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王羲之後人,所寫《真草千字文》,被稱為「天下第一法帖」!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版本很多,達八百多本,其實,傳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兩本,智永墨跡版被書法界評譽為最佳版本!
智永是王羲之後人,書傳家法,對後世書法影響甚遠。董其昌評價其字「力透紙背」,蘇軾評其字「精能之至,返造疏淡」,何紹基評曰「含蓄而極富韻律意趣」。智永楷書,易上手易轉體,自然舒展,而其真草《千字文》堪稱典範,是一千多年來最佳版本。
現在只有保存於西安碑林的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薛嗣昌石刻本。雖說「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可稱善本,但和墨跡相比較,鋒芒、使轉含混多了。相比之下,石刻本輕重變化小,用筆中鋒側鋒不明,含混而不見鋒芒。可見米芾「石刻不可學」是有道理的。
《真草千字文》,北宋時宣和內府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傳下來的《真草千字文》墨跡只斷爛了開首兩行,其他都尚稱完好;至於缺的部分,也已根據關中本補全。所謂「關中本」,是宋朝大觀三年時薛嗣昌根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1109年摹刻上石,又稱為「陝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據說「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可說是善本,但感覺和墨跡相比稍差一些。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復出後,很多學者不敢肯定為真跡。為了保險,說成是「唐摹本」。啟功先生曾於1989年4月獲觀原本,在其《千字文說》中補記有「紙色蓋敦煌一種薄質硬黃紙經裝裱見水時即呈此色。其字每逢下筆墨痕濃重處時有墨聚如黍粒,斜映窗光,猶有內亮之色,更可知絕非鉤描之跡矣」。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婉轉迴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智永對乃祖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決心使乃祖的書法萬古流芳。智永練習書法極為刻苦。他在永欣寺時,就曾蓋一座小樓專供練字,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里,他如痴如醉地練字,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瓮,天長日久,就積了好幾瓮。智永後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一個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冢」。
智永書法承習遠祖王羲之,深得二王之法度,遠采張芝之風韻,尤工楷、草,為隋唐學書人所崇拜,他曾花了數十年寫真千字文八百餘本,並分送給浙東各寺院,被譽為「天下法書第一」。
書法之美,為形態之美,同時亦是線條之美,被稱為造形美術。因而,使用造型字句,這是很自然的過程。書法家除強調視覺之美,更重視書法精神方面,主張反應個人心理的自然品性與格調。
然而,書寫草書時,除必須正確把握字形外,也由於書體的結構簡略與運筆勁快,自然會變得更為圓潤暢達,其本身就是一種流線美。
TAG: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