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碎片化閱讀點滴

碎片化閱讀點滴

●●●

點滴

碎片化閱讀

1.

每逢有朋友要我推薦書目給她們閱讀時,我都有點犯難,我覺得閱讀是很個性化的事情,真的不好推薦。我喜歡讀的書,別人不一定喜歡;而別人喜歡讀的,我也不一定讀的進去。若真的要推薦我自己喜歡的書,我讀的書基本沒有普適性,因為我現在讀的書比較偏門,很大程度上是帶著問題而讀書。消遣性和文學性的書籍,什麼渡邊呀,春樹呀等時尚小資的書也不怎麼讀了。

對女兒我也不推薦書籍,由她自己愛看什麼就看什麼。只要她願意拿起書來看,就不必擔心她不會選書看。

很多時候,我的閱讀非常隨意,隨便翻翻,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海量閱讀,是一種閱讀常態。一旦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或文章,一遍又一遍的反覆品味咀嚼,然後讀出專業水準,也是另一種常態。不感興趣的文章書籍,再著名也是PASS、PASS地忽略掉,顯得相當沒有耐性。

媒體不提倡碎片化閱讀,認為碎片化是膚淺閱讀。其實不一而論,先有碎片化才有整體精準閱讀,碎片化是海淘,是尋找興趣點,有了興趣點才有深入閱讀。

我是碎片化閱讀的最大受益者,每天打開手機、打開電腦,我進行的就是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引領我對整個社會意識形態走向、新生活潮流以及國際關係等宏觀的認識,有了宏觀認識,人的視野才能開闊,視野開闊了,然後在感興趣的範疇內精準閱讀,這樣才能高屋建瓴。

在 網路不發達的年代,閱讀的時效性和書籍的攜帶型比較差,貌似整體閱讀和深入閱讀,其實很多人也是「但當涉獵」,有選擇的讀,也不是真正的整體閱讀。

資訊不發達閱讀的效率也比較低,信息滯後,會影響整個人的格局。有了互聯網,專家們又開始聲討信息泛濫,要人們丟掉手機,遠離電腦,信了,你就傻了。對普通民眾來說,信息多多益善。真正智者隨時都能在泛濫的資訊中淘到有價值的東西。

在閱讀上我主張功利性閱讀。

功利性閱讀首先是閱讀的愉悅,有了愉悅和專註,然後才有進一步對問題深入探討。

再有,讀書必須學以致用,如果僅僅追求愉悅和裝潢;不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不能運用它來對真理的探討,則很難增長智慧和才幹。

前不久在一個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一篇文章——《最好的關係是:相忘於江湖》,引發了我對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原話的濃厚興趣。以前讀《莊子》時,對這句話並沒有深入去理解,讀了這篇文章後,忽然覺得應該好好再去讀讀。於是上網搜索,發現在「知乎」網站,對這句話有過比較深入的討論,讀過他們的討論,再看參與者的評論,結合自己的理解,終於有了比先前讀莊子時更深的體會。以前輕描淡寫被忽略的一句話,因為碎片化閱讀引起興趣,有了很大的收穫。

有時在群里閑聊或跟朋友聊天,很容易給人自以為是的感覺,哥哥有時也這樣批評我。其實他不知道,我參與討論一個問題,不知看了多少書,查閱了多少資料,沒有把握我是不會說話的。而我這麼多胸有成竹的見解,怎麼來的?就是通過碎片化閱讀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這些閱讀,不但融化成我個人見解,還讓我觸類旁通,文思泉湧,一下筆就成文。

2.

>>>興趣閱讀的路徑

附:

《2008年書單》

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2008 年收穫如下圖書:

1、《今天怎樣「管」學生——西方優秀教師的教育藝術》(李茂編譯)(已閱)

2、《人性論》(英)休謨著 張暉編譯

3、《規訓與懲罰》 (法)米歇爾·福柯著 劉北成 楊遠嬰 譯

4、《思維版圖》(美)理查德·尼斯貝特著 李秀霞譯(已閱)

5、《道德自負的美國》(美)克萊·G·瑞恩著 程農譯(已閱)

6、《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龐 馮克利譯(已閱)

7、《沉思錄》

8、《羅卜特議事規則》(第10版)[美]亨利羅卜特著 袁天鵬 孫滌譯

9、《邏輯思維訓練》主編王莘

10、《思維方式》

11、《知識分子論》

12、《社會學與生活》(美)雅克·蒂洛 基思·克拉斯曼 著(已閱)

13、《倫理學與生活》(美)理查德·謝弗 著(已閱)

14、《美國中小學社會課教學實踐》 (美)帕米拉·法麗絲著 張誼 王克譯(已閱)

15、《美國讀本》(上下)(已閱)

16、契訶夫幽默作品集

17、《美國語文》

18、《彼岸教育》(已閱)

19、《閑人野士》《黑脎》老村(贈書)

20、《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 》 [美](已閱)

21、《心理學與生活》

22、《美國中小學社會課教學策略》

23、《美國式家庭教育》 (已閱) 艾琳 著

24、《美國理想》(已閱)

