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全手工」與「半手工」製作,你了解嗎?
對於紫砂壺的認識,不知道大家有何見解呢,紫砂壺最重要的就是全手工與半手工的區別。對於這一點,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小編的觀點?
從紫砂工藝發展的歷史來看,被稱為紫砂鼻祖的供春,就曾經"斫木為模",即藉助木模來制壺,而到了時大彬"時悟其法則又棄模",時大彬不用模型,但他"削竹如刃"發明了一整套制壺的專用工具,後來"器類增至今日,不啻數十事。"(周容《宜興瓷壺記》)可見,時大彬制壺雖不用模,但藉助各種專用工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也不是純粹意義的"全手工"。
當然,我們現在所指"半手工壺",不是史書上的木模而是指由石膏翻制的"外模",主要用來"擋坯"圍身筒,然後再由手工精心修飾的,其實區別就在於身筒的成型,花的功夫都是差不多的。"石膏工藝的引進,據說最早是1958年無錫惠山泥人廠的兩名翻石膏模師傅到宜興紫砂工藝廠來傳授的。"這項工藝有利有弊:"從有利的一方面說,統一產品的規格,提高了形制的準確性,有利於指生產,縮短了一般技術工人學藝的周期";而其弊端則是"作為藝術品的茶壺,其個性化的藝術生產和創新精神受到一定的限制,手工技藝的含量降低,且為仿冒作品提供了手段。
紫砂茶壺歷來分為:日用品、工藝品和特種藝術品。對於一般的日用品、工藝品茶壺來說,適當運用模型有利於形制規範、能滿足大眾的需要;而對充分張揚藝人個性的特藝品茶壺的創作來說,則必須熟練地掌握全手工的制壺技藝(她也無"模"可"型"),才能得心應手地發揮自己的靈感,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茶壺來。但話又不能絕對地說,因為純手工製作的壺如果造型缺乏創意,工藝又不到位,未必一定成為"藝術品"了,相反手工輔之以模型(事實上模型貨離不開手工,如搓嘴、把、"明針"工夫)也可制出精品來。
最後說一下手拉胚壺,手拉胚,並不屬於紫砂成型工藝,其實是用機械操作的,下面設置一個馬達,上面放置一個圓盤,把泥料放在圓盤上,開啟開關,馬達旋轉運作,利用慣性離心力,用手拉出一個壺型來,拉出來後切下,放置晾乾,再配壺嘴、壺把,裝成一把茶壺,放置晾乾後再噴漿,經過燒制就可以手拉胚壺。手拉胚不是紫砂壺傳統工藝,其製作成品低,工藝相對簡單,大大高於手工壺的出品速度,手拉胚壺一個人一天可以拉200-300個。而傳統的紫砂壺,是用拍身桶和鑲嵌身桶兩種工藝形成各種形狀的紫砂壺。
TAG:中藝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