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七月,廣東美術館將推出四大獨立策劃展覽

這個七月,廣東美術館將推出四大獨立策劃展覽

七月正值年中

廣東美術館將推出四大獨立策劃的展覽

開啟更豐富精彩的下半年

此次推出的展覽

在總體策划上形成完整的內在邏輯

使之在平行關係中

展現中西方當代藝術間的對話與交流

並且從不同面向中

梳理傳統在當代語境中的表現和拓展

展覽將於七月初陸續開幕

敬請垂注

即將展出

1

繪畫在繪畫在繪畫之後——德國當代藝術中形式的創造

時 間:2018.07.06– 08.14

學術主持:王紹強

策展人:艾墨思 何金芳

「何為形式?」西方抽象藝術家一直在捫心自問這個關乎自我意識的問題。二戰後,關於繪畫的事情開始被重新思考。歐洲及美國的現代派打破了繪畫的「框子」,享受著可以用於藝術的一切材料實驗。藝術與生活的邊界也開始被藝術家質疑,他們不斷探尋各種藝術手段。逐漸在繪畫中愈少明確指向性、愈多抽象性的藝術創作手段愈發引起人們的關注。而藝術家的每一個選擇:選用的材質、呈現的形態、如何布展等等,都演變成為了藝術中極為本質的問題。

關於對「何為形式?」的思考,一方面是繪畫藝術自身對進一步自由表達的探索,希望能夠抽象出一種超越語言障礙並直指人心的國際視覺語言。另一方面,它敦促著繪畫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創作。而當藝術作品成為客體存在時,其材質或多或少都會被談論。正如當電子媒介被越來越多的用於新圖像與人之間的溝通時,藝術也成了信息的傳遞者。抽象藝術本身及其自身材質的應用,大大拓寬了藝術表達的可能性。而這一發展對藝術空間亦呈現了強勢的影響——展覽空間必須對抽象藝術日漸增長的需求做出回應,它不能再僅限於成為「白盒子」,而要追隨藝術家在「顏色」、「空間」、「平面」這三個維度中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

此次在廣東美術館展出的「繪畫在繪畫在繪畫之後——德國當代藝術中的形式的創造」的提案展將為公眾引薦一組當今德國代表性藝術家的抽象藝術作品。他們卓爾不群的藝術形式開展自己探尋著「顏色」、「空間」與「平面」的關係。同時為中國觀眾呈現在西方藝術史的視野中,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百家爭鳴的藝術立場以及藝術形式的創造與發展所串連的藝術史書。

△艾稞曼 / 狂野森林 / 540 x 260 cm / 布面油畫 / 2012年

本傑明·阿普爾 / 將桌子放置在角落 81 / 200 x 300 cm /布面油畫 /2018年

△托馬斯?塞比茨 / 紙漿 / 130 x 170 cm /布面油畫,乙烯,彩色馬克筆 / 2017年

△卡佳?施特龍茨 /當下落時展開/177 x 127.5 x 5 cm / 紙漿畫 / 2017年

2

筆墨紙硯——格式與想像

時間:2018.07.01—07.22

學術主持:王紹強

策展人:孫曉楓

學術顧問:朱友舟

「筆墨紙硯」作為中國古老的書寫與藝術創作的工具,被譽為「文房四寶」或是「文房四侯」,成為一種特有的格式。本次展覽從「筆墨紙硯」著眼,意在通過水墨這一藝術形式的物質性問題,探討傳統文人工具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生命力與潛在可能。

當代水墨作品之「完成」,同其他當代藝術一樣,不僅在於藝術家之創作,還在於觀眾、藏家之觀看、評論乃至收藏。因此,受邀參加本次展覽的不僅有史金淞、郭工、武藝、靳衛紅、王犁、秦艾、單鼎凱、秦修平、施立剛、魯大東等當代水墨、書法的實踐者,還有文人工具的製作者,如李小平、貢斌、倫少國等工藝家,同時向劉山、林瑞毅等藏家、機構借展了文人空間的物件及陳設,將文人書房整體場景置於美術館當代水墨的展覽空間中,試圖呈現一個鮮活的、行進中的當代文人生活之完整場域。

本次展覽通過「筆墨紙硯」將「當代水墨」的探討延伸到物質文化及日常空間,揭示「當代水墨」並不僅僅只是一個象牙塔中的書面學術問題,它還真正活在當代文人、藝術家、收藏家運用「筆墨紙硯」物質文化進行創作、生活、審美的日常空間之中。

