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胡鞍鋼:學生成才,能力為本

胡鞍鋼:學生成才,能力為本

教師之職,教書為本;教書之責,育人為本;育人大業,學生為本;學生成才,能力為本。

——胡鞍鋼

此文系作者總結教書實踐和心得,2005年11月;文章收錄於《國情研究與教書育人》,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從1996年開始在清華大學21世紀研究院做雙聘教授,[1]給全校本科生講授選修課;1998年開始帶管理學研究生、博士生;2000年正式加盟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該說原單位工作環境和條件非常優越,領導對我也非常支持,但是我還要堅持調到清華大學來教書育人。

我的認識和總結是,一個人所從事工作的正外部性越大,他的貢獻就越大,他就越容易成功。我的體會是當大學教師是最好的選擇。我在45歲時做出人生重大選擇和調整,從研究機構轉到大學,成為一名教授。在清華大學可以教書、帶學生,而且是給中國最好的學生上課,指導中國最好的學生。教書和指導學生是一項正外部性工作。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來到清華大學後,我一直用這樣一句話來激勵自己——對清華大學老師來說,中國最優秀的學生是老師是否稱職的最好「考官」。清華大學的宗旨是培養「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棟樑」。公共管理教育就是為國家培養治國人才,作為清華大學的老師,為國家培養人才既是榮譽,更是責任。清華教師的社會責任很大,做得好有影響力,有很好的正外部性;做得不好會產生負外部性,會有不好的影響。

如何當好一名清華大學教師呢,我的一點體會是:教師之職,教書為本;教書之責,育人為本;育人大業,學生為本;學生成才,能力為本。

學校需要培養學生的主要能力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將其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我在講授課程內容時,鼓勵和提倡學生對講授內容進行獨立思考,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通過個人的思考和理解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尤其是我講授的新中國成立後的政治經濟發展歷史,我在對每個階段歷史的評述中推薦和引導同學去查閱資料、考證史實,通過自己的分析消化和理解課程內容。我認為,學生通過課堂能夠學到的東西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對社會現實和歷史的敏銳的判斷力。

第二,規範學術研究的能力。學生規範學術研究的能力是我授課的另一重要目的。我課程的授課對象大部分為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因而,如何通過課程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規範學術研究能力是我關注的重點。

我在課程中首先強調要有規範的研究思路,這在課程講授、討論問題、總結、課程論文的要求中都有體現,即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延伸問題的縱向和理論基礎、研究方法、論證邏輯、現實意義的橫向雙方面,使授課、討論、研究內容形成規範的研究思路。

我還強調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注重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結合,注重實事求是,切忌虛無空談。這一點在我的授課方式、授課內容以及課程論文要求中十分明確。我講授課程採用大量數據分析,將新中國的歷史發展通過政治和經濟兩方面視角向同學們展現;同時,課程的論文要求也體現了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重視。

第三,精益求精,大膽創新的能力。我在教學上力求引證數據準確,講授邏輯嚴密。由於授課內容涉及到大量的數據和史實,我在授課之前均詳細審定講稿,將所引證數據和史實的來源逐一確定,使同學課下學習有據可查。每個新學期的授課內容我都及時更新,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國內外有關中國研究的最新內容引入課程內容之中,使課程內容更加客觀、前沿和全面。

我在教學上打破了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教科書的做法,運用宏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以及政治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結合自身長期研究中國國情的成果,獨闢蹊徑地介紹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我的授課過程也是撰寫教科書的過程,由我撰寫的兩本課程教科書也是我的學術專著,即《國情與發展》和《中國政治經濟史論》已陸續完成並出版。

第四,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倡導同學們擁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課程教學中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和時事政治,對各種社會現象有客觀、公正和全面的評價,對中國的未來發展進行自我思考,並將國家前途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我所教授的課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與實踐》是一門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的課程。我首先將歷史發展的史實和數據陳述出來,進而講授思考問題的方法,最後將個人的研究成果和評價講授給學生們,使各位同學能夠全面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和坎坷挫折,學會正確地看待和評價新中國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作為授課老師,我認為,一方面需要傳播關於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歷史的間接知識;另一方面,需要傳播直接知識,包括自己在農村插隊、在國外訪問講學的經歷等,這些都是書本之外的知識,具有真實可信性,並且也是自己對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的直接認識。這是學生學習期間缺乏的,也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樣可以加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提高政治覺悟。

學生能力的培養方法如下。

首先,能力要通過激烈競爭檢驗因此,我鼓勵學生參與競爭,靠提高能力在社會競爭中取勝。每一個國情中心[2]的學生都知道,來國情中心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交流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競爭能力,不是指望藉助他人的社會威望和影響力為自己謀得什麼利益。國情研究中心畢業的一位博士生曾在北京市公開招考廳局級幹部選拔中通過先後通過八輪競爭考核脫穎而出。我知道了這個消息非常高興,這是國情中心的同學應該走的路子,也就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勝。

