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似強大的德國隊,怎麼就離開了世界盃的舞台了?

看似強大的德國隊,怎麼就離開了世界盃的舞台了?

9.

小組賽第二場絕殺瑞典以後,作為一個萬年德棍的我激動了一個小時。在這一個小時里我樂觀地計算了最後一場比賽可能出現的出線形勢,甚至還在想德國隊能不能避開巴西。然而在我計算過後沒幾天,德國人就回家了,估計連世界盃前從德國空運過來的香腸和啤酒都沒有消耗完。網路上消費德國隊的,大多都在嚼二戰的梗,說德國人在俄羅斯的凍土上沒法取得勝利。

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二戰時候的德國和剛剛報廢的德國戰車一樣,都是因為自己的問題導致了慘痛的失敗。

8.

第一場對墨西哥的比賽結束以後,全世界的德國球迷都在懷念拉姆,尤其是在看到年輕的基米西一次又一次前插,然後身後的空檔被墨西哥簡潔快速的反擊一次次打穿的時候。

拉姆對德國隊意味著什麼呢?對於德國的後防線來說,他們擁有了諾伊爾之外的第二個防線組織者,而且這個組織者相較於熱血門衛諾伊爾來的更冷靜。同時在中後場出球陷入僵局的時候,德國的後衛們知道他們的隊長能提供穩定且靠譜的出球。與基米西相比,均衡的左右腳使得拉姆在進攻端能給德國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在左後衛的位置上拉姆有一腳內切遠射,而在右後衛的位置上拉姆前插的進攻選擇明顯比這幾場比賽無限次下底外加無限次內收卻傳不出球的基米西來的有效。而在瓜迪奧拉來到拜仁以後,對拉姆的後腰化改造無疑是成功的,在開發出一個新位置的同時,拉姆的出球、視野、意識得到了最大化。在當年德國隊厄齊爾/許爾勒/格策/克羅斯這些年輕核心們組織中場的時候,拉姆增加了一個靠譜的邊路/中路組織發起點,分擔的是整個中後場的出球壓力。

也就是說,如果拉姆在場上,我們應該不會看到長傳後衛胡大頭和控球後衛博阿滕們精彩的球權轉換表演了。

7.

而在拉姆退出國家隊之後,德國隊最累的人成了克羅斯。

這次德國隊兵敗莫斯科,克羅斯超鬼的前兩場是一個原因。第一場打墨西哥,被對方犯規心態變得急躁的克羅斯成了組織失敗的教科書:橫傳被斷,直傳被斷,倒是向邊路的分球還算有點世界第一中場的影子。第二場比賽前半段和後半段各一次的失誤差點提前把德國人送回了家。要不是第二場補時打入的絕殺,克羅斯的這一個夏天肯定不會好過。

但是克羅斯也有自己的無奈。他實在是太累了。他一個人要負責整個德國隊的中場推進和組織,而且還要兼顧後腰位置上的防守任務,畢竟他的搭檔赫迪拉在尤文開發出了「赫向前」的屬性,而且一上去就不容易回來。墨西哥第一場那無數次讓德國球迷抓住救心丸藥瓶的反擊,基本就是這麼一個套路:中場斷球,赫迪拉不在位置,快速傳球通過克羅斯防區,立馬找基米西的防區/狐媚和普拉滕哈特的結合部,完成射門。然後在一場本該5-0的比賽里,德國人瘋狂感謝諾伊爾的神勇和對方中場拉雲的不殺之恩。

那麼在這支德國隊里,有誰能分擔克羅斯推進分球組織的重任呢?格雷茨卡算一個,但當勒夫終於在第三場生死戰想起他的時候,磁卡被安排去打右邊前衛。京多安算半個,畢竟他大修之後出球已經不那麼利索了,而且第二場對陣瑞典也讓大家見識到了他的庸碌。魯大師第二場驚艷了不少人,但他不幸地鼻樑骨折了。

如果施魏因施泰格還在,情況或許就不一樣了。但現在他能不能踢球,勒夫說了不算,穆里尼奧說了也不算,你得問伊萬諾維奇。如果在利物浦學會了不插上的詹連長還在,或許中場防守還有那麼一點看頭,但偏偏詹連長受了傷,還隨了赫向前的路線去了尤文。

6.

