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錢幣的年號制度和權重原則
文化
06-29
一、中國古錢堅持實行年號制度
古代皇帝公示年號,告喻臣僚百姓當年或近期進取方向和目標,猶如當今的「元旦獻辭」,千百年來傳承延續,已成慣例,影響深遠,古代錢幣實行的錢文年號制度,就是明證。
縱觀歷史,不僅漢族政權一統天下頒行年號並載入錢文,夏、遼、金也沿襲繼承了改元必錢的成規:崇寧登基,錢文「元德」;契丹立國,宣稱「神冊」;大金初定,自詡「天眷」,徽宗主和,鑄行「宣和」等。
宋代:元德通寶
再舉例錢文:振興國家,則發「漢興」;發展經濟,則出「豐貨」;寓意美好,年號「景和」;開展貿易,宣示「永通貨泉」。
唐代為開闢亞歐貿易,經新疆到威尼斯的「絲綢之路」,遍行「開元通寶」。明朝為宣示大明國威,鄭和下西洋帶有「永樂通寶」。
唐代:開元通寶
二、中國古錢嚴格遵循權重原則
從秦半兩開始,中國古錢在總結了先秦以前各類貨幣初創形態優劣的基礎上,制定形制標準,定型為類似圜錢的餅形無郭外圓內方。
秦半兩
在衡重上,講求貨真價實。三材六等,核心是級差辨識,物資質量衡度的標準,漸成常態規矩,從錙銖必較,到童叟無欺,建立起互信準則,金屬載體所體現的貨幣商品價值得到普遍認可,百姓在長期的交易過程中,逐步掌握了金銀銅小平錢至當百大錢的價值含量。
先是感知大小,在折當的區分上,從平錢開始,梯次放大,上不封頂。再是厚度,其決定著同樣大小的錢幣,是否厚重實惠。最後是把握,拿在手裡,掂量實際重量,同時感知貨幣的材質構成。
※國畫花鳥審美:朦朦朧朧若有若無奇妙無窮
※春意牡丹舞東風:陳楓國畫寫意牡丹擷英
TAG:元迪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