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清軍的戰鬥力實際一般,被後世嚴重誇大了
現如今,不管是待見還是不待見清朝的人,都有一個普遍的觀點,那就是清軍尤其是滿洲八旗的戰鬥力極為強悍。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
一來,從薩爾滸之戰到松錦大戰,明軍的最終失利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內應。比如洪承疇被俘,就是被部將降清獻上的。這說明了清軍在用間諜方面,在收買人心方面是把好手,做的尤為出色。但這跟明軍的戰鬥力沒有多少關係。
二來,清軍在最強的時候,也就是松錦大戰時期,當明軍組織有序、後勤無憂時,雙方同等兵力對抗,清軍不但無法佔據優勢,反倒逐漸呈現敗勢。後來只有當明軍糧草被斷,軍心渙散準備逃跑之際,清軍此時才體現出了自己的最大優勢,那就是利用機動力進行追殺,比誰都狠,可在陣地戰中的表現卻缺善可陳。
我們不說清軍拿下全國後的表現,就說入關前和入關初期的清軍,尤其是滿洲兵。
那時的明軍之所以在跟他們的對抗中總是失敗,處於下風,跟軍隊的關係不大,根源在於京城指揮體系的混亂和低效,沒有一個長遠的計劃和針對性的部署,來整合資源,而是變來變去,黨同伐異,互相攻擊,從而在黨爭中不斷地毀掉明軍的有生力量。而且,內耗實在太嚴重了,導致了明廷無法協調各方力量,進行迅速有效的動員和應對。更為重要的是,作戰時的後勤同樣也是慘不忍睹。
同時,兩線作戰也在疲憊著明軍的精銳部隊,消耗著能打的士兵。
這實際上就場不平等的對戰。
後金(清)強就強在它的指揮決策體系,是一種反應很快的戰時機制,很少扯皮和內耗,一旦下了決定就會全國總動員,全力以赴,像松錦會戰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看明軍,在作戰中一旦列陣完畢,像後金一樣準備充分時,他們的八旗兵就完全失去了優勢,往往會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只有在明軍彈藥耗盡、且缺乏支援時,才能將其一舉拿下。像車輪戰拿下孤軍作戰的白桿兵(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為其丈夫馬千乘訓練的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和浙兵時,後金的傷亡就非常大。
這點,就連後金自己也承認,在對付明軍時,必須在其還沒有結陣之前動手,也就是在行軍狀態下,進行突然的進攻方能取勝,否則就會陷入纏鬥,最終付出慘重代價。
那麼後金的這種進攻手段為何會屢屢得手呢?其根源在於明軍方面的情報和協調能力太差,但這依舊和士兵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沒啥關係。
松錦會戰中明軍傷亡巨大,但大多數都是在逃跑時被追擊而殺死的,這無法作為參考。松錦會戰初期,雙方有過數次的激戰,清軍好幾旗的軍營都被奪占,兵馬死傷無數,軍心惶恐,甚至還出現了崩潰的徵兆,多爾袞都動了撤軍的念頭,否則皇太極也不會流著鼻血往前線趕,最後還總動員把老底都給帶了過去。
這其實就已經表明了,只要明軍的指揮系統稍微恢復正常,後方沒人搗亂,明清雙方軍隊的戰鬥力,相差無幾。
※元代版「蘇武」:曾被南宋扣押16年不變節,是道濟天下的一代大儒
※抗清名將李定國的這一行為,完全就是在開歷史倒車
TAG:古歷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