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信仰成就「思想常青樹」

讓信仰成就「思想常青樹」

去世前半個月,仍堅持在病床上聽學生通讀論文稿,用盡全身力氣逐字說明修改意見;彌留之際,一邊插著吸氧管一邊拉著學生的手,緩慢而堅定地留下人生遺言:「不忘初心」。著名中共黨史學家、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鄭德榮教授的感人事迹,在全社會引發廣泛關注。

鄭德榮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淡泊名利、潛心鑽研,畢生致力於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成為我國中共黨史學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特別是《毛澤東思想史稿》《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著作,填補了學術空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鄭德榮始終高舉旗幟跟黨走,把研究與教學融入生命、將個人融入時代,贏得了「紅色理論家」「思想領域常青樹」的美譽。

信仰蘊藏著巨大的力量。鄭德榮的故事啟示我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鄭德榮視學問為事業,視學術為生命,把學術創新作為不懈追求,以高深的學術造詣、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卓越的學術成就,成為中共黨史研究的一面旗幟。正如他常說的,「離開嚴謹求實,不稱其為科學;沒有探索創新,不稱其為研究。」當理想信念與科學追求相結合,一個人就能激發出超越自我、突破前人的精神動力。

有了堅定的信念,人生才能朝著目標執著遠行。這是鄭德榮等楷模留給後人的深刻啟示。對於人文領域和基礎理論研究來說,往往需要面對海量文獻,離不開長時間的沉澱與打磨。馬克思寓居英國,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大英博物館裡,前後耗費40餘年心血,完成了鴻篇巨製《資本論》;魯迅將別人喝咖啡、聊天的時間用在工作上,筆耕不輟,發出了那個時代最震撼人心的「吶喊」。今天,面對喧囂與誘惑,我們更應守住內心的寧靜,涵養一份「慢下來」的耐心,培育一種「沉進去」的專註。「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真正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才能越來越接近真理的彼岸。

有了堅定的信念,才有用之不盡的創新激情。鄭德榮如此,像他一樣獻身事業的學者專家也是如此。為收集種子,植物學家鍾揚忍受著劇烈高原反應攀登珠峰,創造了在海拔6200米完成植物採樣的紀錄;為儘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剛回來就一頭扎進辦公室;為完善儒學研究的「基礎設施」,國學大師湯一介於76歲高齡開始主持《儒藏》編纂工作,涵蓋3500種文獻、內容超過10億字……以堅強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礎,輔之以嚴謹的態度、探索的精神、不懈的追求,是求學問道的重要法寶,也是成就事業的關鍵品質。

鄭德榮曾說:「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黨和國家。」像鄭德榮一樣,堅定信念、執著追求,自覺把個人奮鬥融入同心築夢的偉大歷史進程,我們就一定能成就更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用主流價值紓解「演算法焦慮」——構建健康活躍的新媒體內容生態
做新時代的改革者

TAG:人民日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