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書傷眼,古人怎麼應對?

看書傷眼,古人怎麼應對?

看書傷眼,古人怎麼應對?

看書傷眼,古人怎麼應對?

挑燈夜讀是古時讀書人一種頗為流行的讀書習慣。夜深人靜之時,遠離了白天的喧囂,寧靜的夜晚成為讀書的黃金時段。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曰:「數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宋代楊萬里也有詩《秋夜讀書》:「蟲聲窗外月,書冊夜深燈。」這兩人的詩句均讓人感受到閱讀時的閑適與寧靜。「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這首白居易的《舟中讀元九詩》描述的是在行旅途中夜讀的場景。

夜讀需要有照明設施,古時有蠟燭和燈油。燭光雖亮,但蠟燭的價格昂貴,而燈油廉價,因此在古代民間,使用時間最長、普及最廣泛的便是燈油,可是,很多貧寒的讀書人連燈油也買不起。西漢大學士匡衡夜讀時沒有錢買燈油,便鑿穿牆壁「偷」鄰居家的燭光;晉人車胤夏天時尋找流螢以紗囊盛之,取其光照讀書;還有一個叫孫康的人,冬天的夜晚坐在雪地邊,利用雪地的反光讀書……這些無一不是熬夜苦讀的場景,之後,這些人俱成大名。

事實上,古人夜讀是一種讀書習慣,更是一個人刻苦勤奮的標誌,蘇洵的「十年讀易費膏火,盡日吟詩愁肺肝」,就道出了讀書人十年如一日夜夜讀書的艱苦。還有明末山陰人王思任,寫有《聽鼎兒讀書歌》,其首幾句是:「月沉燈渴雁無征,竹窗猶有讀書聲。雞未著褌鳥未醒,書聲先旭開東井。」看到兒子刻苦夜讀,作者流露出欣慰之情。看來夜讀,從少兒抓起的傳統由來已久。

通宵達旦在青燈下苦讀不輟,精神可嘉,但並不值得現代人學習。因為,從醫學角度來看,在古代照明燈具不甚理想的條件下,夜讀雖然效率高,但也頗易傷身,尤其傷目。古時讀書人多患眼疾,便是夜讀給讀書人帶來的不良後果。

白居易曾「吐槽」自己的雙目:「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宋代方回詩云:「細字昏難讀, 孤燈冷獨挑。」陸遊也有詩云:「燈昏老眼暗」「遊宦人間身愈困, 讀書燈下目幾盲。」都反映了夜讀對眼睛的傷害。此外,夜讀對身體也是一種較大的損耗,比如唐代孟郊的《夜感自遣》里說:「夜學曉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得閑,心與身為仇。」說的是徹夜讀書,身體倦怠了,詩人非常想休息一下,卻心有不甘,最終意志戰勝了身體,苦讀仍在延續,而身體亦在苦讀中衰弱下去。《元史·曹元用傳》記載:「(用)每夜讀書,常達曙不寐。父憂其致疾,止之……」說的是曹元用的父親限制其夜讀,這也是父親為他健康擔憂的無奈之舉。

對於夜讀看書傷目傷身的問題,古人也有種種對策,如宋代圖書的大字本就是解決辦法之一;還有人使用多根燈芯的油燈照明,比點一根燈芯光亮得多;另外,王安石夜讀時嚼干蓮子,蓮心有明目的功效,還能提神醒腦,但這些皆非貧寒的讀書人所能享受的。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從古代藏書樓到數字圖書館
魯迅極力推薦的方言小說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