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張興泰:試論口語入詩歷史取向的必然性

張興泰:試論口語入詩歷史取向的必然性

作者簡介:張興泰,字霜子,號鴻碩,1941年生,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級政工師。1993年出版詩集《霜子吟》、《張興泰詩歌精粹》,2011年出版《詩鏡文心》(鴻碩詩文集),2014年出版該書續集,2015年出版《鴻碩詩話》,2017年5月出版《情韻悠悠》(十情集)。獲得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優賞獎,個別作品獲得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現任《中國韻律詩歌旗幟卷》執行主編,中華詩人,中國韻律詩歌網高級顧問,中國韻律詩歌學會副會長,中國雅園學會理事,世紀百家國際文化發展中心研究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先鋒領軍人物趙××白開水「詩」多次在全國詩歌鼎級刊物發表,引起詩友們的憤慨。

在這種情勢下,有人認為:今天詩壇不景氣,詩歌出現淺薄,索然無味是由口語入詩造成的。凶凶然,煞有介事,想必要告到語言法庭,把口語入詩斬盡殺絕。

這道使我深思起來——詩是最精粹的語言藝術。如果語言出現大問題,那可是繆斯的絕症,這問題就嚴重了。想來想去,總覺得繆斯不會死。亦然先生說得好:「詩神不死,因為生活還活著。」語言是從生活中來的,語言會有什麼問題?表現現實生活不用現代語言(口語),用文言不成?

把當今詩歌弊端歸之於口語入詩太不公道啦!我得仗義執言,為之一辯。

一,口語入詩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翻開中國文學史仔細琢磨你就會發現,中國詩歌用語大約分三個時期:

1.唐以前:口語。

2.唐以後——五四以前:民歌、詞曲口語,文人詩詞文言,許多文人詩家借用口語。六朝以後有了韻書,文人依韻書押韻。

3.五四以後:口語。

這是客觀存在,這是歷史的必然,是無法選擇的。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社會現實生活日益紛繁複雜,文言不可能充分表現現實生活,由於生活需要,複音節辭彙大量增加,用口語寫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使然。(文言也不是絕對不能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多文言也變成了口語)。

這裡有一個問題:許多地方方言難以統一。為解決這個問題,規定普通話以北方語音為標準,並且,編寫了新的韻書(《中華新韻》、《詩韻新編》、《寬韻》等)。

二,口語入詩歷史傳統的繼承性

在沒有文字以前,就有詩歌,完全以口語傳唱。

有了文字以後,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完全是民歌。這是《詩經》中最精華部分,用的都是口語。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基礎上,打破《詩經》四言方塊式基本格調,建立起來的句法參差錯落的新的詩體。因而,運用口語入詩是它的基本特徵之一。其中,《九歌》本來就是楚國民間祭歌,早已在楚國流傳,後來,經屈原加工、修改保存下來。

游國恩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指出:「漢樂府民歌繼承並發展了周代民歌的優良傳統。……像一根紅線似的貫穿在從建安到唐代的詩歌史上,儼然形成一條以樂府為系統的現實主義傳統。它們之間的一脈相承的關係是如此明晰,以至於我們可以用線條作出如下的表述:

緣事而發(漢樂府民歌)——『借古題寫時事』(建安曹操諸人的古題樂府)——『即事名篇,無附以榜』(杜甫創作的新題樂府)——『歌詩合為時而作』(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其次,漢樂府民歌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新的詩歌形式的創造上。……如曹操的《氣出唱》、曹丕的《陌上桑》、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等,便都是雜言,至鮑照《行路難》,尤其是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戰城南》等歌行更是極雜言之奇觀,也莫不導源於漢樂府。」

至於齊言詩,經專家考證:五言詩首先出現在西漢民間,文人的五言詩最早出現在東漢,來源於民間。七言詩也是首先出現在民間四行詩中。

並且,還指出:「在藝術手法上,特別是在敘事詩的寫作技巧上,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諸如人物對話或獨白的運用,人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刻劃,語言的樸素生動等……李白的抒情詩中那些出人意表的浪漫主義的幻想和誇張,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它和漢樂府民歌的淵源關係。」(見該書第202~20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年4月版)

