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庭教育:父親是「苦牛」 更是「福牛」

家庭教育:父親是「苦牛」 更是「福牛」

父親降生於兵荒馬亂、生靈塗炭的1938年。一天,爺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頭牛,黑黑壯壯,從天而降,落入寒門。不久一個男嬰在這個北方農村小院破舊的老屋出生了。


人要有一雙勤勞的手

家庭教育:父親是「苦牛」 更是「福牛」

從剛剛拿得起勞動工具時起,父親就要跟著哥哥姐姐到村裡村外撿柴拾糞,跟著大人下地。窮人家裡的孩子,每天都有各自的活兒,完成了不一定得到獎勵,完不成則必是一頓責罵或懲罰,淘氣懶惰的還會挨頓打。那個遙遠而貧瘠的年代,太多中國家庭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親的人生第一課體會了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學會了分擔家庭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淺嘗生存的不易。他也把這樣的觀念實踐到自己子女的成長教育中。於是,在我很小的時候,也接受了來自家庭的勞動教育:從疊被子掃院子,到洗碗餵雞;去糧店背上十斤八斤糧食,十來歲時蹬著小板凳蒸饅頭;逢年過節在大洗衣盆里用小手洗床單;個子剛剛能擔起水桶時,我就獨自挑著兩個多半桶水,晃晃悠悠地從街上擔回家;小小年紀居然還能用雙手搓莜麵魚兒,每隻手可以搓三四股,這絕對是個技術活;此外,還兼職家長助理,陪哥哥哄妹妹。

小妹出生後,媽媽剛休完56天產假,就急急忙忙去上班了。說好來看小妹的小姨還沒到崗,只好由正讀五年級的我請了一周假,在家照看出生只有兩個月的小妹。我在小學畢業前,幾乎什麼家務都能獨立完成了,這也是我的人生第一課。我家似乎更多地關注的是孩子們的勞動能力,而不是學習,更不是成績。

很多年後,當我成了家,面對各種家務時,似乎沒有發過什麼愁,這大概就是源於我們家最早的教育——勞動,源自父親血脈中對孩子的最樸實的教育理念。他常說:「一個人要有勤勞的雙手。如果一個人好吃懶做,就什麼事也做不好了。」勞動幾乎是我的人生底色,勞動也磨鍊了我不怕吃苦的精神,使我更能接納生活的瑣碎,更加熱愛生活了。


人要有一顆善於思考的大腦

家庭教育:父親是「苦牛」 更是「福牛」

父親接受的早期理想教育居然來自「看大戲」。村裡的戲台逢年過節總會有一些娛樂演出。父親小學三年級時看了一齣戲,定格在腦子中的是「落魄書生考狀元」。於是,一顆種子播撒在他幼小的心裡——考狀元。

接下來,有了他和5個小夥伴一起徒步翻山越嶺,一路風餐露宿地進城考中學的艱辛和快樂;有了第一次金榜題名的榮耀與激動;也有了因交不起幾元錢的伙食費,被學校大喇叭播報暫停伙食的尷尬和羞澀。也正因如此,要強的父親更懂得珍惜讀書時光。他一生都把奶奶為給他湊學費去當「月嫂」掙得5元錢的往事深藏於心底。那是一份融入血脈的責任,以及奶奶對兒子讀書的鼎力支持。

當改變命運的高考剛剛結束,父親當了一個暑期的搬運工。暑期結束時,父親懷揣著浸透汗水的40元人民幣,背著簡陋到令人心酸的行李,帶著興奮和憧憬坐上火車去北京,上大學。

如果說我們身上還有一些執著向上的學習精神,那更多應該是來自父親。小妹大學畢業後有了一份很穩定、很安逸的工作。按說接下來該戀愛成家,過舒適的小日子了。但父親總認為過那種一眼看到底的日子不是什麼好事,年輕人貪圖安逸不是他所希望的。他動員支持小妹複習考研。經過艱苦的努力,工作了的小妹又從張家口考到了北京,留在北京工作,又繼續讀了博士,走上了學術研究之路。小妹常開玩笑說:「是爸爸把我逼進北京城的。」

父親總對我們說:「人的一輩子就是要拼搏上進,不能懶惰。有人是行動上懶惰,有人是思想上懶惰。不思考的大腦就是懶惰,懶惰也是一種頹廢。」在父親的影響下,我一直告誡自己要不斷努力,充實而有意義地度過每一天。父親常對做教育工作的我說:「要學會思考,善於引導學生,多鼓勵學生,不僅要教學生學習,更要教學生做人。作為老師,千萬不能只看重分數。」

人要堅韌向上

家庭教育:父親是「苦牛」 更是「福牛」

父親教過書,做過政府機關的公務員;當過民警,也去農村蹲點搞過「四清」;當過大型國企管理人員管過銷售,也在中外合資企業中負責過生產。豐富的人生經歷練就了他堅韌向上、不畏艱難困苦的品質。父親常說:「爸爸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把這句話銘刻在心間,並把它作為自己奮力前行的助推劑。

父親吃過很多苦,但最大的困難、最大的心痛是哥哥的意外不幸。我常常想起史鐵生寫他母親的一句話「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其實,在父親那裡又何嘗不是呢?以前我沒有見過父親落淚,但我知道他在哥哥大病住院期間,曾獨自無助地流淚。父親毫無怨言,日復一日地照顧著不幸的兒子,使他盡量多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父愛的呵護。

因為必須在家照顧兒子的起居生活,父親無法抽身旅遊,甚至不能像別的老人一樣每天自在悠閑地下棋、遛彎。當我們反覆建議他年紀大了,不如把哥哥送到養老院。一向果斷的父親猶豫了,然後又果斷地拒絕了。在他看來,照顧兒子既是來自血脈深處本能的愛與不舍,又是作為父親的責任與擔當。

照顧哥哥的空隙,父親堅持每天練習書法、拉小提琴、寫日記。用行動詮釋「用一生去學習、去努力」。這幾年,他足足寫滿了20本厚厚的日記,有回憶,有時評,有感懷。一個偶然,我發現父親的日記本扉頁上居然記著家裡大大小小成員的生日。

父親拉小提琴主要是自學成才。一次,我聽父親拉《二泉映月》時,覺得曲調里少了些凄涼多了些倉促,便好奇地問:「今天怎麼是這樣的感覺?不像是《二泉映月》的味道呀。」父親忙解釋:「鍋里燉著肉呢,惦記著怕煳了。」

我常對女兒說:「你要是在練鋼琴時有姥爺這種見縫插針的精神,還有什麼困難呢?」女兒本科、研究生學的都是音樂教育。每次放假回來,父親總會和女兒認真學習一些音樂知識技巧。父親拉著小提琴,女兒彈鋼琴伴奏,非常溫馨。女兒說:「我們這個年齡的同學能和姥爺玩在一起的沒幾個。」言語中透著對姥爺的敬佩。我有時也會為父親助興唱上一曲。

就像當年爺爺夢到的那頭牛,父親為社會、為我們這個家辛勤耕耘了一輩子。他用言行實踐著「勤奮努力,堅韌向上」的人生信條。我對父親除了那份來自血緣深處的愛,更多的是對他的無限尊重和敬仰。(作者 龍濤 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第十六中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2018年第3號預警:「回租貸」中有陷阱,廣大學子請小心
以教育合作落實「上海精神」促「一帶一路」發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