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明張天師評傳

大明張天師評傳

猗惟天師,印劍傳世。繩繩繼繼,歷載逾千。嗣留埒孔,道炳賞延。」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龍虎山,守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

歷代天師華居龍虎山,守山尋仙覓術(資料圖)

從傳世人祖天師張道陵到第63代天師張恩溥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兩大世家。

天師道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廣大百姓推崇備至,帝王將相讚歎連連。

正如《元史·釋老傳》所載:「世祖嘗命取其祖天師所傳玉、印、寶劍觀之,語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其幾,而天師劍印傳子若孫,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嗟嘆久之。』

元世祖(資料圖)

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影響巨大的儒道兩家中,儒教的孔子世家和道教的張天師世家,都以傳承久遠而著稱於世,以致明代有尼山、龍虎山並稱之說。

明代朱國禎《涌幢小品》卷二十五「尼山龍虎山」條說:「孔子以萬世為上崇祀,世封不必言。其次則張真人,雖異教,與吾儒不可並,而延世並天地則同。非但天意,抑亦地靈。尼山、龍虎山之秀,固天下第一風水也。」

作為傳世的張天師家系文本的《漢天師世家》的編撰,是明代龍虎山張天師顯赫地位的表現。宋元明時期編撰龍虎山天師世系絕非偶然,它其實是龍虎山張天師社會影響日增的結果。

張天師在龍虎山經歷長期的傳承,其發展盛衰幾乎與道教史相始終。龍虎山作為正一派祖庭的地位是勿容置疑的。

天師府承擔著為弟子受籙的重大責任(資料圖)

歷代天師一般都是正一道派在龍虎山每年於「三元日」舉行法會以及為入道的信徒發放度碟、傳授符籙等重大活動的主持人。

在龍虎山天師府的三省堂正廳中高懸著兩位傑出天師的畫像,一位是仙風道骨的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另一位則是號稱「列仙之儒」的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他們二位,正是歷代天師中的佼佼者和優秀代表,因而才被永久供奉的。

史載,張繼先天師(1092—1128)在5歲之前尚不能言語,5歲時聽見雞鳴之聲,便笑而賦詩:「靈雞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

張繼先天師(資料圖)

張繼先天師九歲時嗣教,宋徽宗曾四次召他入宮,問他道法和外丹等事,可是繼先天師卻奉勸皇上不要沉湎於外丹黃白之術,應修德以治國為重。

張繼先天師一生留下了《心說》、《大道歌》、《虛空歌》等備受後人稱頌的道教修鍊典籍,為道教的理論建設和日常修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張宇初天師是明代天師中不可多得的佼佼者。他曾組織人員編訂道教經典《道藏》,為道教文化資料的保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今天,這部經典對於了解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化學、物理、農業、文學、藝術等文化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張宇初天師還有《峴泉集》等諸多著作,豐富和發展了道教思想理論。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明代的社會大背景。無論從中國還是從世界來看,明代都處於歷史的轉折關頭。從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到1644年清軍入關,期間共276年。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格局中,明王朝處於歷史轉折關頭。

張宇初天師(資料圖)

這種轉折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過唐宋鼎盛發展時期之後,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停滯階段;二是經過蒙古貴族統治的元朝之後,國家政權又再次回到漢族官僚統治集團手中。

明代,特別是在明中葉以後,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福建、浙江等地方開始有了一年二收的雙季稻,廣東還有三季稻。原產於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傳入我國,這些農作物的產量較高。

這一切都使相對有限的耕地能夠供養更多的人口,永樂年間(15世紀初)中國人口大約為6500萬,到萬曆年間(16世紀中後期)人口增至1.2億。在160年間,人口增加了近1倍。

《出警入蹕圖》描繪了明代帝王出行的盛況(資料圖)

明代的紡織業已經從家庭中走出來,形成了工廠化的生產方式,有專門從事織機製造的,也有專門從事紡織的。在紡織業中,織不同的布已採用不同的專用織機。紡織業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使勞動生產率提高。

但是這種新的因素僅表現在生產方式方面,生產力方面並未出現新的重大突破。據1975年《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公元前6世紀和11世紀,世界上重要的科學成就、發明或創造共計231項,其中屬於中國的有135項,佔58.4%,但明代之後這個比例顯著下降。

這說明封建生產方式的容量是有限的,它雖然可以在一次次被打碎之後又一次次的重建起來,但它卻無法超越自身的極限。

今日天師府(資料圖)

松江人何良俊說,正德(1506年—1622年)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而到嘉靖年間(1522年—1567年),則大抵十之六七的百姓已不再務農。這些離開土地的農民並非全都去經商,或從事製造業,而是有相當多的農民由於土地兼并而成為無土無業的流民。

當時的總人口約在1億上下,中國的封建社會本身無法消化這些相對過剩的勞動力。這為明代社會埋下了隱患。

這一切都表明,明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環節,已不再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雖然在生產的技藝和產量等方面已恢復到歷史上的最好水平,但卻沒有出現順乎歷史潮流的新的重大突破。

以錦衣衛等形式實行高壓統治(資料圖)

因此,明代社會所具有的社會矛盾和危機,比以前的朝代更為嚴峻。在這種壓力面前,明王朝採用的高壓專制與中央集權的政策,雖然在一段時間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看卻適得其反。

因為這種高壓政策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往往將新生事物或新的社會發展因素作為「異端」消滅在萌芽狀態中。而且用高壓和集權積聚起來的社會財富,沒有用來發展新的生產力,而是僅僅用於統治者的揮霍。

當初「打下江山」的朱元璋和朱棣,雖然搞了許多維護其專制統治的舉措,諸如文字獄和錦衣衛等,但基本上還是勵精圖治的。他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抑制豪強,維護著小農經濟的格局。

朱元璋與朱棣等君王尚屬勤政(資料圖)

可是坐享其成、繼承皇位的皇子皇孫們則是一朝權在手,就為所欲為。結果民不聊生,國庫空虛,一遇災年,便在天災和人禍下老百姓忍無可忍,被迫起義,最終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

未完待續······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世奉天師道,他卻為何認定「三張」是偽法?
無量度人,神通莫擬:恭賀靈寶天尊萬壽聖誕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