25、《仇恨的本質》 [美] 小拉什·多茲爾 新華出版社

26、《美國最優秀教師的告白》 [美] 菲利普·比格勒 著

27、《法律的尊嚴:美國最高法院一位大法官的思考》[美]桑德拉·戴·奧康納

28、《教養》[美]萊傑·布羅斯納安 著 (已閱)

29、《博爾赫斯談詩論藝》 上海譯文出版社 (已閱)

30、《和我們的女兒的談話》 王朔 (已閱)人民文學出版社

31、《與狼為伴——不一樣的童年》

32、《我看美國精神》 孫康宜 (已閱)

33、《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 黃坤錦 北京大學出版社 (已閱)

34、《中國人的道德前景》 茅於軾 暨南大學出版社 (已閱)

35、《高考年輪》 馬國川 趙學勤 著 新華出版社

36、《此岸·彼岸——28國教育改革進行時》(已閱)上海教育出版社

37、《康德的道德哲學》 牟宗三 譯 西北大學出版社

38、《社會契約論》 [英]

39、《你的薩賓娜,我的卡夫卡》 (已閱)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憑興趣看書,這是我多年養成的習慣。2008年書單上,基本上反映了我的興趣點。

我的大多數興趣都來自實踐中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索,然後去尋找可以解答這些問題的著作,而上面的書單就是我個人的發現。我的閱讀非常個性化,只被興趣牽引,不被時尚左右 。

2008年的閱讀面主要以教育和社科為主,而其中又以西方著作為閱讀對象。

在網路上一直為這樣的現象所困惑,一些極力推崇民主和自由的精英們,口頭上「民主自由」、「獨立反抗」叫的響,其實販賣的還是地地道道的專制思想,他們本身並沒有把民主與自由的含義弄懂,從范跑跑事件、楊師群事件以及一些公眾事件的爭論上看,一些所謂的自由主義者本質上就是「無政府主義」,和西方真正的民主自由相差甚遠。

那麼西方的民主自由究竟是什麼 ?抱著這樣的目的,我讀了大量的國外教育實踐的著作和文章,要了解他們的制度,從教育入手是最好的辦法,什麼樣的制度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

欣慰的是,我的目的達到了,這一年,有幾本書我是必須或者已經是在看了又看的。我不得不提到這些著作。

一、《今天怎樣「管」學生——西方優秀教師管理策略》

沒有空洞的說教和深奧的理論,每一個策略都是民主自由的具體化,一個深諳民主理論的所謂自由主義者,或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專制主義者;但一個懂得民主管理策略的實踐者,絕對是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不信的話,讀讀這本書。

二、《倫理學與生活》

這本厚厚的書,一氣呵成讀完,愛不釋手,又開始讀第二遍。很長時間,這樣一個論調在社會上大行其道,「法律沒有禁止的就是允許的」。道德似乎變的不再重要,在一個具有深厚道德傳統的國度里,道德一度成為人人喊打的虛偽的代名詞。殊不知,近年來道德的滑坡,與社會上主流價值、道德觀崩潰極為相關。那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建立一個道德社會最基本的原則——尊重生命原則、公平公正原則、善良正當原則、說實話誠實原則、個人自由原則。這是一部倫理學著作,也是一部公民教育的好教材,讀完它,我們會真正感覺到,有道德,才會有美好的生活。

三、《社會學與生活》

和上一本書一樣,都是美國大學教授編寫的大學教材,兩本書是同時買的。社會學是什麼?令我好奇,但我更感興趣的是,美國教授是如何上課的?他們是如何表達觀點?這方面的好奇遠遠大於我對社會學本身的好奇,尤其是,美國教授何以能把深奧的理論變成淺些通俗的道理,這樣的功夫就足以讓我佩服不已,相比之下,中國學者的學術著作離實際太遠太超脫。

四、《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

楊師群教授在自己的上課講義里,要求學生要學會批判性思維,可是,當學生對他的課提出意見時,他卻一句話「不喜歡我的課,以後可以不要選我的課」給學生當頭一棒,好笑的是,他以為自己在課堂上批評中國文化,批評中國政府,就是批判性思維了。

不止楊教授,許多自認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者,也把與政府對抗,批評政府,當作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和批判精神,這豈不是小孩都會?

知識分子的公共立場,首先必須超越政治和功利,不投靠權利,也不依附某個集團;其次,客觀、公正、科學、嚴謹才是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

本書告訴讀者一個真正的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既不是對事物簡單說出對與錯,也不是道德評判。而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從眾多信息中,分析真假,判斷謬誤與真理的方法和策略。

具備這種思維的人,不僅僅可以對政府的言論,也可以對學者的文章,對個人或商業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這是值得看兩遍以上的書。

五、《美國語文》

在網路上看到此書的介紹時,就有了購買此書的衝動,可是,噹噹網上一直告缺貨,最近才在蔚藍網買到。買到此書之前,在網上下載過一部分文章來看,很喜歡。

如果把這本書當作簡單的課外閱讀來看那就有失本書的價值。《美國語文》的出版,讓中國同行看到了美國人的教育理念,尤其他們對課文思考題的編寫,和作文與閱讀能力的編寫,讓人感覺到,在這種思維體系訓練出來的學生確實不一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玩的家 的精彩文章:

TAG:小玩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