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為什麼叫「中華」?

中國為什麼叫「中華」?

原標題:中國為什麼叫「中華」?



文/吳晗

黃帝、蚩(chī)尤和炎帝是我國遠古時代的三個部族首領。


以黃帝為首的部族,最早生活在我國的西北方,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遷移到涿鹿地方(現在河北涿鹿、懷來一帶),才開始知道馴養家畜,種植植物。黃帝姓姬,號軒轅氏,也稱有熊氏。


炎帝姓姜,是另外一個部族的首領。炎帝族最早也是生活在我國西北方的一個游牧部族,他們遷徙的路線是由西部向中部推進。他們向中部推進時,和最先進入中原地區的九黎族發生了衝突。長期鬥爭的結果是,九黎族勝利了,炎帝被迫逃避到了涿鹿地方。後來,炎帝族聯合黃帝族共同對抗九黎族,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大械鬥。在這場械鬥中,九黎族的首領蚩尤被殺了。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涿鹿之戰」。九黎族和炎、黃兩族的鬥爭持續了很久,後來九黎族因敵不過炎、黃兩族的聯合勢力,一部分被迫退到南方,一部分仍然留在北方,還有一些則滲入炎、黃族內,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自這以後,中原地區——主要是黃河中游兩岸的地方,便成了炎、黃兩族的活動場所。


炎族、黃族在共同擊敗九黎族後不久,他們之間又發生了大衝突,雙方在阪(bǎn)泉地方(在今河北省懷來縣)接連發生了三次惡鬥。最後,炎帝被打敗了。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阪泉之戰」。但是,此後炎、黃兩族卻逐漸進一步結合,並且在中原地區一帶定居下來。

「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說明了定居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是由黃帝族、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組成的。他們互相融合的過程,當然絕不會這樣簡單,融合的途徑必然是多方面的,後世之所以只提這兩次衝突,那是因為年深月久,古書中就只給我們留下了這樣兩個重大突出事件的痕迹。炎、黃兩族和部分九黎族結成一體定居中原後,與東方的夷族以及部分南方的黎族和苗族,在經濟、文化上互相影響,關係日益密切。他們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的兩岸,使這個地區成為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據傳說,進入階級社會後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都是黃帝的後裔。這些生活在中原一帶的古老居民,春秋時自稱「諸夏」或「華夏」,有時也單稱「華」或「夏」,以區別於居住在長江、粵江(即珠江——編者)等流域的其他各族。華夏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後世漢族人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炎黃世胄(後代)」、「黃帝子孫」。


中原地區因是華族文化的發祥地,古時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把這地區稱為「中華」。後來,由於華族和其他各族不斷地融合,華族活動的範圍日益擴大,中原文化逐漸發展到全國各地,「中華」二字便成了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這就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里「中華」這個詞的來源。


摘自《中國歷史常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迅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長安屬於往來古今的所有人,但對每個長安人來說,她是我們的全部
延安為阻止北京知青返城回京,竟採取限制北京知青購票的做法

TAG:魯迅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