引用這段話,不僅在於它是專家編寫的大學教本,精闢地闡述了漢樂府民歌對中國詩歌的重要影響,更重要的在於進一步說明口語入詩在中國詩歌發展繼承中的重要作用,因為民歌使用的是口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出現,口語化的詞首先在唐朝民間出現,敦煌曲子詞的發現提供了這樣的證明。

到了宋朝,口語化的詞達到了鼎盛階段,不僅民間詞,就是文人詞大部分也都自覺運用口語。

曲就更加口語化了。

「五四」以後,儘管白話詩是在外來詩的影響下發生、發展的,時代使然,但是究其內因,這也是中國詩歌傳統沿革的結果。

三,口語入詩歷史實踐的認同性

自古以來,長期的創作踐證明:口語入詩非但沒罪,反而有功。功在千秋。

民歌群星璀璨,不勝枚舉,文史書上的自不待說,不妨信手抄上幾句民謠一觀:

一位女子痛悼已故親人的悲歌:

山在水在石頭在,

人家都在你不在。

平平淡淡的語言,回蕩驚心動魄的至情。給讀者留下多麼大的想像空間,要讀者去充填啊!

一位女子留不住丈夫的苦吟:

東邊一棵樹,

西邊一棵樹,

南邊一棵樹,

樹,樹,樹,

挽不住郎舟住。

樸實無華,一連三聲樹,節奏急促,激情難抑,如怨如訴,這中間有千言萬語,好一個痴情女子的形象!

曆數古代詩歌大家,儘管他們用文言寫詩,但都十分注重運用口語,他們的詩歌成就無不得益於口語。

從屈原始,接著「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陶淵明、陳子昂、賀知章、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杜牧、李商隱、柳永、蘇軾、李清照、陸遊、辛棄疾、龔自珍、到當今詩人朱自清、聞一多、朱湘、艾青、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可謂多矣!其中,詩仙李白具有豪放壯浪的氣質,多作古詩、才高氣逸,句法參差錯落,變化無窮。風格與屈賦、樂府民歌非常接近,許多樂府舊體在他的筆下獲得新生命。詩聖杜甫五言古詩從漢樂府和建安詩吸取的營養更多些,融古於今,自成杜體。在100多首絕句中,大量的絕句可稱「變體」或「別調」,音調像古樂府或竹子詞。大詩人白居易提倡新樂府運動,創立「元白體」與元稹、張籍、王建、劉禹錫等人採用古題和新題樂府民歌寫詩,無論從題材、形式、風格等方面比過去都有所發展。白居易的作品以淺近通俗著稱,力求老嫗能解,流傳極廣。

為了說明問題,不妨粗略開列一下詩目:《短歌行》(對酒當歌)、《龜雖壽》(神龜雖壽)、《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七步詩》(煮豆持作羹)、《美女篇》(美女妖且閑)、《贈白馬王彪》(謁帝承明廬)、《歸園田居三首》(少無適俗韻、野外罕人事、種豆南山下)、《飲酒》(結廬在人境)、《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詠鵝》(鵝,鵝,鵝)《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春曉》(春眠不覺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輕塵)、《鹿柴》(空山不見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遊子吟》(慈母手中線)、《古風二》(鋤禾日當午)、《靜夜思》(床前明月光)、《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兵車行》(車轔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三吏》、《三別》、《賣炭翁》(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江雪》(千山鳥飛絕)、《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雨霖鈴》(寒蟬凄切)、《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還有新詩《紅燭》、《死水》、《採蓮曲》、《大堰河——我的保姆》、《老馬》、《回延安》、《王貴與李香香》、《祝酒歌》……

夠了,這些詩都是用口語寫的,膾炙人口,幾乎家喻戶曉,淺薄乎?無詩味乎?

