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民族文學史料學分會2018年年會」會議綜述

「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民族文學史料學分會2018年年會」會議綜述

2018年6月7日至9日,「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民族文學史料學分會2018年年會暨雲南少數民族文學史料整理與研究研討會」在雲南省玉溪師範學院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河南大學等二十餘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會,並展開學術交流與討論。

在大會致辭中,玉溪師範學院副校長章新教授與文學院院長時遂營教授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介紹了玉溪師範學院的相關情況。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民族文學史料學分會會長、西南民族大學徐希平教授作大會致辭,並向與會學者介紹了學會緣起以及本次會議作為民族文學史料學分會第一次獨立舉辦學術會議的重要意義,指出民族文學史料學分會作為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的二級分會,要團結全國民族文學史料學研究力量,促進相關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工作。

隨後,在大會主題發言以及小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交流。

1

關於民族文學史料學相關理論問題的思考與總結

民族文學史料學是中華文學史料學的重要分支,除具有文學史料學的普遍規律外,還具有自身的理論特點。與會學者從宏觀角度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與總結。如李瑛(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學史料構成多元特點及其相關研究思考》一文,提出了「民族田野調查史料學」的概念,概括了民族文學史料有別於其他文學史料的重要特點,指出田野調查是獲取民族文學史料的重要途徑;寧梅(西北民族大學)《史詩與文獻》一文,以格薩爾史詩為例,闡述了民族史詩的史料文獻學性質及其研究路徑;孫紀文(西南民族大學)《清代「多民族文學」的形成、閱讀與闡釋》一文審視了清代「多民族文學」局面形成的狀況,以及對其進行詮釋的理論方法與途徑。

2

關於民族文學史料學相關專題性問題的研究

專題性研究是史料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學術研究過程中,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心所在,它們往往以專題性研究的方式呈現。本次會議上,不少學者都對「家族文學」進行了研究與思考,顯示出近年來在民族文學史料學研究上的熱點和方向。多洛肯(西北民族大學)《論明清納西族家族文學》一文,結合雲南地方民族實際,以家族文學視角進行觀照,具有示範性意義;殷亞林(玉溪師範學院)《明代雲南文化家族研究》則以斷代的方式,通觀特定地域下的家族文化的特點,具有方法論的意義;童飛(雲南民族大學)《蒙化彝族左氏土司詩歌研究》一文,對雲南蒙化的彝族家族詩歌傳統進行了個案研究,屬於家族文學相關範疇。此外,學者們的視野還拓展到家族之外的文學家群體網路,如丁志軍(湖北民族學院)《清中後期川東南土家族詩人群的關係網路》一文,梳理了清中期改土分流之後,川東南土家族地區的流官設置與當地民族詩人的關係網路建立的關係。

3

關於民族文學史料學的多種研究方法的應用研究

在研究民族文學史料學的過程中,多種研究方法可以被交叉使用,共同促進深入性的研究。如語言學方法、文獻學方法、歷史學方法、文學思想史方法、生態美學方法、符號學方法、人類學及宗教學方法等。本次會議上,學者們嫻熟地使用多種方法來處理民族文學史料相關問題,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如米彥青(內蒙古大學)《〈清詩紀事〉中蒙古族漢詩創作者考論》一文,用文獻學和歷史學方法考訂《清詩紀事》中的蒙古族作者的相關資料;郭艷華(北方民族大學)《宋夏戰爭與北宋諫議文學探論》,運用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宋夏戰爭為研究視點,對北宋諫議文學的生成背景與創作實踐進行探討,從而對文學與歷史的互動關係進行深層觀照;段海蓉《文獻整理與古代詩歌研究》一文,以元代迺賢的詩集版本為例,展示了文獻學方法對民族文學史料研究的理念與方式;李鋒《清代壯族文論文獻整理的進展與意義》利用近年來國家對於地方文獻整理的大力支持所出版的文獻學成果,針對反映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文論思想的文獻,下大力氣進行搜集整理,在整理原始資料的同時,梳理其理論價值;黃曄(湖北工程學院)《〈古謠諺〉輯錄謠諺的民族文學史料價值初探》一文對《古謠諺》一書中輯錄的民族文學相關謠諺進行了歸納整理,探討其文獻史料價值;方新蓉(西華師範大學)《淺析貫雲石散曲中的笑》用語言學方法辨析了元代散曲家貫雲石作品中「笑」的意象;趙錦華(雲南民族大學)《地方古籍文獻的記憶與多語言接觸下雲南方言演變研究》立足於古代文獻,對雲南方言與其他民族語言的關係,以及演變的歷史與文化背景進行了比較全面、立體地探研;雷木果(雲南民族大學)《民漢翻譯文學的史料學價值探索——以景頗族載瓦文小說漢譯為例》通過對景頗族載瓦文小說漢譯方式的分析,揭示了民漢翻譯文學的史料學價值,以及少數民族語言與漢族語言的交融關係;齊敖包(雲南民族大學)《簡述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語言文化條件變異歷程》,對遼寧阜新地區蒙古族語言文化變異的條件進行了全面考察;錢葉春(紅河學院)《哈尼族祭母節的傳說對宗教信仰的繼承與嬗變研究》一文認為哈尼族祭母節傳說繼承了祭母節原初信仰的孝道文化精神,又表現出從宗教信仰到道德訴求的嬗變;非艷芹(滇西科技師範學院)《牟定彝族「咕胄美」民歌的起源及藝術特色》在探尋牟定彝族「咕胄美」民歌起源的基礎上,揭示其藝術特色,並對彝族「咕胄美」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做出思考;李雪華(滇西科技師範學院)《符號敘事學視域下的滄源崖畫研究》從符號敘事學的角度,結合學界對滄源崖畫研究的成果,對崖畫的敘事符號進行解讀,為民族文學實物文獻的發掘提供了研究的視角;劉瓊(滇西科技師範學院)《符號審美學視域下劍川白族民間故事中的本主藝術形象》對劍川白族民間故事中的本主藝術形象的人物類型、人物性格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揭示其所蘊含的文化思想內涵。

