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選 | 看書習慣養成記 (七年閱讀習慣建立和培養心得)
最初的印象,是在中學時代那會,家門口有家叫友誼書屋的書店。無論放學後還是到了假期,都會去書店裡蹭上幾圈,老闆每次見了我,總露出遇見熟客般慈祥的笑容。
在那個記憶里,我依然是個不愛看書的孩子,但很喜歡逛書店。好奇心驅使我去看看最近出了什麼新書,它的封面長什麼樣子,目錄大致講了什麼,書里會有什麼樣的世界,遺憾的是,即使最終剋制不住買下了它,也從未好好地將一本書讀完。
時光荏苒,距離這個青澀的片段,已經遙遙地過去了十幾年。當我再次路過那裡時,意外發現,這家書店竟然還在,像是喧囂時代里的一股清流,屹立不倒,那位曾經洋溢著熟悉笑容的老闆,也沒了昔日的年輕,風采漸漸地隨著白髮的出現而逝去。
看書這個習慣,轉眼間與我相隨相伴了七年。
當所有人對這種能靜得下心去投入書海的習慣產生羨慕的眼光,甚至認為這是天生的力量時,我開始不得不去追溯它的過去,尋找最初的影子。
落葉總會歸根,活水也能追溯到源頭。這個影子的存在,讓我擁有了一生中最幸運的看書習慣,如果坦言,每本書在看完後融入血液化為一體,那這個影子將是深埋在沃土裡的嫩芽,創造了蒼天大樹的枝繁葉茂。
後來發現,友誼書屋融合著我的好奇心,是我想去追尋的影子。
真正能沉下心來看書,並且不斷地堅持,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年少時的好奇,及其那股莫名其妙的動力,向著我的心田裡播種了一顆種子,每一天的經歷,所產生的知識需求,都成了為種子澆水並促使生根的養料。
上大學後,我希望自己可以好好看書,培養一個強大自己的優秀習慣。這個滋潤自我的追求,讓我選擇加入了文學社,抱著接受氛圍的熏陶,感受耳濡目染的成長。一次社長競選,讓我意外成為票數最高者。
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怎麼經營一個社團?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也還是不知道。那會腦海里浮動的都是這一問三不知。
像是個巨石,忽然從天而降,沉甸甸地壓在了身上,後來才明白這種難受壓抑的感覺叫責任。當所有對文學有著志同道合的愛好需求的同學陸續加入時,我開始焦慮了,甚至是恐懼,很難想像一個小白怎麼去帶領一票熱血青年愛好者,這群人甚至不乏資深成員,個個身懷絕技。
那段時間,一邊假裝是個懂文學的老陳青年,不斷地指引著工作,一邊偷偷摸摸躲到閱覽室里翻看各類書籍,比如文學包括了什麼,比如大學社團該如何經營,又或者如何去策劃一場活動。
對知識的渴望喚醒了昔日沉澱在心裡的種子,迅速發芽,看書起初成了我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也是我的根本需求,但凡遇上一些棘手的困境,都會上網翻翻資料,又或者躲在閱覽室里看看書,給大腦充充電。
(圖為平時看書後抄寫的筆記)
翻動著一張張白紙黑字,心裡時常有些忐忑浮躁,難以安寧,一旦身邊略過個身影,總能讓我抬頭瞄上一眼。懂得去汲取知識,卻汲取不下知識,像是想吃飯又沒有一個很好的消化系統。這成了當時困惑著我的又一個麻煩。
也許這個步伐跨得有點快,聞到了一步登天的氣息,幻想著快速看完一本書,快速消化知識,快速拿來使用,急功近利的過程讓整個內心浮起一層層躁氣,掩蓋了原本的一方清平。
當你看到一盆花的花蕾持續沒有綻放,想著缺水又或是欠缺陽光,於是你拚命加水,不停暴晒,大量地輸入養分,結果也會造成營養過量而迅速枯竭。
我開始建立計劃,在計劃里設定了時間概念,規定著自己在多少時間裡看完一本書,整個周期被拉長,延緩了速度,放下了數量,赤裸裸地直奔消化知識的質量標準。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大學第一年像是個水到渠成的路線,一鑿鑿地積累,放慢了速度,沒有奔跑,只有慢行。當你放慢了對一件事的強烈追求節奏感時,或許會遇見最令你動容和安寧的一面。
第一年,如實地完成了計劃,看了30本書。它們的內容,讓我至今記憶深刻,這不僅是個培養看書的習慣,更是一段追尋內心安寧的過程。若想把一本書看完並且得到深刻地汲取,這個期間你的內心世界必須是安靜的。
靜下心的方式很多,幸運的是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獨處、計劃、放慢,像是個有序的訓練階段,層層遞進,建立起自己的環境。看書時的心必須是平靜的,面對這個習慣建立起來的內心清寧,你會遇見不一樣的自己。
