翻開華夏戰史,秦長城沒能擋住冒頓單于下匈奴的勃勃發展;隋長城在突厥十萬兵峰前宛如土牆;而「金界壕」更是在成傑思汗的鐵蹄下被夷為平地。即便是修築規模最大,最完善的明長城,好像也沒能攔住韃靼、後金的幾次北京「郊遊」。

▲被蒙古鐵騎夷為平地的「金界壕」

這麼看起來,長城似乎的確是古代封建統治者耀武揚威的「政績工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難道他們都是傻子?一個勁兒地建長城,只為給後人留下笑柄?

非也!對於長城而言,國興,則為萬里藩籬;國衰,則為片面土牆。長城的建造實際上是中原農耕民族軍事防禦「實用主義」思想的充分體現。

▲楚長城遺迹,保存狀況比較好

我們先來看看種花家的第一個長城——「楚長城」。公元前656年,春秋霸王「一代目」齊桓公在打敗楚國小弟蔡國後,率一幫諸侯進犯楚國。楚國使者屈完面對前者赤裸裸的軍事威脅,單單用「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一句將對方「實力勸退」。

GIF

▲依託山勢險要,楚長城阻擋齊軍

的「機械化」攻勢SO EASY

▲知乎某靈魂畫手畫的長城對於

軍隊機動作用的示意圖

這裡的「方城」便是楚長城,儘管如今早已因風化而殘破不堪,但其依山而建,旁水而建的險勢,使楚國能用輕而易舉地擋住他國進攻。你齊國再屌,有再多的戰車,也沖不過我天塹之上幾米高的小牆啊,哈哈哈。

▲戰國時期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其它諸侯也有樣學樣,興起了第一波「砌牆」熱潮,而時至今日,我們也依然能找到其遺迹。山東省有齊長城;陝西省有魏長城;遼寧省有朝陽市燕長城。可以這麼說,中國長城最初的誕生主要是為了軍事防禦。

秦朝建立後,匈奴實力比之前壯大了不少,經常南下掠奪物資。秦始皇顯然不會坐視不管,公元前214年派遣將軍蒙恬率大軍北上。仗是打贏了,卻發現無法將敵「有生力量」完全殲滅,無論攻退。

GIF

▲長城即能調動兵源

GIF

▲又能防禦怪物?中國的北境長城

那怎麼辦呢?守!蒙恬將軍直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加強整修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一方面成為了國家領土邊界的象徵,對於北方草原少數民族而言,無異於一道不可輕易逾越的心理界限;另一方面也成為了中原王朝軍隊的「戰鬥堡壘」,即是防線,也是進攻發起線。正所謂「漢承秦制」,漢朝最終在對匈奴的征服中,將以下兩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最終以和親之事

草草結尾的「白登之圍」

公元前201年,漢太祖劉邦率32萬大軍在山西迎擊匈奴,結果在大同遭遇「白登之圍」,差點就被生俘。次役讓充分讓漢朝領教到了游牧民族騎兵的戰鬥力。想想,漢太祖登基時連拉車的白馬都找不齊,攻守之勢自然不言而喻。「惹不起,躲得起!」漢朝在通過和親送錢緩解緊張關係的同時,也大修長城來保護邊疆,利用長城的防禦BUFF換來了「文景之治」。

▲長城基本決定了當朝的邊界線

漢武帝劉徹即位,有了錢,刀磨亮了,自然有必要反擊了,而這時長城的攻擊BUFF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從公元前129年衛青首次北征,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決戰」,漢軍都是以長城為進攻發起線,從各隘口出發進擊。

這個時候的長城,發揮著前進基地的作用,一來縮短漢軍進攻和後勤補給的路程,避免車馬疲憊。二來,也使漢軍在大戰後能快速撤退至關內,利用堅強壁壘阻止匈奴的追擊,以求來日再戰。這樣完美的「戰鬥堡壘」,豈不美哉?長城對於漢朝最終取得漢匈戰爭的勝利功不可沒!

▲漢宣帝時,匈奴最終歸順

到了隋唐盛世,長城的存在,對中原王朝取得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勝利同樣起著決定性影響!唐初,突厥曾進兵離長安不過40里,多虧唐太宗李世民發揮「個人魅力」簽下「渭水之盟」才得以打發。

▲巨唐:長城在手,天下我有!

如同漢朝一樣,唐朝在這次危機後也在北方大修長城屯兵,也正是得益於漢朝的長城「航空母艦」使用經驗,唐軍的戰果更加輝煌!數年之後,唐軍從陰山隘口東進奇襲突厥,甚至活捉了其可汗,比漢朝更加快速地擺平了北方少數民族。

可以這麼說,修長城乃是中原稱帝的必刷「副本」!要想延續政權,就必須保證農業生產,要保證農業生產,就要鞏固北方邊疆,修長城,拒蠻韃!

