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軍五次入寇中原,唯兩大戰將敢正面迎敵,卻都被崇禎坑死

清軍五次入寇中原,唯兩大戰將敢正面迎敵,卻都被崇禎坑死

明朝末年,朝政腐敗、文官傾軋、軍備廢弛,遼東女真不斷犯邊;土地兼并、流民遍地,義軍四起,高迎祥、李自成等趁機崛起,縱橫中原各地。面對內憂外患之局面,崇禎皇帝兩線戰,處處被動,以致女真得以五次入寇中原,肆意劫掠大明京畿腹地。面對女真入侵,明朝敢於正面迎戰的將領不多,畏敵不戰卻大有人在。不過,令人深感遺憾的是,敢於挫敵鋒芒的兩大主帥,卻都是被崇禎給坑死了,此乃大明之悲哀也。

1629年——皇太極率主力入寇,直抵北京城下。俗話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關外女真之強悍確實不假,但並非不可戰勝。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擊敗,悲憤交加,不久死去。次年,皇太極怒氣沖沖興兵十幾萬攻打錦州、寧遠,結果損失慘重,狼狽而逃。由於無法從正面突破袁崇煥駐守的寧錦防線,皇太極於1629年直接繞道蒙古,從龍井關一帶突破長城防線,兵鋒直抵北京城下。聞之女真入寇,袁崇煥親領九千人馬,星夜兼程從遼東前線回師勤王,兵不傳食,馬不秣櫪,搶在皇太極之前趕到京城,並排兵布陣迎戰後金。廣渠門、左安門兩次大戰,袁崇煥奮力殺敵,並輔之紅衣大炮,終於擊退了皇太極,贏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可惜,崇禎卻以「通敵賣國」之罪將其凌遲。袁督師死後,女真依然入寇中原,但抵抗之主帥寥寥,唯有盧象升而已。

1632年——皇太極陳兵張家口,迫使守將締約講和。嚴格意義上將,這次並不是進入中原,而是擺著進入中原劫掠之姿勢。不過,從明朝張家口要塞守將之表現而言,只要皇太極強行突入,估計也不會有人敢於抵抗。袁崇煥死後,皇太極便興師動眾攻打大小凌河,拆毀錦州、寧遠之外圍防線,這得益於佟養性製造出來的火炮。拆毀大小凌河後,皇太極親自率領大軍東征,進攻察哈爾蒙古,林丹汗不敵,大敗而逃。在收拾蒙古的同時,皇太極陳兵宣府、大同,並攻擊城外營壘,將其盡數摧毀。雖然此次並未進入內地劫掠,但九邊重鎮遭此蹂躪,也實屬悲哀至極。

1636年——阿濟格入寇中原,藐視全體大明將士。趁著明軍主力與李自成、張獻忠在陝西、湖北交戰之際,盧象升、孫傳庭、曹變蛟等名將無法脫身之時。皇太極親率部分兵力進攻錦州,牽制關外明軍,而後派遣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統帥主力繞道蒙古入寇中原。滿兵所到之處,焚毀村莊、屠殺官民、掠奪財物,大明京畿周圍一片焦土,家家戴孝。可是,明朝將帥之中,居然無一人敢於抵抗,高啟潛、張風鑾、芮書梁等幾十萬大軍如同坐觀馬戲,任由清兵劫掠,不聞不問,甚至連據城抵抗的勇氣都沒有。清兵北返後,阿濟格在北京郊外寫上了這麼幾個大字「官兵勿送」,然後掛在樹枝上,以示藐視大明。此時,崇禎不知作何感想,會不會想到袁崇煥了呢。

1638年——多爾袞入寇中原,盧象升殞命。面對清軍來犯,還在守孝之中的盧象升應詔勤王,由於各路明軍畏不前,高起潛、楊嗣昌等屯兵觀望,其心中不免十分悲愴。進入京城後,盧象升在大殿上對崇禎說了這麼一句話:「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豪氣十足。可惜崇禎並未授予他節制天下兵馬的真正權力,手中能調動之兵力不足兩萬。即便是如此,盧象升依然敢率先對清軍發起攻擊,夜襲大營,連破十餘壘,可惜楊嗣昌與高起潛違約,不發兵增援,以致功虧一簣。緊接著,盧象升移兵巨鹿,中途又分兵駐守,此時,他手中僅有5000人,而且糧餉不濟,將士食雪草充饑。就算無比艱難,他依然率兵衝鋒,八旗兵絲毫不敢靠近,直搗彈盡糧絕,中箭而亡。楊嗣昌、高起潛幾十萬大軍,距離盧象升不到十餘里,卻不發兵增援,而且還誣陷他畏敵逃跑,十分可惡。

1642年——阿巴泰劫掠中原,兵鋒直抵黃河岸邊。松錦大戰之後,明朝可用之精銳損失殆盡,而李自成、張獻忠等再次坐大,明軍在朱仙鎮、襄陽一帶被農民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此時,皇太極受命阿巴泰為大將軍,令其統帥八旗精銳從牆子嶺入關,第五次進犯中原。這一次,清軍幾乎遇不到任何像樣的抵抗,從長城一直打到山東兗州,然後分兵劫掠登州、萊州、莒州、沂州、海州,如入無人之境,擄掠人口36萬,黃金12000兩,白銀200萬兩。更可惡的是,阿巴泰居然下令大軍從盧溝橋北返,將所掠奪之牲畜、財物、人口裝進馬車駝隊,連綿30里,15天才走完,儼然就是向明朝將士炫耀「戰果」,以示羞辱。

總而言之,清軍五次入寇中原,真正頑強抵抗的只有一次,即是袁崇煥入衛京師那一次。袁督師死後,敢於挫敵鋒芒的,只有盧象升,但卻是孤軍奮戰,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這是誰的錯呢?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各位關注,帶你漲知識!

圖文編輯:曹海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關於崇禎的這五大疑點,能解釋其中三個,算你厲害
同樣是開國之君,為何說朱元璋得位最正?原因不簡單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