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蝙蝠為何成為眾多病毒的理想宿主?

蝙蝠為何成為眾多病毒的理想宿主?

蝙蝠為何成為眾多病毒的理想宿主?


蝙蝠是唯一一種天生會飛的哺乳動物。經過演化適應,它的前肢變成了翅膀。蝙蝠常常和恐怖故事、吸血鬼、鬼屋聯繫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人們對蝙蝠存在誤解。不過,它們確實是大量致病病毒的理想宿主,包括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等。研究表明,蝙蝠可能是埃博拉和尼帕病毒的原始宿主。


馬爾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某些毒株的感染致死率達90%。蝙蝠攜帶著許多目前沒有治癒方法或疫苗的病毒。也就是說,醫生只能提供輔助性治療,抵禦病毒主要依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

在攜帶能夠傳染其它物種(包括人類)的病毒方面,蝙蝠可謂遙遙領先。蝙蝠攜帶著60多種人畜共患的病毒,只有嚙齒動物能夠一較高下。統計分析顯示:嚙齒動物總共攜帶179種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的有68種;蝙蝠總共攜帶137種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的有61種。從總數量上,嚙齒動物贏了;但從平均數量上,蝙蝠贏了——平均每種蝙蝠攜帶1.8種人畜共患的病毒,而平均每種嚙齒動物攜帶1.48種。


人類悄然入侵蝙蝠的天然棲息地,特別是在熱帶地區,這導致接觸蝙蝠的風險上升。舉例而言:在馬來西亞,人們將豬的商業養殖場設立在蝙蝠棲息的森林裡,最終導致尼帕病毒的首次爆發——人類通過豬感染此病毒。隨著人們不斷進入叢林,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人畜共患病毒的爆發。


此外,相較於其它動物,蝙蝠也確實攜帶著更多病原體。為什麼呢?因為蝙蝠喜歡群居生活,這增加了病原體的傳播幾率。然而,為什麼這些致命病毒殺不死蝙蝠呢?科學家推測,這可能和蝙蝠的飛行能力有關。飛行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在消耗大量能量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物。為防止廢物損傷DNA,蝙蝠演化出了複雜的防禦機制。中國科學家發現:在蝙蝠體內,一條抗病毒免疫通道——干擾素刺激基因(STING)——被抑制了,蝙蝠可以維持恰好適量的疾病抵禦能力,同時不會引起免疫系統的超負荷運作。在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體內,對那些病毒的過度免疫反應可能造成嚴重疾病。舉例而言:在人類身上,STING通道的激活和許多嚴重的自身免疫疾病存在聯繫。


其他研究人員認為,蝙蝠對病毒的超級耐受性可能和它們能夠產生豐富的天然抗體有關。此外,蝙蝠飛行時,體內溫度可升至40攝氏度左右,這個溫度對許多病毒而言並不理想。只有演化出適應機制的病毒才能夠存活,而這些頑強的病毒也因此能夠抵禦人類發燒時的體溫——對蝙蝠來說,是件好事;對人類來說,是件壞事。

本文譯自 zmescience,由譯者 蛋花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原作者:MELVIN SANICA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月球表面升溫的元兇找到了
為什麼禿頭都禿成一個樣?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