但說實在話,克羅斯的技術水平還是過關的,整個德國隊中場退步最明顯的,是馬上就要三十歲的厄齊爾。

厄齊爾剛出道的時候是在09/10這時候。在轉會皇馬之前,這個大眼睛的土耳其裔就在雲達不萊梅踢出了名堂。那時候人們把他和不少古典前輩相比較:里克爾梅,魯伊·科斯塔等等。人們說沙夫的球隊又出了一個天才前腰,身上還帶著不少復古元素。然後厄齊爾登陸銀河戰艦二代,賬下多了好多助攻,直到他選擇阿森納。

我並不是說厄齊爾不再是一個好球員了。厄齊爾依然是這個世界上頂級的組織前腰,但他的風格和他技術意識上的一些變化讓他在德國隊中的角色越來越尷尬。作為一個組織前腰的厄齊爾在剛出道和之後的皇馬時期中都需要一個靠譜的牽制型中鋒給他拉開傳球的空間,同時他送出的傳球多數去向對方防線薄弱的結合部。這需要前鋒預判啟動,而且具有極強的縱向衝刺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皇馬的厄齊爾能給C羅送上這麼多精妙傳球的一個原因。而厄齊爾處理球最為人稱道的地方,是他得球之後的第一步處理(不知道是不是向米庫取的經):簡潔明快地把球交到自己的主力腳左腳,同時觀察可能的前場傳遞路線。穆里尼奧那時候讓人熱血沸騰的七秒反擊,厄齊爾的這一特質非常重要。

但是到了阿森納之後,拉邊越來越頻繁的厄齊爾在處理球的第一步上遠不如以前了。這一特質的消失使得德國隊在對陣以防守反擊為主的球隊的時候,厄齊爾完全成為了雞肋:讓他站在前腰位組織,他已經沒辦法在觀察到防線鬆動的同時把皮球送過去了。而他的身體和防守,在肌肉叢林里約等於不存在。

5.

那麼德國有沒有一個可以反覆縱向扯動的前鋒呢?

有。馬爾科·羅伊斯。

在最近九年里,多特蒙德都是我的第一主隊。在這兩年羅伊斯被無數人調侃成運動員三大醫學難題的時候(順便一提另兩位是德里克·羅斯和布蘭頓·羅伊),只有多特蒙德的球迷(或許還有皇馬、拜仁和沙爾克的球迷)明白健康的羅伊斯究竟有多可怕。

羅伊斯沒有阿扎爾那樣可怕的核心力量,過人的花哨程度也遠不如內馬爾。但是在球場兩個肋部的破壞力,羅伊斯並不比上述任何一個人遜色。一個是在於他精妙的啟動前三步節奏,你永遠找不准他在哪一步上突然轉換節奏;另一個是他積極和中路、邊路的隊友們尋求配合的意識。無論身邊是格策還是香川,是萊萬還是奧巴梅楊,兩三腳傳遞以後你會發現羅伊斯總是會出現在禁區肋部的位置上籌劃著下一步行動,而本該跟著他的人已經被甩開了半個身位。

這是一種很可怕的能力。但這個能力在德國隊里發揮不出來。

4.

因為在他的位置上會有至少三個人。

以打瑞典為例,在德拉克斯勒和羅伊斯和維爾納共同首發的時候,這三個人一致的左傾使得邊路和肋部的空間變得異常擁擠。而當傳切的範圍變得很小的時候,或許你需要三個齊達內或是博格坎普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考慮到還有一個經常插上的邊衛赫克托和組織位置習慣性靠左的克羅斯,德國隊的左路進攻和下班高峰的上海中環有一比。而當擁堵的左路終於把球傳向中間的時候……在中間包抄的是基米西。

那麼問題又來了。在萊比錫作為跑鋒效率不俗的提莫隊長,怎麼到了國家隊瘋狂拉邊的效果這麼一般呢?

因為德國隊根本不踢4-4-2。提莫隊長在萊比錫的發揮一是得益於哈森許特爾的瘋跑戰術(他們差口氣就靠這戰術打破了拜仁慕尼黑的冠軍壟斷),其次也是因為在萊比錫有一個能夠幫他吸引注意力的前鋒(無論是波爾森還是從大巴黎買來的奧古斯丁)。而在德國隊慣常的4-2-3-1和3-5-1-1中,維爾納的首發位置意味著他的跑鋒能力會完全被淹沒在對手的密集防守中。

3.