▲黑線為北宋邊境,先前的長城全部在遼國境內

圖片來源:知乎 蔣棟良

當然,也有列外,那便是我們的「挫宋」同學,連幽雲十六州都丟了。地皮沒了,自然也就沒辦法蓋長城了。面對強敵,只能建「人牆」,北宋常年在邊境屯兵百萬,不過血肉之軀還是沒有磚土「頑強」,花了大錢辦了壞事。不然,金軍南下渡過黃河時,數萬宋軍為何聽得金軍戰鼓便落荒而逃,將汴京門戶拱手讓出?

▲挫宋:沒了燕雲十六州,

我依舊是爸爸...們的兒子

失去了長城,中原王朝便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較量中失去了主導權,只能再苟喘殘延中緩慢走向滅亡。

到了明代,長城的發展進入了最後的輝煌階段。同樣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的高機動性,以及常年征戰的高成本,明朝最終選擇修築加強長城邊防系統。不同於漢唐長城的重點防禦修築,明朝選擇連片修築,即通過長城邊牆把各個邊防隘口連接起來,總長度達到了驚人的8850公里!

▲是時候祭出大明專屬「表情包」了!

此圖出自電視劇《江山風雨情》

不可否認,這樣宏大的工程給明朝政府極大的財政負擔,但同時也必須承認明代長城在這樣的高投入下,其帶來的收益也更大!首先是軍事上,明長城在建造細節上使用磚石鋪砌,通常牆體高達4到6米,厚6.5米,且連片連續。「土木堡之變」後,瓦剌蒙古在進犯塞內時,面對長城,由於缺少器械技術,也只能「拆破邊牆,數騎同入」地小規模破壞進入。

從戰略角度看,明長城連片,成體系,網路化,九邊重鎮沿長城散布一線,相互聲援,可以說是古代中國版的「馬奇諾防線」。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在長城上阻擊日軍

記得有個古裝電視劇中皇帝和大臣們討論是否繼續修建長城,有人說修長城沒有用,因為每次游牧民族來攻擊,都會被攻破,繼續修建長城等於是浪費。

但有個大臣說:有了長城,游牧民族每次只能攻破某一處,我們到時候只需要應對一處便可以了。但如果沒有長城,他們便想從哪裡攻進來都可以......所以修建長城還是很有必要的!

▲明代邊關防線圖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無論是明英宗時的瓦剌蒙古,還是嘉靖年間的俺答韃靼,還是崇禎時期的皇太極後金,雖然幾次得以突入長城,但只能劫掠而無法立足。究其原因便是處於網路化的長城邊防體系中,少數民族軍隊彷彿處於一張隨時會被收口的「包圍網」中。

同樣,明代長城由於明朝商品經濟的發達,草原地區與中原地區日益緊密的貿易關係,而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出了一項經濟職能——「經濟封鎖牆」。

▲雄武的明長城

邊境黑市貿易的發展,使得可汗能用本地的駿馬、皮草及牛羊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通過控制貿易,可汗能用這些在草原上罕見的商品,賞賜分發其下各地的頭領來換得其對自己的效忠。

▲嘉峪關

因此,明朝在武力對抗北方少數民族的同時,也靠長城拉起「經濟封鎖網」來打擊工商貿易和走私,既能制裁游牧部落,又能維護封建經濟。你們這些P民奸商私底下跨越邊境荒漠,那朝廷給你們增加點「難度」,把關隘,堡寨用牆連接在一起,外加上烽火台的預警和巡邏,看誰還敢冒著殺頭的風險來探路!

用長城制裁北方部落的效果的確顯著,據《滿文老檔》記載,後金皇太極期間,由於明朝的邊境封鎖,綢緞,茶葉等物品價格飆漲,一度稀缺,打擊了後金工商業發展。同時,長城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其不僅可以作為暗中損耗對手的「放血刀」,還可以成為政府財政新的「聚寶盆」。

▲宣府和張家口一起組成了北京的北大門

防禦從草原上來的敵人

圖片來源:知乎 蔣棟良

明朝萬曆《宣府鎮志》中就記載當時張家口「南京的羅緞鋪,蘇杭綢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臨清的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里許」。繁榮的貿易口岸,無疑為政府財政提供了非常可觀的關稅收入。

▲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隨後攻入北京

而在南方,明朝建立了與長城邊牆系統同樣思路的「海禁」政策。清朝雖然也曾強盛過,但仍採取了閉關鎖國策略,使得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強國。隨著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開了閉關鎖國已久的國門,使得中國開始了近百年的屈辱歷史。

封建統治者們建造了2000年的長城,最終卻沒想到,真正的敵人竟然從海上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次位面 的精彩文章:

面對冷戰美蘇洲際導彈威脅,第一代反導系統竟然安裝核彈頭
「火力不足恐懼症」治不好了?其實解放軍步兵火力還存許多不足!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