對於這些詩,古人早有評論,並對口語入詩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王安石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評張籍《秋思》詩)。元代詩人房嗥論詩絕句云:「吐語操辭不用奇,風行水上繭作絲。眼前景物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辭。」宋代梅堯臣說:「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張向陶在《船山詩草》中說:「敢為常語談何易,百鍊工純始自然。」蘇東坡說:「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東坡詩話》)。陸遊說:「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示子遹》)清代沈德潛稱孟浩然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集》)袁枚說:「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隨園詩話》)艾青說:「深厚博大的思想,通過最淺顯的語言表演出來,才是最理想的詩。」

下面,簡要談一下我在創作中口語入詩的感受。

最近,仿民歌體試著寫了《灕江採風》五首詩,不妨把它亮出來。聲明一點:我這詩不像趙××「詩」那樣,既不是千古絕唱,更不是國寶,不需要特殊關照。

灕江採風(五首)

灕江暮雨

依稀漁火兩三家,

水面煙波鋪晚霞。

擎鷺蓑翁筏上立,

棹歌一曲走天涯。

(律絕 新聲韻)

灕江春曉

新綠江天飛曉霞,

撩人曼舞透輕紗。

停筏聽徹山歌曲,

浪里無花卻有花。

(律絕 新聲韻)

灕江對歌

妹拋繡球情郎接,

郎接繡球對山歌。

山歌響徹雲天外,

歌里歌外都是歌。

(風體絕句 新聲韻)

灕江親情

小妹圍條紅紗巾,

未語先笑三月春。

筏中沒備洗塵酒,

手捧果盤獻親人。

(風體絕句 新聲韻)

灕江浪花

浪花趕來助詩興,

擠擠鬧鬧濕斗篷。

捧朵浪花潤潤嗓,

扯片白雲書豪情。

(風體絕句 新聲韻)

請問,與趙××的「詩」相比如何?淺薄乎?無味乎?

由於採用口語入詩,語言鮮活,形象傳神,意境可人,鄉土氣息濃,受到詩友們的認同。說是「吹來一股清新的風。」

綜上所述,口語入詩乃歷史取向的必然性。

2010年1月10日於廣東中山市

編輯:詩羊羊

作者簡介:張興泰,字霜子,號鴻碩,1941年生,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級政工師。1993年出版詩集《霜子吟》、《張興泰詩歌精粹》,2011年出版《詩鏡文心》(鴻碩詩文集),2014年出版該書續集,2015年出版《鴻碩詩話》,2017年5月出版《情韻悠悠》(十情集)。獲得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優賞獎,個別作品獲得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現任《中國韻律詩歌旗幟卷》執行主編,中華詩人,中國韻律詩歌網高級顧問,中國韻律詩歌學會副會長,中國雅園學會理事,世紀百家國際文化發展中心研究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先鋒領軍人物趙××白開水「詩」多次在全國詩歌鼎級刊物發表,引起詩友們的憤慨。

在這種情勢下,有人認為:今天詩壇不景氣,詩歌出現淺薄,索然無味是由口語入詩造成的。凶凶然,煞有介事,想必要告到語言法庭,把口語入詩斬盡殺絕。

這道使我深思起來——詩是最精粹的語言藝術。如果語言出現大問題,那可是繆斯的絕症,這問題就嚴重了。想來想去,總覺得繆斯不會死。亦然先生說得好:「詩神不死,因為生活還活著。」語言是從生活中來的,語言會有什麼問題?表現現實生活不用現代語言(口語),用文言不成?

把當今詩歌弊端歸之於口語入詩太不公道啦!我得仗義執言,為之一辯。

一,口語入詩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翻開中國文學史仔細琢磨你就會發現,中國詩歌用語大約分三個時期:

1.唐以前:口語。

2.唐以後——五四以前:民歌、詞曲口語,文人詩詞文言,許多文人詩家借用口語。六朝以後有了韻書,文人依韻書押韻。

3.五四以後:口語。

這是客觀存在,這是歷史的必然,是無法選擇的。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社會現實生活日益紛繁複雜,文言不可能充分表現現實生活,由於生活需要,複音節辭彙大量增加,用口語寫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使然。(文言也不是絕對不能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多文言也變成了口語)。

