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書為何拍出1.104億天價?
近日,在中國嘉德2018春拍中,宋刻孤本《石壁精舍音注唐書詳節》經過激烈競拍,最終以1.104億元成交,創下古籍善本拍賣的新世界紀錄。作為拍賣有史以來最重要&創紀錄的天價宋刻孤本,這套失傳千年的書引發了世人對宋刻本的驚嘆與好奇。
宋刻本《朱慶餘詩集》
在古籍善本市場上,宋刻本無疑是皇冠上的鑽石。自明代中後期以來,宋刻本一直受到學者、藏書家的特別重視。早在明朝,宋刻本已有「寸紙寸金」之說。那麼究其何因讓世人對宋刻本趨之若鶩呢?
宋刻本《大集譬喻王經》
宋體之美
宋版之美主要在於字體、版式。刻書選用字體,各地風格也不同。浙本多用秀麗俊俏的歐體字;蜀本多用雄偉古拙的顏體字;建本字體介於顏、柳之間,橫輕豎重;加上雕刻精良,印書用墨也很講究,色澤清純勻凈。
事實上,從現在大英圖書館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刻本《金剛經》的雕刻技術來看,印刷術已相當成熟。那麼,既然唐代民間已有雕版印書,五代又有以國子監為代表的官刻本,為什麼雕版印刷這樣一個有利於傳播文獻的手段在唐五代不能被普遍採用?
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與人們習慣於閱讀寫本或許不無關係——因為寫本洋溢著書法藝術氣息,它的美感使人油然產生愉悅的閱讀心情。而初始接觸雕版印刷品,會有滯澀呆板、索然無味的感覺。宋代要推廣雕版印刷,就不得不從唯美的角度考慮如何能夠讓人們接受雕刻印本,也就是必須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其中書法是必須重視的。我國的書法藝術,歷經漢代、南北朝及唐代三個高潮之後,到了宋代已極為繁榮。從目前留存的北宋版和南宋版中的名品看,幾乎都出自擅長書法的人之手,且書體風格不一,歐、虞、顏、柳、褚等爭奇鬥妍、富於變化,加上雕印講究(紙墨精良,刻工也懂書法),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
宋刻本《楚辭集注》
紙張考究
宋代刻本書籍不但雕鐫認真,重視字體刀法、印紙墨色、版式行款、封面裝幀,就是摹印也不是隨便草率的。所用的紙料,也大都是潔白而堅厚。宋刻本印書多用皮紙或麻紙,文理堅緻有韌性。建本多用竹紙,色黃而薄,時間長了還會變黑變脆;浙本、川本多用皮約紙,即以桑樹皮和楮樹皮為原料製成的紙張,色白而厚,兩面光潔。
宋刻本《周易集解》
版式精美
宋版的版式設計堪稱精緻。文字的分布極為講究,板框的高廣與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設計要求的字體大小及每行字數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頁七八行,每行約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頁十三四行,每行約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傳最多的是每半葉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版式疏朗雅潔,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數。
詩集傳,蘇轍,北宋刻版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詩集傳》之蘇詡刻書跋文
校勘大用
宋代,政府對校勘十分重視,甚至由皇帝親自過問,聘請專家把關。為了保證刻書質量,官方還採取若干措施。如規定刻板前需要進行三次校正,即校勘官校完,送復勘官復校,再送主判管閣官三校,這樣才可以拿去刻板。而刻板完成,對版樣還要再校對。此外,還要在卷末刊載經手校勘的人的名字,以示責任。
朱熹 大學章句集注 鐵琴銅劍樓原藏
宋淳祐十二年當塗郡齋刻本
今藏國家圖書館
宋刻本之所以被譽為是中國古籍中的瑰寶,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書籍,差錯訛誤甚多。不少學者藉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來所刻古籍的訛誤,恢復古籍的真實面貌。
(東晉)郭璞 注《爾雅》
南宋國子監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稀世珍品
據統計,今天在整個中國所能找到的宋刻本,總量不會超過1200部,多數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我國內地所藏的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宋刻本十分稀少,只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圖書館。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500餘部,北京大學圖書館150餘部,上海圖書館200餘部。
目前在內地,重要的宋刻本基本上都收藏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機構,遺失民間的極少。這也使得拍賣場上一旦出現宋刻本必然引起激烈的爭奪,所以拍出1億多元的天價,也不足為奇。
《妙法蓮華經》,宋刻本
丨往期佳作推薦丨
TAG:月印池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