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與人性-南懷瑾」心要」》讀書筆記

《教育與人性-南懷瑾」心要」》讀書筆記

《教育與人性--南懷瑾」心要」》讀書筆記

請將本公眾號分享給您身邊有需要的人,讓我們共同建立更美的教育!

趁著這空閑之餘,讀了一本書,這本書《教育與人性--南懷瑾」心要」》是懷師文化編委會編著而成。對於主人翁,大家基本上都有耳聞,是清末至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的人,是一位大師。生於1918年,卒於2012年。百度百科如此說明:

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台灣,並受邀到台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 [3]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當然,今天主要為大家講解的不是主人翁,而是這本書《教育與人性--南懷瑾」心要」》。首先,在書的開篇,先生提到:

我們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然後才是跟先生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所以社會除了政治、財富力量以外,還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人心的中流砥柱。

這裡提到幾個問題:

一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並非教會學生大量的知識,而是學會做人,關於謀生的事情,應該是職業教育做的。而當前的教育環境似乎做的還不夠,本應該陶冶情操培養人格的中小學在極具目的性的灌輸知識,而引導傳授職業技能的大學卻忙於學術研究。正如前段時間聽人說起我們中學教人考試,就是讓他通過和其他人對比、競爭,通過「踩死」一群人奪得高分,以後長大工作後就成為職場中勾心鬥角之人。

二是家教與其他教育。家教貫穿了一個人的一生,從胚胎形成之初一直到生兒育女,只要有家,家庭就會對處在其中的人施加顯性或者隱性的教育。也就是說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將要形成為什麼人的基礎。

三是構成我們身邊整個社會體系的基礎,不僅有物質(財富、地位等),也有獨立的精神世界,「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獲得人生幸福的真諦,就在這精神追求,人格提升上面。

在本書走後有一段話:

教育是講什麼呢?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改正人性,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這是一個目的。所以教育的目的是改進人性,教育就是政治,就是法律。

父母也好,師長也好,社會上的人也好,他們隨便有個動作,孩子們一眼看到,已經發生影響了,這就是教育。所以教育不只是你上課教些什麼,整個的天地,自然的環境,統統是教育。

這第一段話闡述了教育的實質。教育的真正目的並非傳遞知識和技能,而首先要做的是使人向善。為什麼先生會說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改正人性呢?筆者對此也是思考了很久,只是偶然間讀到一本關於大眾心理學的書,才恍然大悟,所謂人,本是眾多動物中的一類,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也就是和猴子是親戚。一天,有人說自己最怕去峨眉山了,因為那裡的猴子喜歡搶東西。所以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改正人性,讓人學會控制自私、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慾望,學會理解,學會分享。

第二段話說了施加教育影響的範圍,一個人是怎樣的人,決定於他所經歷的一切。在成長環境中,經歷過什麼,自己也會逐漸向這個方向靠近。所以,我們總能發現,孩子不僅從長相上像極了其父母,在性格行為上也像極了其父母。當然,這前提是建立在孩子與父母長期相處的基礎上,耳濡目染,必定有所影響。常聽我單位副校長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也是耳濡目染的結果。優秀家庭的孩子出了敗類,就如同農村家庭出鳳凰一般,是小概率事件。孩子成長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鐘,他身邊的一切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作為老師,作為親戚朋友,作為社會和政府,為兒童青少年創造一個健康幸福的成長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我們的生活與學習,都是需要借鑒經驗的,而經驗必定是過去的。那是誰的經驗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有了經驗,可以保證自己少走許多彎路。

舉而措之天下之尼,是謂事業。

我們時常在討論,什麼是職業,什麼是事業。書中給了一個判斷標準,即能夠惠及全天下人的才能夠叫事業。所以,常有人說,特別是一些老師說自己的工作就是事業,恐怕有待商榷。教育者如若要做一番事業,必然要讓自己的行為普及天下人,不僅是自己的學生,還有整個世界的所有人。作為教師,可以選擇除正常教學行為外,再組織社會培訓(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其他的學生及父母等社會人士進行公益培訓,傳遞知識),讓社會因自己的力量而逐漸美好,這樣的才能叫事業,這也是筆者不斷追求的。

吾少也賤,多能鄙事。

筆者讀書總會結合起自己的經歷。這句話,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有些人,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什麼都會,什麼多知道。書中給出這句話(最初是孔子說的),說因為自己年少時出生貧賤,許多下等職業也都做過,所以懂得很多事。無論什麼年紀,無論自己處於什麼時間和位置,都應該加強自己的學習,博聞強識。

考好的進名校,考不好的只好讀差學校,既然這樣那何必要學校教育呢?教育是為了培養那個不行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將不好的、不對的人教好。

尤其現在發展到還要學生給老師打分數,受歡迎的才可以當教授,不受歡迎的就滾蛋了事,這不曉得是個什麼教育。

第一段也是當前教育的現狀,貴族學校,名校等,享受了優質資源,最後能考出好成績也是自然。但是,究竟同層次的學生到底在名氣學校與在普通學校所得到的提升有多大區別,答案無從得知。第二段的情況不僅在大學,其實現在中學也是如此。當然,不能完全否定這種做法,但畢竟有其問題。筆者從教多年,有些有能力的老師學生很可能不喜歡,因為太嚴格之類;反而有的講課講不到重點,但是會講笑話,會吹牛,而讓學生喜歡。這種案例實在太多,就前段時間一位學生在我面前評價自己現在的各個老師,恰好他說的這些人我都共事許久,實際能力與孩子說的並不十分符合。中小學生髮展不是很成熟,有些觀點,確實需要參考,其實,這對於成年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現在新聞挖空心思找噱頭,製造新聞,還為了廣告收入,等等,已經舍本求末了,與社會道德責任、教育離得越來越遠了。

網上新聞天花亂墜,負面消息總是大於正面消息,讓我們感覺這世間每天都在出車禍、跳樓等。其實呢,世間萬物都符合陰陽協調,那些極端的事件總是小概率,我們在關注新聞的時候,需要選擇,需要保持正確的態度,有一個合理科學的判斷標準。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書經、易經、禮經、春秋

這麼久了,終於知道古代人在學什麼了。老祖宗的東西,我們可以改變一些以適應時代,但是還是不要全丟了好。四書五經這些,主要是講做人的道理,而現代人似乎丟的多了一些。比如有人問到「府上哪裡」,我們正確的回答是什麼?是說「我府上成都」嗎?正確的應該是「不敢,小地方成都」。

你不要看掃地、抹桌子、端晚沒什麼了不起,這些都是一種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會了,以後長大去做事自然會了。基本的教育沒學好,而專門去讀書,這個教育是失敗的。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不僅要學知識,在自己生活中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就是生活教育,這也是做人的起點和根本。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這裡,有什麼問題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澄清石灰水 的精彩文章:

TAG:澄清石灰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