這裡有一個問題:許多地方方言難以統一。為解決這個問題,規定普通話以北方語音為標準,並且,編寫了新的韻書(《中華新韻》、《詩韻新編》、《寬韻》等)。

二,口語入詩歷史傳統的繼承性

在沒有文字以前,就有詩歌,完全以口語傳唱。

有了文字以後,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完全是民歌。這是《詩經》中最精華部分,用的都是口語。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基礎上,打破《詩經》四言方塊式基本格調,建立起來的句法參差錯落的新的詩體。因而,運用口語入詩是它的基本特徵之一。其中,《九歌》本來就是楚國民間祭歌,早已在楚國流傳,後來,經屈原加工、修改保存下來。

游國恩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指出:「漢樂府民歌繼承並發展了周代民歌的優良傳統。……像一根紅線似的貫穿在從建安到唐代的詩歌史上,儼然形成一條以樂府為系統的現實主義傳統。它們之間的一脈相承的關係是如此明晰,以至於我們可以用線條作出如下的表述:

緣事而發(漢樂府民歌)——『借古題寫時事』(建安曹操諸人的古題樂府)——『即事名篇,無附以榜』(杜甫創作的新題樂府)——『歌詩合為時而作』(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其次,漢樂府民歌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新的詩歌形式的創造上。……如曹操的《氣出唱》、曹丕的《陌上桑》、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等,便都是雜言,至鮑照《行路難》,尤其是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戰城南》等歌行更是極雜言之奇觀,也莫不導源於漢樂府。」

至於齊言詩,經專家考證:五言詩首先出現在西漢民間,文人的五言詩最早出現在東漢,來源於民間。七言詩也是首先出現在民間四行詩中。

並且,還指出:「在藝術手法上,特別是在敘事詩的寫作技巧上,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諸如人物對話或獨白的運用,人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刻劃,語言的樸素生動等……李白的抒情詩中那些出人意表的浪漫主義的幻想和誇張,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它和漢樂府民歌的淵源關係。」(見該書第202~20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年4月版)

引用這段話,不僅在於它是專家編寫的大學教本,精闢地闡述了漢樂府民歌對中國詩歌的重要影響,更重要的在於進一步說明口語入詩在中國詩歌發展繼承中的重要作用,因為民歌使用的是口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出現,口語化的詞首先在唐朝民間出現,敦煌曲子詞的發現提供了這樣的證明。

到了宋朝,口語化的詞達到了鼎盛階段,不僅民間詞,就是文人詞大部分也都自覺運用口語。

曲就更加口語化了。

「五四」以後,儘管白話詩是在外來詩的影響下發生、發展的,時代使然,但是究其內因,這也是中國詩歌傳統沿革的結果。

三,口語入詩歷史實踐的認同性

自古以來,長期的創作踐證明:口語入詩非但沒罪,反而有功。功在千秋。

民歌群星璀璨,不勝枚舉,文史書上的自不待說,不妨信手抄上幾句民謠一觀:

一位女子痛悼已故親人的悲歌:

山在水在石頭在,

人家都在你不在。

平平淡淡的語言,回蕩驚心動魄的至情。給讀者留下多麼大的想像空間,要讀者去充填啊!

一位女子留不住丈夫的苦吟:

東邊一棵樹,

西邊一棵樹,

南邊一棵樹,

樹,樹,樹,

挽不住郎舟住。

樸實無華,一連三聲樹,節奏急促,激情難抑,如怨如訴,這中間有千言萬語,好一個痴情女子的形象!

