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偷偷帶一根藤條回國,種下後完美解決災荒問題,至今國人仍愛吃

他偷偷帶一根藤條回國,種下後完美解決災荒問題,至今國人仍愛吃

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皇帝主政期間,當時福建省有一個秀才,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居然都落敗了。最終這位秀才打算另謀出路,出國經商,不久之後他來到了呂宋島,並且在那裡他看到了一種十分奇特的植物,當地很多人都在食用。於是他偷偷帶一根藤條回國,十分不巧的是,當時明朝正面臨著嚴重的乾旱,各地饑民不斷湧現,於是這位秀才便將藤條種下。結果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根藤條,種下後完美解決災荒問題,至今國人仍愛吃。正因為如此,他還被當地人奉為神靈,一直到現在,福建還有一個亭子,用來紀念他的功勛。這名秀才便是陳振龍,據資料揭露,陳振龍本來是長樂縣人,十幾歲的時候便考中秀才,之後想考取舉人,步入仕途,然而卻一直都沒有考中。於是最終便和同伴一起來到了呂宋島,從事商業。大家要知道的是,當時的呂宋島可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

而且陳振龍來到呂宋島之後,對生意並不太感興趣,相反卻對一種農作物情有獨鍾。在那裡他十分驚奇地發現,當地人十分愛好使用這種農作物,功效等同於五穀雜糧,而且更為可貴的是,這種農作物十分容易存活下來,並且生熟皆可以食用。當地人給其取了一個外號,名叫「甘薯」,由於是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當地政府嚴禁將甘薯帶到其他地方,然而陳振龍卻不顧這些,於是偷偷從當地人手中買下一根藤條。並且向當地人請教種植技術,為了躲過西班牙人的檢查,陳振龍故意在藤條上塗上污泥,得以矇混過關,最終順利回到福建。而當時的福建正處於饑荒時期,許多人家中都無糧可吃,陳振龍隨即向福建巡撫金學曾介紹這種甘薯藤條。金學曾被他說服了,因此給予他一點土地,讓他去試種,結果僅僅4個月後,當地便收穫了一大堆甘薯。

金學曾知曉後,十分高興,下令在全省大力推廣,並且在當年就成功解決了災荒,當地百姓為了感謝金學曾和陳振龍,還修起多座報功祠。當然當時的福建人因為太感激金學曾巡撫,將甘薯改名為金薯,不過因為它來自於南洋番國,因此民間百姓其實稱它為番薯,一直到現在,我們其實也叫它為番薯。更讓人感動的是,從此之後,陳振龍以及他的子子孫孫都在大力推廣番薯,據史料記載,陳振龍的5世孫陳川桂,曾將番薯引到浙江等地。而陳川桂的兒子陳世元,更是帶著家族中的子弟,遠赴河南、河北等地,大力推廣番薯的種植,正因為他們的努力,使得番薯得以遍布全國。如今番薯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據資料揭露,在清朝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立一座「先薯亭」。用來讚揚陳振龍及其家族推廣番薯的忠義行為,一直到現在,這座亭子已經成為了旅遊景點。

筆者認為,陳振龍作為一個落地秀才,在多次科舉未果的情況下,認識到自身並不適合做官,從而轉去經商。然而人生往往就是如此如此,他本來是要出國做生意,最終卻只帶回了一根藤條,然而正是因為種植了這根藤條,才解決了當地災荒年月口糧不足的問題。挽救了許多人的性命,而且讓每個人頗為感動的是,從他開始,一直到他的後代,幾百年里,他的家族一直在大力推廣番薯,使得在清朝,中國人口得到迅速增長。而如今番薯也成為我們重要的口糧,當然它也被某些地區稱為地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閑談 的精彩文章:

慈禧太后過生時放飛鳥兒,結果鳥兒不飛走,李蓮英說一句聰明的話
水滸傳中最有仁愛之心的勇士,假扮成新娘痛打一惡霸,還救過林沖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