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沙河 踏訪中國傳統村落沙河市柴關鄉綠水池村
走遍太行此最幽:太行遺珠
綠水池村位於河北省沙河市柴關鄉境內,地處太行山腹,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移民成村,村莊南、西、北三面環山,東南面繞河。在其村南,有一水池,芳草簇擁,綠樹輝映,常年不涸,故而得名綠水池。
村境峰巒疊嶂,最高峰海拔1200餘米,村周漫山蔥鬱,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村內古木蔭蔭,石樓林立,村外綠水池漾,流水潺潺。誠若古詩所繪:「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
綠水池靜卧深山,進村公路如銀鏈,蜿蜒連接傳統和現代。
村東山頭俯瞰,綠水池宛如遺落太行群山中的一顆明珠。
村東南李家硇山頂平原,置身其上,心有所隱,歸田園兮!
綠水池草甸,呼朋喚友,盡享雲頂草原、百畝蘆葦盪,不亦樂乎!
鬼子硇山頂自然形成的「天池」,恍如江南勝景,水清如玉,掬之不忍。
村西南梯田層層,鋪綠展秀,令人賞心悅目。
巍巍太行,層林盡染,醉美在綠水池畔。
美在深山人未知:最美古村
據村內王姓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川籍武官王得才為朝庭押解皇綱,在襄鄴交界處被響馬劫掠,為躲避追查,族人一支逃至王硇村,另一支避居綠水池村,遂繁衍成村,兩村王姓同宗同族,因而兩村民居風格也同源一宗。
村有居民186戶,598口人,民居300餘座,八成以上為清代、民國建築,保存完好,為南太行山區典型的傳統村落,古石樓建築樣式別具特色,四合院居多,中有多院互通,且多為兩層,室頂起脊扣瓦者2000餘間,約佔60%以上,紅石板罩頂起脊者300餘間,約佔30%。
明代古閣樓——進村閣樓,始建於明朝,北依山坡、南近河岸,面寬近9米,拱高3.5米,中間寬3米,門洞深6米多,用青石壘砌而成。作為村門,自古至今為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
菩薩廟——綠水池村先祖在此建村後,希冀人丁興旺、出入平安,於清朝時在閣樓頂上建起菩薩廟。
始建於清代或更早的戲樓,是綠水池村的標誌性建築物,面闊10米,深7米,從側面看,戲樓有前後兩部分組成,像兩個屋頂疊加在一起,整個造型古色古香。戲樓頂部全為木質結構,室內中間有「隔扇」,將舞台與化妝間分成兩個空間。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保護古戲樓,在戲台上壘起牆壁,改為集體倉庫。
舊時,村民在外地遇到同村鄉親,如果記不清姓名,想盤問是否真是綠水池村人時,常問對方「綠水池古戲樓前的石台階多少層?」只有說對了,才會相認為同村鄉親。
典型清代古石樓。
清代古石樓一隅。
清代古石樓二層樓樣式。
清代古石樓(天井院)。
古宅院二樓窗戶。
古宅院石樓窗欞,上雕萬字型圖案。
青瓦扣制的屋檐。
建於民國九年的古民居
民居宅院
拐彎抹角——山區古時都以驢馱莊稼,為方便通行,就把牆角砌成了這個樣子。
300年樹齡的古槐。
古槐樹雪景。
村內多處建有古井。有的建於明代,也有挖於清代的,多數保存完好,其中兩眼水井安有轆轤,仍可汲水使用。此井建於清代,直徑1.7米,井深20米。
著名作家、畫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參觀古井。
石碾石磨。想起小時候跟著母親套碾子,時光在一圈一圈走失。
悠長悠長而寂寥的古巷。
穿過悠長歲月,石樓矗立,靜看人世變遷。
古石樓里歲月悠:特色門樓
綠水池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門樓,與其他村莊相比,這裡的門樓更加講究,而且風格各異、保存完好,門樓格局雖基本相同,但內容幾乎沒有一處相同。各色各樣的門樓向人們展現著主人內心深處潛在的人生態度、處世哲理、情感願望以及對美的追求。
馮驥才先生考察建於民國九年的古宅院門樓。
建於民國九年的古宅院過道,過道的進院台階是兩層,第一層是五步台階,第二層七步台階,寓意步步高升。
建於民國九年的古宅院過道門楣上的彩繪圖案。
建於清代的古石樓門樓——門樓上刻有精緻的彩繪圖案,木雕的花草圖案寓意花開富貴。門楣上方的「壽」字寓意家人健康長壽。
清代古宅院門樓上的彩繪圖案和木雕細節。
此圖為古石樓二道門,清末年,地主王住建為防土匪專找好門樓搶劫,就把門樓建成極普通的樣式,但裡邊的第二道門樓樣式卻是相當好看。
各樣門樓
建於民國九年的古宅院,門樓木雕細節:「松鼠吃葡萄」圖案,松樹寓意「歲如青松」、「長壽百年」,鼠在十二時辰中為子,葡萄多籽(諧音子),象徵多子多孫,人丁興旺。
門樓木雕——戲曲人物
門樓木雕——戲曲人物(局部細節)
門樓木雕「福祿壽」和「龍銜牡丹」
在這裡,可以穿過安謐小巷,觸摸古石樓的滄桑和秘密,也可以喝茶、飲酒、談古論今,可以燒烤小酌,也可徒步登幽,可以竹椅上看炊煙裊裊,也可以山頂上看落日熔金,在這裡,綠水池靜靜地等你愛上她。綠水池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