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陶宛建築:一種被重新發現的現代性

立陶宛建築:一種被重新發現的現代性

「拉蘇納邁」住宅區,維爾紐斯,立陶宛

Residential Quarter "Rasu Namai Houses", Vilnius, Lithuania, 2015

建築設計:Paleko建築工作室,Plazma建築工作室

Architects: Paleko ARCH studio, Plazma Architecture studio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們可以輕易獲得關於最新趨勢、設計方法和技術的信息,由此導致了全球建築風格的趨同,這也使得何為本土建築的問題變得越發緊迫。立陶宛的建築師們拒絕直接模仿歷史或傳統建築風格,試圖尋求一套當代而本土化的建築形式規則。「拉蘇納邁」住宅區位於維爾紐斯市中心一片珍貴的森林中,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

城市布局、建築形象和精緻的細節都是建築師對地段文脈全面細緻分析的結果,目的是創造一座當代而又本土、和諧融入周邊自然環境的建築。兩排沿道路分布的住宅,順著帕維尼亞地區公園的緩坡拾級而下。上排住宅採用底層架空設計,巧妙融入混凝土戰壕(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遺物),將其保護並展現出來。下排住宅設計則利用緊鄰的柯烏基薩溪:住宅建築皆開啟大窗和私人陽台,面朝溪流景觀。

這些住宅顯而易見的當代建築形象,暗含了很多對拉索斯地區歷史城市和建築文脈的借鑒和隱喻。住宅建築的體量和抽象形式回應了當地老住宅。立面木板的拼貼肌理亦呼應著拉索斯地區歷史住宅的傳統裝飾。

結構

8棟「高宅」沿著地段南部道路排布。這些建築位於一座老彈藥庫殘存的擋土牆之間,或立於其檐部之上。建築圍繞外部台階成對組合。建築師提升了住宅高度,是為確保能平層接入彈藥庫遺址,並在街道上呈現主體形象。成對的住宅呼應了彈藥庫的對稱入口。住宅採用規則平面、傳統坡屋頂,並隨著彈藥庫立面朝向而扭轉一定角度。

街道北側則由「低宅」斷斷續續的邊緣所界定。10棟規則平面的坡屋頂住宅連接了兩個平台:溪流河岸與街道。由於平台高差的原因,住宅從街道上看是一層高,而從下層平台看則是兩層高。住宅間的擋土牆隔離了街道車行空間和下方的私密平台。

建築的和諧

建築傳統的原型體量上融入了適度的當代建築細節和元素。極簡的形式上點綴著抽象的凸窗和天窗。住宅的複雜性皆因統一的材料而融於和諧:建築外表面覆蓋著幾種不同材質的木條板,這也受到了地方傳統的影響。均質化的建築細節、尺度和顏色,進一步提升了整體的統一性。

街道的視野並未受到建築遮擋,而可延伸至里彼斯基斯山谷的自然景觀之中。(黃華青 譯)

項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築設計/Architects: 方案/Concept: Paleko ARCH Studio

Architecture: Paleko ARCH Studio: Rolandas Palekas (Chief Architect), Bartas Puzonas (Architect), Petras Isora (Architect). Plazma: Rytis Mikulionis (Chief Architect), Gytis Vaitkevi?ius (Architect), Povilas Daugis (Architect)

目標/Object: Housing development

施工/Contractor: UAB Contestus

結構工程/Structural Engineer: A. Sabaliauskas

總面積/Total Area: 2890m2

建築面積/Plot Area: 7219m2

施工周期/Construction Period: 2013-2015

攝影/Photos: Norbert Tukaj

評論

呂富珣:山林、溪流,跳躍著自然的靈動——彈藥庫、戰壕,標識著歷史的滄桑。在這個刻有舊日印記的世外桃源,18幢精巧挺拔的小住宅隱約而立於林間溪畔。

不同質地的木條覆蓋著所有建築的外牆,其色調與周圍林木絕然一致,宛如從山地中生長出來的百年老樹的樣子;每棟住宅的布局和朝向也依地形而做細微的調整,就像正在排布隊列的士兵,身著迷彩服屹立在山地之上,規整、和諧、統一。

南側高地之上的8幢住宅兩兩成組、像攜手而擁的情侶,期間的樓梯和平台的上方覆蓋著點式玻璃屋頂,輕盈而透徹。外凸陽台的點式玻璃欄板,再一次消融了人與自然間的隔閡,彼此間可以親密接觸。點式玻璃等細微之處的精緻處理,在木板裝飾的外牆所透露出的傳統年輪上面,刻畫出了時代的烙印。

安娜瑪麗亞·安德里佐尤:該項目以對精美細部的高度關注在建築特質上顯示了極少主義的乾淨簡潔。諸如木條板的紋理與各座住宅之間的微妙體量差異,避免了在聯排住宅類型項目中很容易出現的單調形象。

上排住宅抬升的金屬結構、室外的金屬樓梯、木板覆面與反射出周圍樹影的大面拋光玻璃,令這些住宅獲得了一種接近透空的質感,將自身隱藏於環境之中。這削弱了對於住宅組群的明顯感知,而提供了一種私密、愜意的通常屬於私人住宅的氛圍感受。這種感受在與更加實體和穩固的下排住宅的對比當中進一步凸顯。(陳茜 譯)

全文刊載於《世界建築》201806期P58-63。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建築 的精彩文章:

何健翔+蔣瀅,葉敏

TAG:世界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