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科學家≠商業數據分析師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科妮莉亞·林
成立了近20人的數據科學團隊,企業就能創造更多價值嗎?更常見的情形是,團隊中的數據科學家,與非數據科學背景的人員衝突不斷,數據分析也在商業應用上處處碰到瓶頸。
數據科學家 vs. 項目經理 ,
是誰不專業?
項目經理:「今天的客戶會議,數據科學家又跟客戶起爭執。他認為客戶不夠專業,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也無法辨別需要什麼分析類型。我嘗試居間溝通,但是發現自己也沒辦法了解我們數據科學家的思維邏輯,所以覺得似乎該先回內部溝通一下。」
數據科學家則埋怨:「今天面對的客戶根本就不懂數據。」
「他們營銷部門要求做一個模型預估明年營收,但提供的數據不完整,又有一堆假設。我根據這些選擇了三個模型,建模跑出來的結果,就是一個會成長,一個持平,另一個衰退,他們卻指責我的情境分析是做無用功,沒有邏輯可言。但跟他們說明模型的數學公式,他們的表情一個比一個還空白。我覺得有必要跟項目經理討論,真的有數據科學需求的項目,我們才接受。目前的項目經理不合格,無法溝通數據科學的價值,也無法提高顧客對我們產出的了解程度。」
像這樣互相指責,究竟是誰不專業?其實只是雙方缺乏共通語言,對「命題」的定義分歧,團隊才無法有效運作。無數所謂「大數據」分析項目,就像這樣胎死腹中,無法落實商業價值,最後淪為公司的數字化口號,直到下一個經營管理學的時髦辭彙出現。
數據科學與商業應用的命題,
定義不同
實務上,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其實是擁有優異數理等量化技能的「技術專家」。他們最主要的能力,是根據數據、數據上的限制與環境需求,為客戶選擇一個最合適的「計算模型」,解答「數理」問題,讓客戶得以根據該解法,轉譯出背後的商業價值。
舉例來說,一個跨國的汽車工業龍頭,希望運用一年內約莫1500筆大額win/loss交易資訊,分析對比什麼樣的交易情形容易失單,藉此達到兩個目標:一個是希望能夠預估未來潛在訂單的勝算,並編入財務預測;另一個是希望能夠讓業務團隊,針對不熟悉的交易內容與方式,加強協商技能與專業知識。
這是很常見的商業需求,但數據科學家會認為這並非數據科學的命題,因而無法解答。
對於數據科學家來說,他們需要的是:
一、整理過去1500筆交易紀錄,掌握這些數據記錄了什麼欄位、欄位中的數據是什麼型態,以及評估1500筆數據的完整度;
二、請客戶協助定義要將哪些數據欄位納入分析,以預估未來的交易勝算;
三、定義預測的目標數值要以什麼型態呈現,換句話說,決定潛在訂單「勝算」的數學定義。
簡單來說,當數據科學家完成龐雜繁複的數據準備工作,接著選擇、建立合適的模型,再執行模型,預估出勝算後,往往就自認已經達成任務。至於第二個目標,也就是希望加強業務團隊的能力,會自動被數據科學家排除在模型分析之外,因為這不是能夠通過數學定義、模型建構而產生的數值。
「商業數據分析師」扮演轉譯的重要角色
部分跨國企業,在運用數據科學打造商業服務時,從多年的經驗意識到了上述難題,也就是數據科學家與商業團隊的語言鴻溝,導致「大數據分析」的預估產值,往往低於潛在價值。這也造成數據分析服務無法針對商業應用,進行效益最大化與最低投資成本的規劃,因此,所謂「商業數據分析師(Business Data Analyst)」的角色,再度崛起並重新被定義。
商業數據分析師通過多年的業界經驗,累積出所謂「商業洞察」的能力,在接觸一個模糊的商業命題時,能夠精準應對管理層的需求。
面對商業應用的問題探索與定義能力,他的角色更像所謂的「商業數據應用顧問」。
另一方面,商業數據分析師也必須具備與數據科學家溝通的能力,換句話說,他必須嫻熟計量語言,能夠把管理層的商業應用命題,再轉化成數學命題,讓數據科學家有著力點,接手規劃、選擇計量工具。數據科學家完成模型建構、計量解法與模型後,商業數據分析師要再將產出預估結果的過程,轉譯為商業應用。
回到上述跨國汽車工業龍頭的例子,也就是說,商業數據分析師要再將模型產生的數值,轉譯為財務單位能夠納入財務預測模型的變數,滿足財務預測的需求;同時,當模型顯示,某些變數可用來預估訂單勝算,是良好的勝算預估值,商業分析師就要再將這些變數對預估值的影響,轉譯為加強業務單位技能的內容。
現今的商業數據分析師,不再只是傳統認定的基礎數據分析人員,而是結合數據與商業顧問的角色。優秀的商業數據分析師,具備業界資歷、諮詢顧問、以及數據模型能力三種條件,是下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
(作者是《經濟學人》智庫「健康醫療管理顧問部門」全球創新數據洞察解決方案總監,曾任飛利浦照明事業總部品牌策略分析總監,也是多家企業的企業營運、新興科技產業應用顧問。)
※「逃稅」「避稅」「節稅」——如何合理合法的進行稅務籌劃
※余東旋家族的現實與假象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