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大家不要混淆證道次第與學修次第

大家不要混淆證道次第與學修次第

道次第,顧名思義就是:心中生起證量,才算是道;沒有證量,不算是道。

證量,有層層階梯,生起了這個證量,慢慢又生起那個證量……一步步往上走,就成佛了。成佛之前,心中必須生起很多很多證量,而證量的次第,就是道次第。

道,不是外面的道,而是心裡的一個東西。心裏面的什麼東西會讓我成佛?這個過程,就稱之為道。證量的階梯,就是道。證量的生起,必須有次第,故名道次第。

大家聽過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些名詞嗎?

道有五,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時間甚為漫長。平常我們說「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伽劫,從哪裡起算?從生起菩提心之後開始起算。

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那一刻,就同時進入了五道中的資糧道,也是從這一刻開始計算三大阿僧祇劫。只從顯教來談,不講密續,就是三大阿僧祇劫。

大家不必沮喪三大阿僧祇劫太漫長,因為,生起無造作菩提心之後,隨即轉入密續,就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了。有些人可以一生成佛,有些三生成佛,不一而足。

密續,也必須走資糧道等五道,但它可以一生就走完五道而成佛。宗喀巴大師建議我們應入密續,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之後,要直接進入密續。他也接著寫下了《密宗道次第廣論》。

顯教,得花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其中,資糧道和加行道,共一大阿僧祇劫;見道到修道的第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從八地到十地,則是第三大阿僧祇劫。

什麼時候才算進入大乘資糧道?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才算入道,才算進入資糧道。未入資糧道前,必須修空性、六度、受菩薩戒、願菩提心、行菩薩心,為了修這些,所以要修七因果之大悲心、慈心、念恩、報恩等,還有自他相換法。這個部分即是上士道的修行,所以上士道的時間十分漫長。

入上士道之前,要修中士道;入中士道之前,要修下士道;入下士道之前,要依止善知識。這些都是修行的過程。

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講的都是「道」,我們有沒有講「學」呢?沒有。道是心中的證量,下士夫心中的證量,就稱為下士道,中士道與上士道,都是一樣。同理,依止善知識,也是一個道,它是一個依止善知識的證量,這些證量的生起都有次第。

為什麼剛剛我要特彆強調道的次第或證量的次第,而不說學習的次第呢?因為,心中生起證量,必須按照這個道次第走,然而,學習就不是這個次第了。這一點,大家要清楚!

學習為什麼不等同於道的次第?

首先,生起這些證量之前,要有聞思的基礎。有了基礎功夫,則應努力生起證量,次第是這樣子的。不過,你們千萬不要誤解,以為聞思的時候,不可以做功課、不可以打坐、不可以修……等等,不是這個意思喔!這些也要做,它們都有助於未來的修行。只不過,現在打坐啊,沒有辦法立刻感覺到提升罷了。

眼前我們的重點,應該先注重聞思、邏輯推理,並附帶地做一些功課,例如觀修依止善知識、暇滿難得、念死無常……等等。此時,重視的地方,比較不是打坐觀修上面,如果要打坐觀修的東西都沒有,怎麼打坐?要思惟的東西都沒有,怎麼觀修?所以,必須先學習打坐時要觀想的邏輯、推理等,這些要先學。

我們一邊聞思,一邊做功課、念經拜佛都可以。注重聞思的人,他做功課的時候,功德完全不一樣。

例如,一邊思惟三寶的功德,他的一個禮拜,比人家完全不會思惟的幾千禮拜的功德,還要大!這是因為他對於佛菩薩的功德,非常歡喜,而且心有定解,這一拜下去,功德自然不一樣。

注重聞思,兼做功課,這種功效,截然不同啊!

我們要知道,佛寫的經,不是讓我們念的,而是要我們懂的,我們一定要學習,不學習,如何懂裡面的道理呢?例如心經,佛菩薩是要讓我們懂的?還是讓我們念的?當然是讓我們懂的!懂了,就能幫助我們調伏這顆心,目的是在這裡,而不是拿來念念就好。

重要的是思惟的功夫,我們透過這些文字去思惟,那麼,思惟就已經達到念的...也就是,佛菩薩講這些經的用意,已經達成了。沒有思惟,念再多,效果也不會出來。因此,佛一心一意為讓我們懂經文的內容,而我們必須學了才會懂,學了才會達到佛開示經典的用意,不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九讀佛 的精彩文章:

由護法吉祥天母選出的寺院堪布
臨終不出現三惡趣徵兆的關鍵

TAG:老九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