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四大佛教名山上市後,這家公司又想用商業化推廣「佛系」生活方式

四大佛教名山上市後,這家公司又想用商業化推廣「佛系」生活方式

原標題:四大佛教名山上市後,這家公司又想用商業化推廣「佛系」生活方式


撰文丨占太林


編輯丨沈多、美圻

文娛價值官解讀:


儒釋道一直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是三種宗教中,佛教文化在中國卻是一種很奇怪的存在,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對佛家文化長期的缺失,和儒家和道家文化相比,在中小學的教課書里很少看到相關的內容;另一方面,人們對這種文化卻異常痴迷,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婦孺老人,大多數人有一顆禮佛之心。


無論是近年來年輕人中興起的「佛系文化」,抑或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征戰A股,都暗示著在市場經濟中,佛教文化的市場更廣泛。

販賣「精神補給品」的大市場

前不久,文娛價值官(ID:wenyujiazhiguan)記者隨朋友暗訪了一處「佛教機構」,位於海淀的一個居民小區里,轉了幾個樓才找到一扇貼了一張「佛像」的門,按了門鈴,一個中年男子打開一條門縫,朋友報出一個人名後男子面無表情地請我們進去。


濃重的檀香味撲面而來,記者環顧四周,房間的玄關布了一「陣」:法器和鮮花有序擺放。客廳當中一張紅木榻,榻面的地上放了兩個廟裡常見的墊子,牆上掛著千手觀音、文殊菩薩等畫像,客廳的周邊還擺了商城裡的櫃檯,裡面是佛像、水晶手串、法器、車掛等物品。記者尚未觀察完,中年男子問記者的朋友需要開光還是祈福,朋友傾訴最近家中小意外不斷,想請大師看看給做個法,順便請個法器回去保平安。男子用手機撥通電話,和對面悄聲說了幾句後,便讓我們在客廳等。


約一小時,一個光頭的男子趕來,進門後並未與我們打招呼就走進另一個房間,再出來,他已經「變身」和尚,動作嫻熟地盤腿坐上木榻。中年男子示意記者的朋友跪在榻前,隨即打開手機里的「宗教音樂」,然後「和尚」開始誦經,房間里彌散著寺廟的氛圍。


誦經結束,朋友取出購買的手串遞給「和尚」,「和尚」對著手串繼續誦經。「好啦!你家的業障已經被我消除了,以後天天戴著手串,記住!只能戴在左手,不要讓人碰,別用左手和人握手!」朋友虔誠地點頭。


用微信支付後,朋友心滿意足的拉著記者離開。

路上記者問朋友此次做法加購買手串消費多少,朋友嚴厲制止:「不叫消費!叫隨喜!」


「好,隨喜多少?」


「2萬5千元。」


「……」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加上文化十年的斷層,自90年代後開始中國人對宗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在三種傳統宗教文化當中,佛教文化具有最強烈的宗教性,因此它的受眾涉及到任何一個階層任何一個地方,僅中國就有1.3萬餘座寺廟、50萬僧尼,佛教信徒在中國佔總人口的40%以上,早在2013年中國的佛具文化產業就突破了4000億人民幣。


然而,我們的信徒很難區分宗教屬性和文化屬性,由於中國在教育上對佛教文化的長久缺失,導致很多人並不了解佛教文化真正的價值,大量「偽佛教徒」和「偽佛教機構」野蠻生長。他們並不了解佛家文化,不知道什麼是苦集滅道,只是在高考、求職、婚姻……關鍵的時候燒香拜佛,所以即便有廣大的受眾和高頻的需求,但是這個需求裡面到底多少是真需求是很難預測的。


同時,這個市場又存在極大的不規範性,地方政府炒作佛教文化,四大佛教名山中峨眉山、九華山相繼上市,普陀山、五台山也在籌備上市,也就是說不久之後,四大佛教名山或將齊聚A股,其中商業性早就蓋過了宗教性和文化性,寺廟招待各方香客已經成為了一門生意。


更有甚者,大量中小型寺廟被承包給第三方運營,導致假大師、假寺廟、假上香的社會現象肆意橫行,讓大家難以識別哪些是真的為佛教徒服務?哪些是在薅信徒的羊毛?