第二,綜合競爭能力要通過兩所大學訓練。因此,我要求學生上好「學術大學」、「社會大學」兩所大學。這是培養高端優秀人才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大學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我認為,學生獲取知識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書本理論知識,它是間接知識;二是社會實踐知識,它是直接知識。這兩類知識有所不同,卻有很強的互補性。首先學生應當「以學為主」,上好「學術大學」,因此課堂教學十分關鍵。作為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光上好「學術大學」還不夠,還要創造條件激勵學生積极參加社會實踐,上好「社會大學」。清華大學的學生要了解國情、認識國情,在「社會大學」中接受社會知識和教育,促進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

我多次自籌經費安排學生到安徽、貴州、江西等省份最貧困的山區開展社會調研。每次調研我都親自指導、嚴格要求、務求深入並有所收穫。我要求學生體驗「原汁原味」的中國農村國情。例如,贛州調研中,我要求大家集中研讀毛澤東同志1933年寫的《長崗鄉調查》,到長崗鄉調研。回到學校後撰寫調研報告,我對此進行點評。我還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由學校與地方組織的掛職鍛煉項目,截至2004年7月,我帶出來的3名博士畢業生在校期間都到地方政府進行了為期一年左右的掛職鍛煉,直接參与地方經濟發展的調研和相關工作,還為當地幹部和群眾授課傳播知識,聽眾達幾千人次,並獲得當地幹部群眾的好評。同時我還要求他們嚴格按培養計劃完成相關論文和研究工作。

第三,能力要通過邊干邊學提高。因此,我積極為學生提供機會,鼓勵他們積极參与實踐,邊學邊干。把學生放在一個解決中國社會重大問題的平台上,放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下,在解決中國現實問題過程中,使書本學習的知識內化和深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機會,讓學生放手去做,將學生推到學術前沿,鍛煉其研究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我一方面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時引導學生儘早參與到科研工作中去,並且給機會、給信任、給鼓勵、給指導,讓學生在科研工作的競爭與合作中培養學術能力。我所帶的博士生至少參加了一項省部級政策研究課題,都有機會在實際研究合作中向國內最頂尖的同行專家請教。

第四,能力要通過共享網路拓展。因此,我強調知識分享,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促進學生成長。學習能力,包括自我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學習方式包括網路式學習,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式、分享式學習。國情研究中心歷來有良好的內部知識分享途徑,每學期大量的學術沙龍(1周2次)和講座報告使得國情研究中心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學習型組織,而且是一個密集學習、相互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組織。在這樣的組織中,學生能夠非常好地吸收來自各方面的知識,既有來自老師的知識,也有來自同學的知識,對於學生的成長非常有益處的。另一方面,這個平台也為每一位提供同學分享知識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

第五,能力要通過全程式控制制把關。因此,我在研究生培養中建立全過程的質量控制。

對於中心每位同學的論文,我都實行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除了學校和學院已有的質量控制機制之外,我還在中心建立學位論文指導小組,增加中心內部評議和中心特邀專家評議(都實行匿名制)兩個控制環節。選課、調研報告、論文各個環節我都嚴格把關,在每個階段都會不止一次地和學生討論。即使在自己不在國內,也安排中心的博士後組成論文指導小組,所有要參加開題、答辯的同學首先要通過中心組的審查和預答辯、預開題。

最後一點,我們的重要體會是教師要自律自覺。

我把清華大學的課堂視為神聖的課堂。我認為,教師在這個課堂上要懂得自律,不僅要傳播和教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向上,不能把這一神聖的課堂變成散布個人情緒的私人場所。我還特彆強調,公共管理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更是如此。新中國成立初期受傳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國內有一種把蘇聯模式神化的傾向。改革開放以後,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又出現把西方模式包括西方理論神化的傾向。這兩種傾向會使我們自覺不自覺失去自我,失去自覺,成為教條主義的「(思想)奴隸」。在新興的中國公共管理教育中,我們應當具有自主性、自覺性,破除各種教條主義的束縛。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對比和歷史發展角度介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在思想上引導學生,在學術上指導學生,使他們健康地成長,成為明德為公、知識報國的優秀人才。

[1]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成立於1996年3月,是一個以研究面向21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與公共政策問題為使命的軟科學科研和教學機構。

[2]國情中心: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12月,其前身為2000年1月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

《國情研究與教書育人》

▌胡鞍鋼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年2月

知|識|為|民 · 知|識|報|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