而德國並非沒有重型中鋒。

在2014世界盃結束,克洛澤離開國家隊以後,誰來接過德國隊的鋒線大旗其實一直是個問題。尤其是老K在生涯後期的拉齊奧經歷當中更是開發出了不俗的腳下功夫,使得尋找鋒線接班人成為了一項高要求的工作。但那個時候德國隊傳控和無鋒踢法決定了一個戈麥斯或許還夠用。

但這屆世界盃的戈麥斯已經快33了。在德國隊選拔世界盃隊伍的時候,名單里其實有三個傳統前鋒:似乎要煥發第二春的戈麥斯,轉會拜仁以後表現穩定的瓦格納,以及在弗萊堡數據還不錯的彼得森。而在決定名單的時候,勒夫做出的選擇是繼續信任戈麥斯。至於信任的方法嘛……就是把他當成一個常規Plan B。

2.

當成Plan B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在大賽十分倚仗的托馬斯·猜猜我這次轉多少圈·算了還是打羊頭牌吧·算了還是回家養馬吧·穆勒,一下子不會踢球了。

穆勒的踢法在這支德國隊里可以說是最特殊的。他沒有最出類拔萃的技術,也沒有眼花繚亂的盤帶。但是就和阿根廷某位連名單都沒有入選的鐵皮人一樣,球場上的球總會飛到他腳下,讓他以一個舒服的姿勢破門得分。

這個能力在FIFA或者實況里被玩家稱作「進攻意識」。

但是和身體素質不錯的鐵皮人相比,穆勒的進攻意識需要一個純中鋒作為保障,幫助他吸引一部分防守注意力。克洛澤還沒離開的時候,穆勒潛伏在克洛澤身後;在拜仁有萊萬的時候,穆勒的機動性體現的更加明顯(可以看看上賽季下半程拜仁6-0虐我橫的時候穆勒是怎麼踢球的)而當他要單獨負責右路,還要內收、前插、完成搶點的時候,他的身體和第一步處理球之後不夠精細的第二步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況且他在過度內收的時候(提莫已經在邊路了),邊路的基米西一旦拿到球,那麼除了回傳和傳中基本沒有選擇。

在對陣瑞典的下半場,勒夫拿出戈麥斯的時候,穆勒一下就活了。穿插跑位,和羅伊斯的配合,和基米西的配合,全都有了。德國下半場開場的那個進球,穆勒確實是有功的。

而把穆勒用成這個狀態的,安切洛蒂自然要分上一成鍋,畢竟他在這個賽季開始把拜仁的進攻線搞得一團糟。

1.

剩下的九成鍋全在勒夫身上。

開賽前的選人其實並不是合理噴勒夫的點。畢竟魏格爾在我橫這一個風雨飄搖的賽季確實不夠穩定,而飽受爭議的落選選手薩內在國家隊左路的表現簡直是災難。所以帶上更穩定的魯迪和更全面的布蘭特(幾乎沒受到信任),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勒夫的固執毀了德國隊。

2016-17賽季開始,原先風行歐洲的傳控足球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巴薩也好,拜仁也好,單一傳控的路線眼看著就要走到頭了。瓜迪奧拉到了曼城,一樣是推行以傳控為一種主要進攻發起手段的立體進攻。

這個時候,作為德國國家隊主教練的勒夫在幹什麼?

答案是不知道

在國家隊控球無鋒明顯找不到出路的時候依然不肯放下身段,回歸02-06的德式足球。傳統打法在勒夫手裡成了救命手段。第一場拿上來踢了不到半小時;第二場踢了半場艱難贏了瑞典;最後一場生死戰,又是只用半小時。不知道他的前任克林斯曼,現在的德國領隊比埃爾霍夫,以及今天比賽坐在看台上落寞的克洛澤,在看到控球混亂的後防和綉著花不結果的前場,心裡是什麼想法。

醒醒,這?是世界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中愚夢 的精彩文章:

TAG:雲中愚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