△武藝繪,肖飛刻 /先賢像傳:吳歷像 / 22cm×34cm / 2018年

△靳衛紅 /沉醉 / 69x34cm / 紙本水墨 / 2016年

△秦艾 / 堂庭之山 / 紙本水墨 / 99x189cm / 2017年

△沈勤 / 仿宋山水 1711 / 97x174cm / 紙本水墨 / 2017年

3

萬川曾映月——四人「風景」研究展

時間:2018.07.03—07.22

展覽總監:王紹強

策展人:樊林

造型藝術創作中,「風景」屬於重要的題材。在新中國美術的歷史中,出現了很多與家國情感相關聯的風景創作。本展覽的四位參展藝術家洪磊、胡介鳴、倪軍、楊國辛,多年的創作從不同的個人文化體驗出發涉及「風景」,挖掘深層文化記憶,通過觀看他們的作品建立視覺文化與社會生活、江河山川之間的紐帶,獲得更多關於山水、景觀的自覺與獨立體驗。

展覽將從「風景與文化」「風景與記憶」「風景的『人造』可能」幾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自然是給定的,文化源自建構,在這個鏈條上,新的藝術語言如何面對「風景」主題本身的活力、自創性,強調非自然主義的結構,著重於自然與文化的連續性,都很值得討論。四位藝術家多年的文化實踐,將「風景」創作從舊有的類型框架里推送到了當代藝術所面對的,也是每一個文明都面對的深層危機里討論。這才是這批風景創作最令人著迷的啟示。觀看這樣的「風景」,其實就是認知我們本身。憑藉的不僅僅是視覺經驗,記憶才是終極價值。

研究中,我們希望在考察「風景」的認知主體和機制的同時,依然講述人們對風景的迷戀本身。在觀照自然、山水甚至人造景觀的問題上,依然能夠緊扣人類認知和感受自己的生活世界,那些曾經美好的本土意象和他文化的解讀方式,最終回歸到人類自身的情感、審美、心靈。

△洪磊 /《茶農阿寬的下午》/ 影像 / 尺寸可變 / 2018年

△胡介鳴 /《手系列之一 間隙》/ 攝影 / 50cm×70cm / 1999年

△倪軍 /《量子無蹤》/ 布面油畫 / 20cm×40cm / 2014年

△楊國辛 / 《傳說-江南001》/ 綜合材料 / 92cm×85cm / 2016年

4

7號空間——廣東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學術提名展

第四回:人與大地——李寧當代水墨敘事展

時 間:2018.07.04—07.21

總策劃:王紹強

策展人:皮道堅

出身於中央美院壁畫系的李寧將水墨媒介的隨機滲化特質從傳統繪畫的書寫性筆墨規範中解放出來,創造出變幻閃爍幽暗微明的光影,賦予作品難以言說的神秘的氛圍。此一融匯中西古今的畫法,令李寧對風景、人物、房舍乃至器具的描繪無古無今、不中不西,或說是亦古亦今、無問東西。李寧的當代水墨敘事沁透著莫名的孤獨感和悲劇意識,其敘事邏輯和敘事維度引人入勝:當下個體的真實生命體驗是李寧當代水墨敘事的精神指向,其作品的孤獨感根植於當代文化語境,是個體生命精神狀態、生命內涵的坦誠流露,它來自我們每個人此時、此地、此在的真實生活。李寧的水墨性表達亦因此而有全球化的國際視野和鮮明的現實指涉性,瀰漫著全球化時代的一種可以滿世界揮發的藝術氣息。李寧的水墨敘事邏輯是歷史、現實與方法論的統一,在當代水墨敘事的「天、地、人」三個維度之中,李寧更加在意的是人與大地的維度。

本次「七號空間——廣東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學術提名展」第四回,將 展出李寧從2013年至今的作品。分為三個部分:筆記系列、破碎系列、林中路系列。

△林中路七十一 / 138x68cm / 紙本水墨 / 2016年

△林中路五十八 / 68x70cm / 紙本水墨 / 2016年

△林中路四十三 / 76x47cm / 紙本水墨 / 2017年

△林中路四十一 / 68x70cm / 紙本水墨 / 2016年

文字 / 曾睿潔

資料提供 / 研究策展部

編輯 / 丹妮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油畫 的精彩文章:

「和-當代中國小幅油畫展」:忻東旺

TAG:當代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