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片才是最圈錢的
作者|一 一
編輯|李春暉
「現在你用一個青春喜劇去圈錢,難度比用一個看不懂的文藝片大多了。」一位業內人士對硬糖君如是吐槽。或者說,道破真相?
文青被尊重了、逼格被讚揚了。看不懂是風格,高票房是奇蹟。國產文藝片,正在經歷自己的造神時代。
純粹的市場行為似乎註定伴有一定程度的矯枉過正。在這點上,一窩蜂拍青春片和一窩蜂拍文藝片並沒什麼本質不同。中國電影在進入商業時代後,從未有哪個時刻,像今天這樣把文藝片推崇到如此高的地位。哦,這個文藝大概念,還得加上紀錄片、偽紀錄片。
《二十二》、《岡仁波齊》破億的春風就在昨天吹過;貓眼、淘票票等熱錢集體湧入;藝聯、大象點映甚至是私人影院逐漸壯大。從投資到發行,文藝片的每一個鏈條都在鍍金。
《阿飛正傳》劇照
但國產文藝片真的好看了嗎?
最近三年,華語電影的海外電影節成績分明在經歷一場大倒退。而在國內,些許文藝色彩的電影在被商業化運作後,則被鼓吹的過於神奇。
「某某演員來年收穫所有影帝」、「某某電影註定閃耀海外」、「某某文藝片能創造新的票房記錄」。國產文藝片,似乎部部逼格滿滿,碾壓那些滿是銅臭氣的商業片,就等著「有品位」的觀眾來慧眼識珠。但等到謎底揭曉,不知所云者甚眾。但文藝片的好處是佔據了逼格制高點,你可以說他們「沒看懂」!
群眾的朋友圈需要逼格點綴,資本的新故事需要文藝增量。文藝片,或許註定要經歷一場捧殺,以及令人興奮的渾水摸魚。
被「異化」的文藝片,是市場下的蛋
其實絕大多數人,對於文藝片的定義都有很嚴重的誤解。
例如,早期許多人將文藝片狹隘的定義為票房低、明星少、製作較為粗糙、節奏略顯沉悶,專供海外電影節的電影。這樣的「固有印象」,某種程度讓大眾和文藝片漸行漸遠。
《小武》劇照
對於普通觀眾,早期文藝片的「標籤」與自己的審美格格不入。市場需求的弱化,讓文藝片在市場上也極為掙扎。因此,早期很多電影都要和「文藝」劃清界限,哪怕自己真是文藝片。
例如,曾經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下金熊獎的《白日焰火》。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都是一個標準的文藝片。但是回國後,這部電影運用了完善的商業化操作。突出廖凡+桂綸鎂明星主演、柏林金熊大獎加持。最為重要的是,將這部電影與「文藝片」劃清界限,作為一部犯罪類型片來宣發。
整體市場的前景不明朗,讓最能帶動文藝片破局的種子選手倒戈,假裝自己是商業片。但隨後,《白日焰火》拿下破億票房,片方立刻改口,說這部電影打破了國產文藝片的票房記錄。
這樣的掙扎還算情理之中,成功的市場表現也讓它足以自行定義。而隨著《芳華》、《無問西東》等大片在市場取得成功,「文藝」概念作為一種市場策略,越來越激進。
《後來的我們》上映之前,宣發一直對標《前任3》,突出這是一部有情感共鳴的愛情片。但當其通過充分的市場運作,拿下13.6億的超高票房。片方口徑忽然又變成了,「文藝片在五一檔的一次突圍」。
如果《後來的我們》算文藝片,那《前任3》是不是也可以算?《小時代》呢?算不算?
市場正在興起只要口碑尚可、沒有明確大片標識的電影,就都算文藝片的「偽概念」。
市場用自己的邏輯對文藝片進行了荒誕的定義,反過來又對市場本身形成極大的誤導。大眾認為,文藝片就應該像《芳華》、《無問西東》那樣,大開大合,情緒滿溢;資本認為,破10億的文藝片比比皆是,文藝片迅速成為熱錢湧入的紅海。
有錢的文藝片會怎樣?