第一年的看書成了一個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根本路徑。這個路徑不僅讓我養成了這個行為,更讓我徹底地愛上了它。從第二個年頭的計劃開始,我規定自己閱讀60本書,並且形成一個主動性的去功利性態度,就是你不需要因為要解決問題才成為必須要去看這本書的理由,倘若這個問題不需要解決,那麼也失去了支撐你去看書的理由,這種現象是十分危險的。
這是個因果置換的法則,第二個年頭開始我嘗試了調換。每當我去購書中心或者方所掏書時,某本書的內容吸引了我,成了我關注並且渴望汲取的焦點,於是我會買下它並且嘗試探索性地閱讀。
好比你想知道二戰的希特勒是怎麼死的,那你會去針對這個問題挑選關於二戰素材的書籍,沒解決這個問題的讀物都會被你淘汰,這是先有果後有因的思維。又好比你去挑書,看到一本近期獲獎的二戰題材書籍,當你買下並看完它後,你會明白希特勒在二戰是怎麼戰敗的,丘吉爾又是怎麼穩住大英帝國的,敦刻爾克是場什麼樣的戰爭,這是個先有因後有果的思維。
第二年,關於功利性的問題我嘗試進行了思維置換,它的好處在於你看書不會只是單純的被問題綁架,甚至你可以跳出問題,去探索更寬闊的世界。這一年,我把60本書如約地看完了。
計劃、環境和思維推動了我更良好的看書和汲取習慣。像是層層遞進,不僅這塊墊腳石墊的越高,讓你站上去看到的視野比別人更廣闊,而且也發現了更多自身的未知,比如自己的缺陷,比如自我的看書習慣還能再次進行升華。
到了第三個年頭,我給自己的計劃制定了100本書的目標。與往年相比,在主動的基礎上我更加趨近於對效率的追求。於是我開始嘗試從看書的思維和知識的汲取入手。
思維上,除了置換,還有關鍵詞法則。到今天我還學會一個跳讀的法則,但初學者我並不贊成採取這樣的方式,這隻會讓你錯過很多知識節點。在看書的過程中,我會記住每一行內容的關鍵詞,在換位思考後,可以發現作者具有在內容里圍繞關鍵詞延伸情節的特質。看的過程中牢牢地圈詞、畫線、批註或者筆記,這成了事後抄寫筆記的核心依據。
汲取上,我開始培養自己抄寫書里的好詞好句,或者一些經典內容,做筆記的過程更像是將這本書進行了重要的回顧。有些時候甚至會寫寫讀後感,將自己對這本書的知識汲取融合自己的觀點自成一文。
所有的閱讀都是一場思維的對話。書寫內容的人,融合了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一些自身的特質,讀取內容的人,就是傾聽的過程,每一次與智者的對話是你更好地躍遷自己,改變自己的重要方式。
從第四個年頭開始,每年都是100本書。它不再成為我的習慣,而是硬生生地融入了我的生活,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必須看書一小時並非是我要去如約履行的,相反,成了一個主動性和自然性的行為。通過前面的積累,在看書上,我有了自己的挑、看、思考、環境和汲取的方式。利用這些,不僅提高了我的看書效率,也讓我獲得了很大的成長。
對書,我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受,像是太愛又或是不愛,不愛是因為太愛而形成一種自發的意識,不需要再用「太愛」兩個字來作為標籤。
我有了屬於自己的藏書閣,小心翼翼地呵護它們,像是自己的孩子,每一頁都留下了自己的筆記。看完它們我總會找個位置將其安頓好,待到若干時間之後,再拿出來溫一溫,翻一翻。
相隨相伴的七年,擁有了一本又一本書,不斷地汲取著它們,填充自己的思想,開拓視野,久而久之整個人隨著心態也變得更加沉默。這種沉默,是一種智者的無言,像是你站在比別人高的制高點,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視野,懂得如何更好地走好眼下的路。
我篤定著一個真理,人是有肉體和靈魂之分。每一本書的汲取,像是過去吃過的肉喝過的湯,與自身血肉融為一體,成為一股能量,外表透著沉默般的氣質,無言勝有言,眼神即是語言。這股能量牽動著你的靈魂,躍出肉體,向著遠處和深處,脫殼的過程會讓你產生恍然大悟和醍醐灌頂般的驚訝,這是一種能讓你超越自我的體會。
生活中,與人談笑風生,不時調侃自己,這是一個承載著超越26歲靈魂的肉體,它很調皮,卻又理智,跑多遠去了我也不知道。
但事實上這種調侃一點也不為過,當你站在長年累月看過的書本之上,眼前的驚訝會讓你明白所有的一切。
※夏至已「至」 這些事情你得知道!
※盛夏養生:8種「養心」食物大推薦
TAG: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