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河洛美文賞析||「密封」由「彌封」而來

河洛美文賞析||「密封」由「彌封」而來

原標題:河洛美文賞析||「密封」由「彌封」而來



現在高考試卷的上面有一條密封線,密封線旁邊寫著「密封線內不準答題」。密封線是由古代的「彌封」而來。

彌,《說文解字》解釋為「遮蓋」。張衡《西京賦》「彌皋被岡」,注釋「彌」,猶覆也。《現代漢語詞典》說:「彌封,把試卷上填寫姓名的地方折角或蓋紙糊住,目的是防止舞弊。」


唐代的科舉試卷不僅不「彌封」,而且在閱卷時,還要參考由推薦人遞上來的行卷。行卷,是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將自己平時感覺比較滿意的詩文加以編輯,寫成捲軸,投於主考官,以便在閱卷時參考。白居易當年就得益於行卷,當主考官看到他平時寫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大加讚賞。白居易進士及第。行卷避免了「一考定終身」的弊端,但也為作弊開了方便之門,不少人就在行卷上做起了手腳,偷竊抄襲、捉刀代筆之風一時盛行。武則天當政時期,因吏部招考官員時有舞弊行為,她下令用紙糊上考生姓名,暗考以定等第。「彌封」被武則天首次使用。但是當時僅在考選官員上運用此法,沒有形成制度堅持下來。


北宋初年,沿襲了唐代的科舉制度。但根據存在的問題,不斷加以完善,形成了一套嚴密的考試體系。


宋太宗時,將考生的姓名、鄉貫糊住,決定所錄取的試卷後,才拆開「彌封」,以後便形成了制度。《宋史·選舉志一》記載:「淳化三年,諸道貢士凡萬七千餘人。先是,有擊登聞鼓訴校試不公者。蘇易簡知貢舉,受詔即赴貢院,仍糊名考校,遂為例。」1033年,仁宗下詔各州,鄉試考選舉人,都要「彌封」卷首。吳自牧《夢梁錄·士人赴殿試唱名》載:「舊制,士人卷子仍彌封,卷頭打號,然後納初放官。」

在實行「彌封」制不久,又發現考官還可以辨認出考生的字體。1005年,宋真宗特地為河北考生舉行專門的省試,第一次使用了謄錄法。1015年,宋真宗又專設謄錄院,派書吏將試卷抄成副本,考官評卷時只看副本。《宋史·選舉志一》記載:「大中祥符八年,始置謄錄院,令封印官封試卷付之,集書吏錄本,監以內侍二人。」試卷彌封、謄寫法的實行,達官貴人的特權被取消了,平民子弟和貴族子弟有了同等應試的環境。


宋代的科舉制度延續到元明清三朝。元代設立了受卷官、彌封官、謄錄官和對讀官,各司其職,許可權分明。清代科舉試卷的彌封制更加完備,流程更加嚴密。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打疊封藏考生姓名,用《千字文》編「紅號」。考後由謄錄官將試卷(即墨卷)用硃筆謄寫,稱為「朱卷」,送考官評閱。放榜之日,按取中的朱卷紅號調取墨卷拆封,唱名寫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河洛 的精彩文章:

河洛美文賞析 廚房情歌

TAG:人文河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