就當下中國佛教混亂的市場,記者採訪到佛教文化藝術內容電商企業嗣妙的CEO皮博辰,「佛教畢竟是一個宗教門類,所以有很多的受眾,但是在中國它同時具有文化屬性和藝術屬性,從而真正了解佛教文化的卻並不是很多,而嗣妙是從佛教的文化屬性和藝術屬性切入,以短視頻的方式向大家傳播生活方式的一家公司。」顯然,皮博辰看到這個市場的巨大紅利,而他也並不迴避嗣妙是一家商業公司的事實,「定位於做佛教文化的輕奢品牌,倡導積極正能量的價值觀,讓市場更規範。」



佛教服務企業嗣妙的CEO皮博辰

信仰和商業並不相悖

創辦嗣妙前,皮博辰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影視劇相關工作,2016年1月因為替朋友做宣傳片而接觸到了佛教,之後才開始「走心」,決定要把宗教變成自己的事業,之後註冊了公司,邊找團隊,邊學習佛教文化、哲學,同時對外進行融資。


在皮博辰的理解中,佛教文化的內核是「包容」,佛經常說「眾生平等」「無分別心」,這些都是因為,眾生客觀來說是不平等的,是有分別的,螞蟻和人類無論是力量還是智慧,都是不平等的,但是在佛教的範疇里,所有物種都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積極的一致性是相同的。


此外,佛教文化傳入中國2000多年來,已經像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樣,融入百姓的生活,即使並沒有讀過《金剛經》《法華經》之類的著作,但是例如:眾生皆有如來德性、功不唐捐等,因為和儒家文化中很多理念不謀而合,所以老百姓很容易接受,也更輕鬆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了。



《金剛經》第十一品


並不是一定要去寺廟裡打坐、上香、吃素就是禪意生活方式,煩躁的時候在辦公室點一根禪香,在家喝一杯禪茶,心中有佛性生活中自然有禪意,而讓佛教生活方式融入平凡的每天,正是嗣妙致力於打造的一種意境。


皮博辰告訴記者,物質越是富足,對精神的需求越大,而佛教文化在中國有深厚的根基,佛系生活是中國人最先想到的一種生活方式,比如說京郊的龍泉寺就聚集了一大批博士、院士等高學歷的人來從事佛法研究,而大多數人可能平時有正式工作,但是並不影響他們探討佛教文化,享受禪意的生活。


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二者並不矛盾,精神需求由佛法提供,而生活需求則由市場來提供,這兩種需求應該是有機結合的。

從短視頻到生活館,讓年輕人輕而易舉「佛系」起來

近幾年來,短視頻一直處在風口之上,先有papi醬單條廣告拍賣2000萬,近日抖音更是宣布日活超過1.5億,這也是皮博辰為什麼選擇短視頻來做佛教文化的原因,相比於圖文或者其他方式,短視頻是一個成本與收益能夠達到均衡的一種方式。


對於內容創業而言,短視頻的成本相對較高,這就構成了創業的門檻,張國立就在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短視頻,央視的記者趙普也辭職幹了短視頻,還有很多音樂、繪畫、電影、匠人文化等都在用短視頻這種方式來做內容。圖文的方式門檻很低,因此市場上湧進了大量的自媒體,而短視頻在傳播上優於圖文形式,因此有著編導經驗的皮博辰選擇了在短視頻內容上進行切入。


當然,在佛教文化這個垂直領域當中,也有其他公司在用動畫做短視頻,但是皮博辰認為,動畫的成本太高了,比短視頻高了不止一兩倍,對於一個創業公司而言可能並不是最經濟的方式,而且從內容調性上來看,嗣妙做的是敘事版的MV,類似動畫版的心靈雞湯,創業還是要選擇自己最合適的路徑,而不是跟風。


微博網紅延參法師在內容上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以幽默的個人風格再利用社交媒體的載體進行佛教推廣傳播,讓年輕人首先接受他這個人,從而開始對他視作信仰的宗教產生興趣和好奇心。


網紅延參法師


而龍泉寺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們通過AI、機器人、自媒體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佛法傳遞出去,讓90後也開始關注到中國傳統宗教、文化,在這樣的「功德」不是單純的「傳教」,而是讓年輕人的文化視野更加多元。其實皮博辰想實現的也是類似的目標。


因為「走心了」,所以要把這件事當成一個事業來做,皮博辰在公司里沒有領薪水,但是需要帶領團隊保證每個成員及背後的家庭的基本生活,畢竟創業不能只靠宗教信仰,物質也是生活的基礎,他並不羞於探討自己進行佛教商業化的嘗試。正如此前的「少林寺」和尚曾經公開抱怨「我們用手機都不行,可我們也是人吶!」其實在日本、泰國、和更多地區,佛教僧侶和寺廟的收入是很豐厚的,也是透明的,只要別把市場帶歪了,別把信徒們欺騙了,商業化的嘗試或者能幫宗教多元服務的市場,正本清源;而多元收入為宗教事業造血續命,也未嘗不是一件「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智時代」下的商業變革2018
北漂時代終結、共享時代開啟,外阜車限令動了誰的乳酪?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