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管太多 直升機父母害了娃

管太多 直升機父母害了娃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放羊式管理會覺得對自己關注度不夠,但是太過於關注又覺得家長管太多——「放學後去哪兒啦?」「跟誰玩兒去了?」「作業做沒做完?」通常,隨著孩子長大成人,都會慢慢理解家長的用心良苦,不過,確實也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的控制欲過強,這類父母被專家們稱為「直升機父母」——好似直升機一樣時刻盤旋在孩子的上空,隨時「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一些人可能覺得這是家長關心孩子的另一種方式,不過,近日《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直升機父母」的過度干預會阻礙孩子的情感開發。

研究

觀察孩子與父母的互動

研究在長達8年間跟蹤調查了422名美國兒童,分別在孩子們2歲、5歲和10歲時對他們進行了評估。研究人員觀察了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互動,研究還查閱了這些孩子10歲時的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

這些孩子大多在1994年至1996年期間入學,來自於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家庭。參與研究的母親被要求像在家一樣,和自己2歲的孩子一起玩。

實驗中,「直升機」父母從始至終都在指導孩子,告訴孩子該玩什麼玩具,應該怎麼玩,玩過之後應該怎麼收拾。這類型的家長屬於過分嚴厲或要求苛刻型。

發現 過度控制影響之後情緒

該研究的首席作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尼克爾·佩里解釋稱,當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對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進行「指導」的話,可能會破壞孩子自己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在孩子2歲時的過度控制,與孩子5歲時的情緒和行為調節有關。等到孩子10歲時,這種教育方式通常與孩子反映的情緒和學校問題有關,從老師的評價也顯示出這些孩子社交技能相對較弱,學習效率也更低。

佩里說,父母在幫助孩子學會獨立管理情緒和行為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們需要有敏銳察覺能力的父母來幫助他們度過「情感上的負擔時期」,而在其他階段,父母就要剋制自己過度關心的「衝動」了。佩里這樣解釋,蹣跚學步的孩子對於獨立的渴望往往讓他們面臨情感挑戰和複雜情景。如果在孩子試圖獨自應對挑戰前,父母對這些情況過多地插手、控制,或者有意出手,讓孩子遠離具有挑戰性的環境,就有可能會阻礙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開發。

關聯 增加出現情緒問題風險

雖然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只發現了這種教育方式和孩子之後表現的關聯,而不是明確的因果關係。但他們認為,孩子2歲時一直接受這樣的養育方式,必定會在5歲時表現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而這又會增加孩子10歲時出現情緒問題的風險。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5歲時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他們10歲時出現情緒問題的情況也會減少。同時,還會衍生出更加正面的結果,包括更好地控制衝動,更好的社交技巧和更好的學習成績。

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教授簡·特溫格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在她看來,「直升機式」的養育方式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而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現在的青少年對於成年後面臨的挑戰似乎毫無防備的原因。

建議 支持孩子應對情緒挑戰

特溫格建議,父母應當考慮稍稍放手,讓孩子獲得更多的獨立經驗。如果家裡和學校離得比較近,就可以讓10歲的孩子自己走著去上學。讓孩子參加一些在外過夜的野營活動,讓他們負責一部分的家務,甚至讓他們犯一些小錯誤,而不是過早地上手幫忙。

佩里也強調,這次研究並不是否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扮演重要角色,而是提醒家長應當意識到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和應對情緒挑戰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在幼兒期結束時能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為很重要,正是這一時期,他們開始過渡到學校模式。

鏈接

童年遭受重壓

如何干擾成長?

童年經歷對於人格的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經受巨大壓力會對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造成怎樣的影響?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很困惑,為什麼早期的生活壓力會與多年後出現的各種問題聯繫在一起。為什麼許多問題只有到了青春期甚至成年後才出現。研究人員認為,早期的生活壓力可能會對大腦發育的某些方面造成干擾,這些發育支撐著情感和認知過程,而這些過程通常會增進積極的社會關係和心理健康。

早期逆境或致社會孤立

在美國,每年有600萬兒童因為受到虐待或者忽視而被納入兒童保護服務。此前關於早期生活壓力和虐待兒童的研究表明,這些孩子更有可能出現多種社會和心理健康問題。早期經歷過逆境(如虐待、忽視或極度貧困)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更有可能被社會孤立,甚至鋃鐺入獄,並出現包括焦慮、抑鬱在內的心理障礙。

心理學家知道,早期的生活壓力會影響人們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還會影響支持這些能力的大腦區域。案例顯示,經歷大量壓力的孩子似乎更難控制如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

不過情緒調節並不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全部原因,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除了情感以外,兩種學習機制也會受到早期生活壓力的影響,而這有可能解釋為何童年逆境能夠造成長期影響的原因。

其中一種學習機制是學習、修正自己的行為和結果之間關聯的能力,心理學家稱之為「工具性學習」。最簡單的例子是知道當「我」按門鈴時,會有人來應門。不過,不可能每次按門鈴都有人來應門,很有可能主人不在家。因此行動和結果之間的連續取決於情景。

還會影響大腦認知交友

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當環境改變時,壓力如何影響更新知識能力,即心理學家所說的認知靈活性。周圍的環境,包括其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都在不斷的變化,能夠認識到這些變化並相應地調整行為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或認識不到變化,就很難發展出健康的社會關係。

研究人員請來了一些童年時曾被照顧者身體虐待的青少年,研究他們如何完成特定的認知任務。結果發現,早期的逆境可能影響人們學習獲得獎勵的方式,壓力會破壞大腦中關鍵區域的發育,這些區域幫助人們將特定的事件與積極或消極的結果聯繫起來。因此,早期經受了壓力的孩子可能會在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取得積極結果這方面存在困難,例如在學校表現良好或結交好朋友,而這些問題又會帶來額外的壓力。

即使最初的逆境結束了,這些人可能會有更多的消極經歷和更少的積極經歷,以至於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更高。因為這些學習困難在壓力結束後並不會消失。

干預措施幫助孩子適應

如果早期的生活壓力干擾了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這些孩子還有什麼希望能回到正軌嗎?研究人員稱可以利用新方法幫助這些經歷過早期逆境的孩子。例如,精心設計的電腦遊戲可以教會孩子關注環境中的獎勵因素,以及如何收集獲得這些獎勵的信息。

另外,其他的干預措施也能幫助提高孩子應對不斷變化環境的能力。例如結交「大哥哥」、「大姐姐」這樣的活動似乎也能有所幫助,通過讓孩子接觸新環境和新朋友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是改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本版編譯 陳小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映象網 的精彩文章:

恐怖!女子湖邊遛狗失蹤 3.7米巨鱷胃中驚現手臂
18歲女孩拒絕保安同事求婚 竟被對方當街槍殺

TAG:映象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