空口無憑,僅今年上半年。貓眼和淘票票就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文藝片扶持計劃,
淘票票在今年4月北京國際電影節「藝術電影推廣論壇」上宣布未來3年將與北京文化、壞猴子等公司投資3億,製作20部藝術電影。緊接著貓眼等5家公司亦宣布推出「A.R.T.文藝片計劃」,在3-5年內製作10-15部文藝片作品。
除此之外,明星紛紛成為文藝片新「合伙人」。王源、海清、范冰冰、黃軒、姚晨、湯唯都加入到了文藝片。其中一部分是流量級明星急需「鍍金」,不惜以投資+主演的模式參與其中。而另一部分則是由於文藝電影投資成本加大,可以主動邀請明星參演。
2015年,在市場一炮而紅的《路邊野餐》直接捧紅了畢贛。這部投資成本近20萬的小眾文藝片儘管票房區區幾百萬,卻為市場打開了一個缺口。這才有了《長江圖》、《八月》等影片的相繼入局。
2018年,畢贛執導的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戛納「一種關注」單元。這部電影成為了湯唯產後的復出作,也有黃覺、張艾嘉等明星參演。在製作上,金馬獎為主的黃金班底和華策影業都是其幕後推手。此外,黃曉明也是該片的聯合出品人。
江湖傳言,這部電影的成本可能高達近億元人民幣。此前在戛納展映時,這部電影在國內獲得的關注度甚至超過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其中,長達「一小時的3D長鏡頭」被認為是天才之舉。
然而,親赴戛納見證「歷史」的多位記者回國後表示,儘管這部電影在戛納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度,但「看不懂」仍然是最主流的觀影感受。
資本的瘋狂追逐,必然會讓文藝片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但同樣,也會導致新的問題出現。曾憑藉《心迷宮》被大眾所熟知的忻鈺坤也一度迷失,其迷失的原因就在於熱錢的追逐下,不斷拷問自己究竟初衷何在。
最終,忻鈺坤拍了《暴裂無聲》,並沒有完全聽從資本方的建議,重拍《心迷宮》或者大製作。對於「窮慣了「的文藝片創作者,突如其來的熱錢未必是一件好事。更複雜的關係、從未見過的製作規模,都有可能讓一些導演迅速迷失。
在熱錢湧入後,大量文藝片導演會瘋狂實驗許多不切實際的文藝想法。一幀幀讓人難以忍受的黑白長鏡頭,一句句毫無邏輯的對白甚至獨白。資本花的每一分錢,變成了更精緻的視聽語言,「哄」來了更多非核心用戶,也讓更多人感覺貨不對版,不知所云。
不論進行怎樣的消費升級,小眾的文藝片,也不會徹底變成大眾娛樂。而熱錢的初衷是以小博大,二者觀念的違背蘊藏著巨大的裂痕。
文藝片,大補若虛
普通大眾的「審美提升」,恐怕遠遠跟不上文藝片被資本追逐的速度。絕大多數觀眾還是更能接受敘事帶來的衝擊。帶有極強實驗風格的文藝片,很難與大眾對電影的消費需求匹配。
雖然觀眾呼籲有想法、有新意、有膽略的國產片出現,但未必是在呼籲更沉悶、更無趣、更先鋒的逼格作品。但有時候就是這樣,觀眾口味的稍有調整,都會引起創作上的地震效應。而我們能想到的一切商業電影概念幾乎都已經歷過一輪迅速吹大、破裂,還有什麼新的故事好講?當然就是文藝片啊!
你可以預料到《江湖兒女》上映後,即便票房再差,口碑也不會崩塌到哪去。但你無法想像《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後,究竟會走向什麼樣的結局。
文藝片的泡沫更像是不定時炸彈,一旦一部備受矚目的電影引起巨大失望,就有可能迅速將整個品類打回原形。
在戛納火得一塌糊塗的《燃燒》,沒有獲獎還引發一陣嘆息。但中國網路資源出來後,豆瓣評分從8.8分下降至8.0分。韓國影迷甚至瘋狂diss戛納,認為這部電影沉悶乏味到了極點。
這樣的例子正日益增多。在金馬獎爆冷拿下最佳影片的《八月》,曾備受影迷期待。尤其是作為第一部藝聯發行的電影,更擔負著打開文藝片市場的重任。
然而,儘管這部電影在豆瓣上有著過7的評分,但在影院里呼呼大睡的觀眾不在少數。認同者有之,失望、不滿亦有之。小眾文藝片和大眾審美之間的第一次融合,宣告失敗。
隨後,《尋找羅麥》作為中國第一部同性題材文藝片上映。雖然這部電影有著「禁片」的背景,也有「同性」的噱頭,但豆瓣評分只有4.4。甚至不少影迷喊出了「珍愛生命,遠離文青」的口號。想靠文藝片實現演藝生涯轉型的韓庚,恐怕也在大喊失算。
去年作為戛納獨苗的《路過未來》,時隔一年後登陸藝聯,最終豆瓣評分6.7,也和許多觀眾的想像有著不小的差距。人們期待的「社會元素」只是背景,更多是長鏡頭、沉悶的微信打字聊天以及不明所以的隱喻。
高曉松某次談及文藝片,說不喜歡xxx導演神神叨叨、裝神弄鬼的風格。硬糖君深以為然。相較於經典文藝片,如今太多文藝片非要耐著性子才能看下去,電影的形式感大於內容的深度。說「故弄玄虛」可能是惡意了,但起碼並沒有足夠的思想支撐。對生活的3分隔靴搔癢,忙忙的裝出12分的靈魂震顫,結果就變成了矯情做作。在硬糖君看來,這一輪的《路邊野餐》,遠不如上一輪的《鋼的琴》,可嘆時也命也。
而當普通大眾對一個個「地標」性的文藝片感到失望,這個剛剛燃起的火苗是否會再次撲滅?尤其對於許多宣傳方來說,動不動就以「最強」、「最好」的標籤貼在文藝片身上,讓大眾對其期待值調高。但每一次實際觀影體驗的不滿足,都是整個文藝片品類的口碑透支。
目前大象點映和藝聯不斷嘗試的C2B反向模式,讓急需擺脫爛片困擾的影迷有了積極性。但從套路狗血的爛片到不明所以的文藝片,觀影體驗真的提升了嗎?
前段時間有位大佬說,做小成本文藝片如同搖滾樂,你就是在髒兮兮的地方甩手吶喊。你非得逼人穿著禮服坐在大禮堂里聽,即便有觀眾,他也不接受。
電影本無文藝之分,只有好壞之別。而鼓吹起來的文藝片泡沫,終究會破裂在每一個鼓吹的人臉上。
※難得成功的小言IP改編,《結愛》主要做對了三件事
※搶C位的人:中華排位學初探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