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東西決定了努力與回報的關係
創業5年里,參與了市場競爭,琢磨商業遊戲法則,現在算是有了點小成績。我從商業前輩哪裡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深深理解,一個公司的估值和競爭力,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撬動,個人努力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每當這時,「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的困惑就更加明顯,時常讓我陷入思考。幾年下來,我慢慢開始理解這個困局的真正問題所在。
今天,大部分關於個人成長、生涯發展和人生設計的理論,都源自心理學、教育學。這些學科的視角主要是從個體出發,希望個人通過整合、學習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一種內在的豐盛。
而很多人期待的提升競爭力、發揮優勢、快速增值等概念,卻來自社會學、經濟學和商業,從這個視角來看,個體在其中只不過是一個「社會原子」,個性化部分不多。更重要的是抓住趨勢、利用規律、達到外在的社會成功。
這兩個角度如此不同,解釋起來答案就不一樣,比如房價問題。心理學告訴你「房價並不代表安全感」,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是「如何利用槓桿和趨勢投資房產」。
這兩個角度都有自己的好處,但是如果你通過個人的角度希望達到社會的成功,這中間就缺一塊拼團,你不得不承認:
發揮天賦,追隨熱情,你一定會很幸福,但未必能改變世界;
刻意練習1萬小時,你會進入心流,持續突破,但未必能成為公認高手;
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你會獲得寧靜,但未必能從創造價值。
而這個時代真正的高手都有一個特點——他們既懂得如何驅動自己持續的努力和積累,也懂得藉助社會和科技趨勢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所有這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最明顯的共同特點,就是階段性的非線性成長、躍遷式的上升。每隔幾年,他們突然上一個台階,眼界、想法、能力、調用的資源和身價完全不同。這就是利用規律放大個人努力的效果。
我研究過《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華人富豪的生涯案例,他們有三個共同特點:首先,他們足夠努力、勤奮;其次,他們在26~35歲開始創業,這個階段,正好是社會積累足夠、家庭負擔又還不是特別重的時期;最重要的,他們在創業兩年左右後,都遇到了一個空前的時代上升趨勢,香港首富是抓住了金融和地產行業趨勢,台灣首富是抓住了電機和塑料行業的趨勢,內地的首付則是順應了互聯網大潮。後面兩兩項因素,是他們放大自己努力和天賦的關鍵。
就和游泳一樣,會游的人很省勁,不會游的人,即使身體強健,也會很累。這就是對於有水性的理解不同,「水性」的不同。
時代也是有水性的——有些人深刻理解水時代的水性,能順著大潮去很遠的地方;有些人則不理解社會和時代的水性,搞不好會淹死自己。時代高手的非線性成長、躍遷式上升,就是恰當的運用規律放大努力的結果。而大部分人也許懂個人成長、心理發展,或者熟諳社會和商業規則,但恰恰缺少了結合這兩部分的一環。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