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論語:學而篇

讀論語: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孟子如是說。自然世界中,事物之間有著千差萬別,這是客觀規律,難以更改。叢林荒野,弱肉強食,動物生來具有的先天優勢決定其後天命運,大象強大不及恐龍,斑馬迅捷不過獵豹,若狹路相遇,前者註定是後者的口中食。生來不平,其命奈何?這是動物的哀傷。

可人不同,人是萬物之靈的關鍵在於人懂得如何運用工具。人依靠工具的力量,彌補與動物肉搏的短板。手裡沒拿著工具時,人膽小如鼠,避開猛獸,晝伏夜行;一旦手中操起傢伙什,人挺起脊樑做人,頂天立地,披荊斬棘,從遠古蠻荒的幽洞中燃起文明的星星之光,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如何熟練地運用工具乃至創造工具,靠得是強大的學習力。21世紀的今天,計算機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最強大的工具,為了使人們便捷地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計算機課程應運開設。那麼,遠古社會沒有學校課程,人類將如何進行學習呢?

《易·繫辭》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大自然是人類最初的老師!人象天法地,向大自然學習,道法自然,將萬物的優長集為一身。人向動物學習,取長補短,最終人在自然界中贏得勝利,成為萬物靈長。而動物不能向同類學習,更不能向人學習,所以動物只能被人類關在籠子里。

總而言之,人與動物的博弈,取決於學習力。人勝過動物,靠學習;人勝過人,成為人上人,還得靠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優劣、強弱、賢愚、有能與無能,通過後天學習,可以增益其所不能。孔子的偉大,不是他天生有過人的智慧,而是他好古敏求,學而不厭,樂以忘憂,方能資深自得,一以貫之,成為至聖先師。曾國藩的資質不過中人以下,而他的努力程度卻超乎尋常,人一能之,他百之,人十能之,他千之,通過切身不斷地學習彌補天資的不足,勤能補拙,日新一日,最終成就了「完人」人格。

由此,《論語》將孔夫子關於「學習」的見識放在開篇,是何等高明。可以說,抓住「學」這一個字,就拿到了打開《論語》的鑰匙。

學什麼呢?什麼學問才值得「時習之」呢?

從學生角度,選擇學什麼很重要,最低標準是,學有所用,才不枉為學一場。從老師角度,教學什麼給學生是關鍵。為人師表,應該扛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孔夫子以「文、行、忠、信」教弟子,號稱「四教」。文,即歷史文獻、典章制度;行,即社會實踐,忠與信屬道德範疇。又具體表現為六藝之文,即禮、樂、射、御、書、數。歸結起來,孔夫子的教學不外乎三個東西,一個是道德,一個是技能,一個是學問。這三者最後濃縮,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怎樣學呢?學習關鍵取一個「時」字。

學而時習之的「時」有什麼深意呢?人之為學,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尋求,不斷反覆的漫長過程。正如人說的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時」的第一意義就是,志學之人,當時時刻刻以學習為第一要務,不要三心二意,應當時復一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專心致志,學而思思而學,學而不厭,循環反覆,要像雛鳥試飛一樣不斷振動翅膀,修習不已。真正好學之人,到此種境地用功,必能有所領悟,學有所得,能不喜上眉梢嗎?

「時」的第二意義就是,學習是有「時效」性的,過時不候。漢樂府有詩《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青葵朝露,有陽光之燥;萬物光輝,有秋季之凋;百川到海,有不歸之程;人生苦短,有老大之悲。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應趁少壯時,發奮學習,努力上進。莫等閑,白了好年頭,再學習,已經時過境遷,無力從心了。即使老而發憤,為學最佳時機已過,所以,事倍功半,效益也就不佳了。

「時」的第三意義就是,學習是有「時序」性的,要循序漸進,向流水一樣,盈科而後進,放之四海。《禮記》說:「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小學生剛進學校,啟蒙教育讓他知道識字斷句,然後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的豐富,逐漸教育大學的內容,這就叫「不陵節而施之謂遜。(《禮記》)」朱熹《大學章句·序言》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古代童子先學洒掃等家務勞動,後學禮貌待人,再學六項基本技能,循序漸進。

同誰學呢?關鍵取一個「朋」字。

茫茫人海,知己難尋,同道難求,這比蜀道難。「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是岳飛的心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這是辛棄疾的憤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的感嘆。他們這是在求「友」,而非「朋」。「朋與友」在古代的差別是什麼呢?許慎在《說文解字》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是指一個師傅帶出來的同學,而「友」是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學不一定是同道,同道不一定需是同學。如此,來理解「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比較清晰了。

什麼情況下,人們才會跋山涉水來求學呢?肯定是為學之人已小有名氣,人們才會慕名前來。為學之人是經過前面「時習之」的勤奮用功,才能有後續的「有朋自遠方來」。學問上路久了,自然有人相隨。

四方之朋,薈萃一堂,拜在夫子門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夫子於杏壇講學垂教,日夜與弟子們飲食一處,切磋學問,能不快樂嗎?注意,這個樂是指夫子與弟子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學問之樂,而非自視桃李眾多的功名之樂。有朋自遠方來,雖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同樣亦是學的過程。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教與學是相互促進,互相影響的。

最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關鍵在於一個「知」字。

三千弟子,同門之朋中,有多少是同道中人呢?有多少能真正體悟到夫子之志,夫子之學,夫子之道的呢?所以,「人不知而不慍」,這裡的人,有些是同門之朋中的弟子。弟子不通師道,不解師語,常以詢問,或以責難,如在陳絕糧,從者病,子路慍見。此時的夫子對於子路的態度,並不生氣,不懊惱,不鞭笞,淡然相教,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夫子之心志,夫子之學問,夫子之堅守,夫子之行止,弟子不知者有之,君王不知者有之,世人不知者有之,總括為「人不知」有何關係哉,有何影響哉?人不知,我不僅不慍,且能自得其樂,資深以道,樂學樂為,此才是君子所為。所以論「不亦君子乎」,由「人不知」取其業精道弘,「而不慍」謂其德厚色溫,故君子雅量寬懷,尊德性而道問學是也。反觀俗人為學,囂囂然顯之於人前,有人不知,或有異議,便反唇相譏,或爭辯至面赧,或詈罵至拳腳,張揚跋扈,真辱沒「學」字。所以,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為己者,不媚俗於世,為弘道而學;學為人者,媚俗於世,為功利而學。此兩者,始終有異,心境又何同?

夫子之學問日進,道德日深,常人不知,理屬應然。所以,葉公問子路夫子何其人也,子路不能答。子貢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連與夫子最能相通的顏子也感嘆「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夫子學問境界之高深,卓然自得成一貫,遺世獨立,顯於不顯,知與不知,已不計矣,何至於慍惱?高明博厚,如天如地,故乃問知我者,其天乎?

人學研究網|會通人類思想

微信ID:renxueyanjiu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學研究網 的精彩文章:

TAG:人學研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