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順霖教授:心臟運動康復前沿探索
編者按:2018年6月8日,在2018東北心血管病論壇(NCF)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心臟康復學組專場的冠心病康復與預防論壇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徐順霖博士以心臟運動康復前沿探索為題,向與會者詳細介紹心臟康復不同階段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內容。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徐順霖博士
基於運動的心臟康復
心臟康復的概念
目前,ESC已將心臟康復的重點轉向預防心臟病學。
預防心臟病學強調對心臟病的二級預防和雙心評估,指出心臟康復不應局限於生活方式管理和單純的疾病預防。雙心醫學(Psycho-Cardiology)又稱為心理心臟病學或行為心臟病學,是研究和處理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情緒、社會環境及行為問題的科學,強調醫生在問診時不應只關注心血管是否出現器質性病變,還要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問題,包括注意患者的睡眠情況、是否出現焦慮、抑鬱癥狀,是否出現焦慮的急性發作即驚恐癥狀。目前預防心臟病學在中國發展勢頭良好,宣傳功不可沒。對於預防心臟病學的進一步發展,首先,要在二級預防的基礎上進一步向群眾運動邁進,同時,作好雙心預防的普及工作。我們希望最終能建立起「心理-人文-社會」的生物醫學模式,這需各級醫療機構協同合作,積極發揮醫聯體、醫共體的優勢,全面加強對人民生命健康的保障,這也符合我國當前的國策。
基於運動的心臟康復是指將運動處方、醫學指導和運動治療技術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心臟康復模式。對於心臟運動康復的專業理解是,由心內科醫生、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和心理師共同組成一個臨床心臟康復團隊,以心肺運動負荷試驗的結果為依據,為患者制定和設計精準的運動處方進行體能和早期康復。目前,心血管疾病治療領域普遍存在兩個誤區,1是忽略心血管安全,2是疏忽風險防控。這主要體現在,運動作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5大處方之一,雖然屬正規的臨床康復門類,但心臟康復運動如果缺乏相應專業醫生指導,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因此可以將這個模式理解成「醫生+教練」模式,體育運動固然重要,同樣需臨床醫生對運動的安全性加以把控,團隊每個成員都有相應的任務,共同保障患者的心血管安全。
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運動心臟病學,關注研究能力鑒定、功能評估和體育訓練三者對臨床結局的影響,強調對心臟運動康復的負荷強度的把握。體育運動會致心肌適應性肥厚,停止訓練後會恢復。與單純的體育運動目的不同,體育項目追求運動成績的提高,而心臟運動康復旨在恢復臟器健康。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臟運動康復最容易走入的誤區是訓練對象混淆和訓練方法的錯誤選擇,沒有考慮到運動員和患者的差異,以及對競技還是健康這種訓練目標的誤判。因此,心臟運動康復的訓練方法可借鑒體育運動,標準可從康複評定中複製,但前提是不能違背患者的心功能,醫療運動處方以呼吸、抗阻和有氧耐力為主。
圍術期評估的意義和誤區
圍術期的運動檢測與訓練,主要的目的在於預康復和康復,內容包括靜態肺功能、靜態心電圖、靜態超聲心動圖以及運動平板等。關於圍術期、放化療前後是否應對患者進行心肺耐力檢測以及提前訓練,答案是肯定的。這已獲得多項國家性調查研究的結果支持,目前,心臟運動康復領域缺少可用於指導臨床實踐的指南和標準訓練模式,我們期待這方面更多高質量數據的湧現。
心臟運動康復干預的急性期效應
有研究證據顯示,心肌梗死發作後,早期的心臟運動康復干預能產生抗炎作用,早期I級心臟重建術後進行康復還能夠改善患者的攝氧率,6分鐘慢走的運動形式就能夠達到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效果。
心臟運動康復的形式
此前,臨床長期推薦心血管疾病患者採取中等強度持續訓練(MICT)的方式進行心臟運動康復。但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正被越來越多的用於臨床實踐中,目標涉及多種心血管疾病患者,例如冠狀動脈疾病、心力衰竭、卒中和高血壓等。目前,HIIT的具體功效尚不明確,為保證安全性,必須對患者進行充分評估,包括評估HIIT相對於MICT在心血管疾病預防和管理中的功效,以及患者的適應性和安全性。
多項研究證據支持,相較於MICT,HIIT能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射血分數保留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帶來更多獲益。最新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的一篇回顧分析顯示,HIIT能提高患者峰值的VO2,這可以視為HFrEF改善的標誌,而MICT在此的效果並不明確。同時,必須再次強調,心臟運動康復訓練方案必須進行個體化設計,忽視患者個體情況可能會導致南轅北轍的後果。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版
權
聲
明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心臟病患者嚴禁看壞蛋直播!只因車速太快心臟受不了
※19歲女子吃餅乾減肥致心臟驟停
TAG:心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