曆數古代詩歌大家,儘管他們用文言寫詩,但都十分注重運用口語,他們的詩歌成就無不得益於口語。

從屈原始,接著「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陶淵明、陳子昂、賀知章、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杜牧、李商隱、柳永、蘇軾、李清照、陸遊、辛棄疾、龔自珍、到當今詩人朱自清、聞一多、朱湘、艾青、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可謂多矣!其中,詩仙李白具有豪放壯浪的氣質,多作古詩、才高氣逸,句法參差錯落,變化無窮。風格與屈賦、樂府民歌非常接近,許多樂府舊體在他的筆下獲得新生命。詩聖杜甫五言古詩從漢樂府和建安詩吸取的營養更多些,融古於今,自成杜體。在100多首絕句中,大量的絕句可稱「變體」或「別調」,音調像古樂府或竹子詞。大詩人白居易提倡新樂府運動,創立「元白體」與元稹、張籍、王建、劉禹錫等人採用古題和新題樂府民歌寫詩,無論從題材、形式、風格等方面比過去都有所發展。白居易的作品以淺近通俗著稱,力求老嫗能解,流傳極廣。

為了說明問題,不妨粗略開列一下詩目:《短歌行》(對酒當歌)、《龜雖壽》(神龜雖壽)、《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七步詩》(煮豆持作羹)、《美女篇》(美女妖且閑)、《贈白馬王彪》(謁帝承明廬)、《歸園田居三首》(少無適俗韻、野外罕人事、種豆南山下)、《飲酒》(結廬在人境)、《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詠鵝》(鵝,鵝,鵝)《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春曉》(春眠不覺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輕塵)、《鹿柴》(空山不見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遊子吟》(慈母手中線)、《古風二》(鋤禾日當午)、《靜夜思》(床前明月光)、《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兵車行》(車轔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三吏》、《三別》、《賣炭翁》(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江雪》(千山鳥飛絕)、《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雨霖鈴》(寒蟬凄切)、《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還有新詩《紅燭》、《死水》、《採蓮曲》、《大堰河——我的保姆》、《老馬》、《回延安》、《王貴與李香香》、《祝酒歌》……

夠了,這些詩都是用口語寫的,膾炙人口,幾乎家喻戶曉,淺薄乎?無詩味乎?

對於這些詩,古人早有評論,並對口語入詩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王安石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評張籍《秋思》詩)。元代詩人房嗥論詩絕句云:「吐語操辭不用奇,風行水上繭作絲。眼前景物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辭。」宋代梅堯臣說:「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張向陶在《船山詩草》中說:「敢為常語談何易,百鍊工純始自然。」蘇東坡說:「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東坡詩話》)。陸遊說:「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示子遹》)清代沈德潛稱孟浩然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集》)袁枚說:「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隨園詩話》)艾青說:「深厚博大的思想,通過最淺顯的語言表演出來,才是最理想的詩。」

下面,簡要談一下我在創作中口語入詩的感受。

最近,仿民歌體試著寫了《灕江採風》五首詩,不妨把它亮出來。聲明一點:我這詩不像趙××「詩」那樣,既不是千古絕唱,更不是國寶,不需要特殊關照。

灕江採風(五首)

灕江暮雨

依稀漁火兩三家,

水面煙波鋪晚霞。

擎鷺蓑翁筏上立,

棹歌一曲走天涯。

(律絕 新聲韻)

灕江春曉

新綠江天飛曉霞,

撩人曼舞透輕紗。

停筏聽徹山歌曲,

浪里無花卻有花。

(律絕 新聲韻)

灕江對歌

妹拋繡球情郎接,

郎接繡球對山歌。

山歌響徹雲天外,

歌里歌外都是歌。

(風體絕句 新聲韻)

灕江親情

小妹圍條紅紗巾,

未語先笑三月春。

筏中沒備洗塵酒,

手捧果盤獻親人。

(風體絕句 新聲韻)

灕江浪花

浪花趕來助詩興,

擠擠鬧鬧濕斗篷。

捧朵浪花潤潤嗓,

扯片白雲書豪情。

(風體絕句 新聲韻)

請問,與趙××的「詩」相比如何?淺薄乎?無味乎?

由於採用口語入詩,語言鮮活,形象傳神,意境可人,鄉土氣息濃,受到詩友們的認同。說是「吹來一股清新的風。」

綜上所述,口語入詩乃歷史取向的必然性。

2010年1月10日於廣東中山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羊羊 的精彩文章:

馮小剛海外豪宅曝光!奢華泳池堪比度假村
16位天才大咖的每天時間分配

TAG:詩羊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