4

關於民族文學史料學的學術史及當代風貌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與文學研究的不斷進展,學界出現了對民族文學歷史進程的學術史總結,它反映在各民族文學史的出版與對當代民族文學發展的個案研究和思考上。郭新娟(雲南民族大學)《白族當代舊體詩詞創作現狀》將當代白族詩人的舊體詩詞創作放入整個白族詩歌的創作過程中進行考察,對其創作基本狀況進行梳理,並揭示其與主流詩壇之間的關係;胡輝、李發榮(滇西科技師範學院)《評〈傣族文學史〉——兼論再版〈傣族文學史〉的可能性》,從《傣族文學史》的成書入手,分五個方面細評其特色並探討再版《傣族文學史》的可行性,為傣族文學史的後續研究提供有益借鑒;彭超(西南民族大學)《穿透歲月的眼睛——康若文琴詩歌研究》對當代藏族女詩人康若文琴前後期詩歌風貌予以多方面探究,並揭示其詩歌所蘊含的理性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其包涵的生命終極意義;韓艷嬌(滇西科技師範學院)《生態美學視域下伊蒙紅木的詩歌創作》運用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當代佤族女詩人伊蒙紅木詩歌的創作風貌予以探究,豐富了少數民族女性文人的研究;柏樺(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華文詩歌與雲南文學文化融合的無限可能性》以敏銳的詩人視角,探究了華文詩歌與雲南本土民族文學文化整合的路徑與方式。

5

關於傳統文學研究與民族文學關係研究的相關個案研究

傳統文學研究與民族文學研究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文學研究的整體。本次會議上許多學者也談了自己的研究心得。關愛和(河南大學)《梁啟超新民說格局中的史學、文學革命》從梁啟超「新民說」概念出發,探討其對近代史學、文學革命之影響,具有宏觀的視野;陳才智(中國社會科學院)《韓愈、白居易〈與陳給事書〉考辨》,從官制與仕履角度出發,以小見大,以發中唐文學未解之覆;王樹森(安徽省社科院)《論李商隱與杜牧的邊疆民族題材詩文》從民族題材詩歌的角度切入,認為李商隱在邊事與戰爭的格局上高於杜牧,提出了新穎的學術論斷;王猛(西南民族大學)《杜甫夔州詩中的空間與民族想像》考察了杜甫夔州詩中的歷史空間與文學空間問題,以及與唐代民族之間的關係。

總之,本次會議聚焦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揭示了民族文學多元一體風貌。會議提交的論文涉及到各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研究,覆蓋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藏族、蒙古族、佤族、土家族等各民族。與會學者學術視野宏闊、學術方法多元,研究領域涉及詩歌、小說、崖畫、語言、民間故事、民歌、傳說等多個方面,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學史料學巨大的發展空間與發展壯大的遠景。

本次會議還進行了學會理事會增選議程,並確定了學會理事會的架構。

原標題:「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民族文學史料學分會2018年年會暨雲南少數民族文學史料整理與研究研討會」會議綜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與改革開放同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智庫論壇開幕
鄧嘉緯:人工智慧對文化產業發展有哪些深度影響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