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簡釋(上)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簡釋(上)
《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的內容是:
禮敬具德上師帕摩竹巴!
慈心悲心之賽馬,利他之勝若不得,
天人聚處不覺恩,故當勤此心菩提。
自身本尊之王者,不變其城若不持,
空行會眾難聚集,當勤自觀為本尊。
上師四身之雪山,如陽虔敬若不得,
如流加持不降臨,故當勤修虔誠心。
心性之寬廣虛空,若為如雲妄念遮,
二智之星不能顯,故當勤修無念心。
二資量之牟尼寶,不行凈拭之祈願,
願求之果不能得,故當勤修迴向心。
《大手印五支證道歌》是藏傳佛教諸多傳承大德們共同倡導、廣為弘揚的殊勝教言。證道歌分為五個部分,所以稱為「五支」。這五支不僅囊括了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也涵蓋了金剛乘的四部密續——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的全部內容,佛法的精髓都能體現於其中。所以,《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的內涵非常深奧。因為時間有限,這次只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希望能夠對大家的生活與修行有所助益。
《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的第一句是:
禮敬具德上師帕摩竹巴。
帕摩竹巴是噶舉傳承的四大分支之一「帕摩噶舉」的祖師,這首證道歌是帕摩竹巴祖師的一位重要弟子——究巴大師所作。所以,在證道歌的開頭,究巴大師要禮敬自己的上師帕摩竹巴。
《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第一支:
慈心悲心之賽馬,利他之勝若不得,
天人聚處不覺恩,故當勤此心菩提。
也許有些人一看到題目中「大手印」和「證道」兩個詞,心裡就會想:「哇,是不是學了這首證道歌就能神通廣大了?是不是身體能放出五彩光芒、飛來飛去、變化無窮了?」如果您有這樣的想法,我只好替究巴大師說一聲「Sorry」,因為證道歌的第一支講的是慈心和悲心,根本沒提神通。為什麼呢?因為慈心和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是佛法修行的第一個要點。
一位修行人,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除非能具足慈心和悲心,否則無論具有什麼樣的外在功德,比如禪定力、神通等等,都不能獲得解脫、證悟佛果。如果忽略了慈悲,單純追求禪定和神通,這樣的修行人極有可能誤入歧途。據說魔王波旬就是一個神通廣大的傢伙,可能比孫悟空還要厲害很多,但由於缺少慈心和悲心,他只能是魔王,而成不了佛。所以,是否具有慈心和悲心,才是判斷一名佛教徒是否合格的基本標準。
證道歌里把慈心和悲心比喻為賽馬,這不是一匹普通的賽馬,而是指「馬寶」。大家要注意:是馬寶,可不是寶馬,寶馬一類的豪車在馬寶面前只能算是一堆破銅爛鐵而已。什麼是馬寶呢?就是供曼達法中的七政寶之一。七政寶是輪寶、如意寶、后妃寶、大臣寶、大象寶、馬寶和將軍寶。馬寶在人間極難見到,一般都是轉輪聖王才能擁有。《了義炬》中說:有了馬寶,一個上午就能環繞四大洲一圈。藏傳佛教里有位格薩爾王,他就擁有馬寶,他騎著馬寶完成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偉大事業。
馬寶之所以稱為「寶」,是因為它可以載著主人迅速達到任何目的地。這是個比喻,意思是說:一旦我們騎上了慈心和悲心的馬寶,無論此世還是來世,無論有生之年還是中陰時期,這個馬寶都不會離開我們,會一直載著我們脫離恐怖的輪迴之境,到達解脫安樂的涅槃彼岸。
有時我們也把慈悲心稱為「內在的善知識」,因為慈悲心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在關鍵時刻能真正幫助我們,不像財物、親眷等身外之物那樣容易散壞,不可依靠。比如在大地震之中,無論多麼豪華、堅固的房屋,瞬間就會崩塌,不能保護我們不受傷害,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如此。在死亡降臨時,身外之物更是一絲一毫也帶不走,所以根本不值得我們追求。
那麼,騎上了慈心和悲心的馬寶,是不是就足夠了呢?還不夠。因為我們還需要掌控馬寶的方向,還需要一條韁繩,這條韁繩就是「利他」,包括利他之心和利他之行。
小乘的聲聞、緣覺也有慈悲心,但是缺乏廣大的利他之心和利他之行,就像一位失去雙臂的母親,縱然有心救護危難中的孩子,也沒有能力去實現。而大乘菩薩的慈悲心,必須具足利他之心和利他之行。
證道歌將利他之行比喻為騎馬比賽——我們要像騎著馬寶去賽馬一樣,懷著慈悲心,去參加一場利他的競賽,而且一定要獲勝。所謂獲勝,並不是出於傲慢心去爭強好勝,而是要勝過自己的自私和我執,全然無私地利益他人。否則就無法贏得天人們的讚歎,所以叫「天人聚處不覺恩」。
作為初學者,有時我們也能生起一點利他之心,對某一個眾生心生憐憫,但只有念頭是不夠的,還需要付諸行動。比如面對一位饑寒交迫的乞丐,如果我們只是站在那裡眼淚汪汪地看著他,心裡一直可憐他,對這個乞丐會有幫助嗎?乞丐會不會過來跟我們說:「太感謝你了,感謝你一直含淚看著我。」不會的,他不需要眼淚,他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幫助。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漫長的生生世世中,幫助、救護了無量眾生,無數次為眾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實實在在地用偉大的行動來踐行慈心和悲心,因此才成就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功德,圓滿了佛果。我們也要像佛陀一樣,不僅要具備慈心和悲心,更要付諸實際行動,去幫助眾生,為眾生做奉獻,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
只有努力實踐菩薩行,才會成為眾生的親人,才能增上自己修行的助緣。眾生是我們的福田,我們將慈悲心、菩提心的種子播撒在眾生的福田裡,從一兩個人做起,逐漸擴展到無量眾生,那麼下一世,乃至無盡的未來世,福田裡就會長出無量善果,這就叫廣結善緣。最終,我們的菩提之果會在這片廣大的福田中成熟。所以說「故當勤此心菩提」。
這裡要再次提醒大家,菩提心雖然是成佛的根本,但決不能忽視前行。前行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做一個好人。比如說,高樓頂層的風景無限美好,但必須從第一層起步,才能層層而上,最終登上樓頂。所以,我們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孝順的人,做一個知恩報恩的人,做一個素養很高的人,在這些基礎上,才能逐步建立、實踐真正的慈心和悲心,再慢慢展現出真實無偽的菩提心。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對於金剛乘,沒有修證就無法理解朗讀篇
※說不上是個好人,能成為佛弟子嗎?朗讀篇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