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婚姻是一座寶塔,你在第幾層?
進入新世紀,婚姻變化與家庭變遷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人歷來重視婚姻的穩定性,「白頭偕老、相伴到永遠」既是新婚夫婦自己的期望,也是周圍親人、朋友們對其衷心的祝福。在不同時代,婚姻與家庭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與困難。
21世紀以來,中國開始進入「衣食無憂奔小康」的階段,婚姻家庭的主題也不再是吃飽穿暖、家庭團聚,而是要在婚姻中獲得幸福、滿足彼此的情感需要、獲得平等與尊重、理解與支持等。
但是,由於「感情含義的不確定性以及建立與維繫感情的難度」,反而使人們對婚姻質量產生更大困惑、對婚姻有更多失望,從而影響了婚姻的穩定性。
隨著社會的改變,家庭矛盾,尤其是婆媳矛盾和男女職責衝突越來越激化。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家庭結構隨著農業經濟的解體和傳統習俗的弱化,正在從傳統大家庭、男子主導式結構向著西方的獨立小家庭、夫妻共同主導式結構轉化。
對這種轉化的渴望,在城市的年輕女性身上,特別明顯。而她們的丈夫們,則不那麼熱切。她們的(尤其是來自農村或落後地區的)父母公婆們,則基本上抗拒。這就導致了婚姻內部的穩定性很難維持,家庭矛盾愈演愈烈。
現代婚姻觀念的變化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無論東方西方,傳統的婚姻都是以娶妻生子、傳宗接代為目的的。但隨著西方社會自由、博愛、平等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甚至是避孕技術的產生,追求浪漫愛情和個人享樂主義的婚姻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以單純滿足生理和傳宗接代需要為目的的互助式婚姻。
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趨勢,現代社會的夫妻雙方更強調感情的融合,志趣的相投,生活的幸福,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高穩定、低質量的「維持會」式婚姻。
性格不和仍是離婚的第一大原因,而在性格不和之後的潛台詞可能有許多內容,諸如婆媳不和、經濟糾紛、一方不顧家,甚至是性生活不協調。
既然婚姻的目的是享受愛情,享受快樂,當愛情變成親情,婚姻生活被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所充斥的時候,婚姻就被一些人視為愛情的墳墓,衝出圍城就不需要其他理由了。
當這種觀念為社會所接受,自然就會得出離婚率上升是社會進步的結果,是社會文明的體現,是人文主義精神勝利的結論。
對離婚行為從厭惡、鄙視到寬容、理解,從雙方勢不兩立到好離好散,這些觀念上的轉變,使離婚完全成為個人私事,而不再受到社會輿論和道德觀念的制約,正是在這種寬容和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當夫妻關係出現問題時,更多的人直接選擇了離婚,而不是設法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
但說到底,婚姻走到一定的階段,都避免不了「平平淡淡」,感情的維繫需要兩個人的共同努力,彼此在這段婚姻中究竟需要的是什麼,大概是每一對夫妻都應該思索的問題。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通俗理解: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其它什麼都不重要。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婚姻,更多取決於我們出自什麼樣的需求,而將婚姻經營成什麼樣子,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我們對婚姻需求的態度。那些需求次序有先後、主次的側重之分,特殊情況下還需要婚姻中人對一些需求作某種取捨,這些都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婚姻形態。
打個比方,一樁婚姻如果只停留在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包括維持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需求,那麼這個層次的婚姻很簡單也很直接。因為一個人只因為缺衣少吃或生理需求找婚姻的話,那他們之間的關心很單純很明確,就像是易貨貿易。當然在物質社會裡,物質婚姻的存在還是有其合理性的,因為它不僅僅解決了「如何生存」的問題,而且可能最大限度地解決「如何更好生存」的問題,畢竟物質婚姻可以最大程度並最為優先考慮或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即婚姻所包含的利益成份。
但並非所有的人都滿足於這樣的物質婚姻。社會生活中的人們還需要得到更多,需要得到身心的安全感,需要得到情感的連接,需要得到地位得到尊重,需要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各種理想。在滿足這種高層次需求的過程中,婚姻可能是一種特殊的途徑。
其實,一樁婚姻不管有著怎樣豐富而深刻的權利、義務、責任含義,它所涵蓋的內容卻是一個人選擇婚姻、維持婚姻的原動力。但沒有一樁婚姻可以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生活是複雜的,人的需求也不是那麼簡單,因此人在生活中才有那麼多的困惑,這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覺察、平衡。
假設婚姻的各種需求構成的是一座幸福美麗的寶塔,那麼,你在這寶塔的第幾層?
作者:王玲玲
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心理諮詢師(三級)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研究生
沙盤遊戲治療師
薩提亞家庭治療師
TAG:由心心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