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六根金柱:楠木掏空灌黃銅,先塗桐油再貼金
最新
06-29
我國古建築以木為主,主要由柱子、屋頂、牆體組成。千百年來,大部分古建築能歷經各種地震破壞而保持完好,體現了一定的抗震性能。位於紫禁城(今故宮博物院)前朝的太和殿,是我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宮殿建築,保護意義重大。太和殿始建於1420年,隨後屢遭焚毀並重建,現存建築為清1695年重建後形制。
太和殿內,有六根二人方能合抱、高建三丈有餘的蟠龍金柱,雄偉壯觀,引人矚目。太和殿殿內,空間開闊高大,七十二根巨柱擎立其間。古代匠師根據大殿內外的裝飾,把寶座周圍的六根大柱做成蟠龍金柱,其餘的做成朱紅大柱。這六根巨大的金光璀璨的蟠龍的金柱處在中心部位,顯示了格調的不平凡,又使整個大殿的氣氛華麗莊重,從而突出了金鑾寶殿的肅穆氣氛。
這六根金柱並不是黃金製成的,而是和那些朱紅柱子一樣,都是木柱,唯一不同的是先將木柱掏空,灌入銅,最往木柱表層貼金。金柱上的金皮是貼上去的,因此叫貼金。其製作方法是:先將黃金加工成薄薄的金片,稱為「金箔」。金箔打得越薄越好,匠師們有一種說法,一兩黃金做成的金箔,鋪開有一畝三分地(866平方米)。然後,在柱表面塗上一層桐油,將金箔一張張排列貼上去,稱為貼金。
文獻提供的統計材料表明:紫禁城自建立至今,至少歷經地震222次,含8度以上地震3次(均為清代),紫禁城古建築的主要震害表現為——牆體傾斜、開裂,裝修破壞,台基走閃,柱腳側移等,而作為太和殿則未見損壞記載。由此可知,太和殿具有極抗震能力,在8度地震下(相當6級地震),仍然能保持完好狀態。
※孫堅葬於何地?8萬人開鑿水路,3千名精銳護送
※白門樓下,呂布初遇趙雲,三個回合後勝負已分
TAG:玉說紅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