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燕守谷:不求整飭的結字,恰是格調的靈魂

燕守谷:不求整飭的結字,恰是格調的靈魂

[ 本文共計1410字 · 建議閱讀4分鐘 ]

文 / 燕守谷

燕守谷先生以篆刻名世。先生治印率性落刀,游刃恢恢。彷彿林木叢生,水流繞石。雖盤根錯節、險象環生,細細體味,卻又簡直明快,一種清純簡遠、稚朴散逸的山林之氣充溢其間。

先生書法跳出北碑樊籠,不重篆隸,而獨向行草。行草乃二王之後書法殿堂之物,雖戮畢生精力而難有寸進。先生棄易從難,取唐宋草法,遺豪放於精微,蔚然自有氣象。

先生作畫,攻山水,重寫生,其倘佯山水性本愛丘山,出入名山大川林泉溝壑,尋僻探幽摹寫觀照更是成了他的日課。所作山水,皴擦勾染,劈削點抹,或縱筆揮灑,或細心收拾,著意全在「真」、「逸」二字。

先生對於陶印,自稱是「削泥」,為什麼是「削泥」,他自有說法。

——大米藝術

燕守谷

我說削泥,是區別於原先在堅硬的石章上篆刻。近米喜愛在自製質地鬆軟的陶瓷泥坯上刻劃,與刻制石章相較,鋼刀使轉則輕鬆爽利,痛快至極。前幾年有陶瓷印展首次舉辦於京華,由此引發了我的濃厚興趣,是我陶瓷印創作的端始。

陶瓷刻劃古已有之,大量的考古發現可以為證。在先秦、秦漢時代廣泛使用的陶質器物及磚瓦上,已留有許多刻劃的痕迹。

北京蔡大禮兄說:「純粹印章形制的古代陶瓷印初見於東晉,多見於宋元,自元末明初印石普及,文人篆刻興起,製作工序相對複雜的陶瓷印逐漸淡出,至清代則銷聲匿跡,被人們遺忘了。」

燕守谷書法

陶印的銷聲匿跡如果基於以上原因,我則認為也會由此而復興。因為印石的開採面臨枯竭,還因為陶瓷印與石印製作多了三個過程:制坯、刻印、燒制。這相對複雜的工序對於藝術創作名來說則增加了創作的豐富性:摔坯、制鈕是印人介入雕塑藝術範疇的過程。

在半乾的泥坯上刻劃,燒制後線條會變得柔和而有流動感(秦代詔量銘文就是這樣的傑作),而在風乾或素燒後的印材上鍥刻,線條邊沿易碎,利用好這種特性施刀鍥刻的文字拓印後又會有一些特殊的趣味,特別是線條邊緣的輕重、虛實自成天籟。燒制過程最令人神往,燒制前必施釉,而施釉到窯變後的釉色效果難以預置,而色彩又是一個人情感的表露,其間充滿著神奇莫測。

真意實在田園

「上述複雜的操作過程,既令多數印人望而生畏無法染指,又使陶瓷印給子創作者更多更大的介入表現空間,從印鈕、印面到燒制的全程介入,促成了每件作品的唯一性,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蔡大禮首界全國陶瓷印展作品集序)雖然有著客觀的難度,仍然有許多印人建造了工作室和窯爐來完成整個的創作過程。篆刻界以遼寧易商為最。

真意實在田園帶邊款

我近作陶瓷印以淄博窯廠為燒制基地,釉施淄博獨特的窯變為主。入印文字喜用隨心縱筆的陶義。古代陶器刻劃的文字直率、拙樸、粗獷、自由。或溫和文雅,不激不勵;或刀刻班駁、蒼勁爽利;或思痕淋漓,厚重雄秀;或童稚天真,耐人尋味。大多是民間書法的代表作,對發展今天的書法藝術其借鑒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西周草篆書陶文以粗獷的線條,不求整飭的結字,顯示了它與同期大宗金文雅俗之間迥然不同的格調。秦代瓦文,線條舒展縱刀率意為之,結字隨意,且多遺筆掉點移位變行。漢代大量的刑徒磚文也是這類作品。

白雲堪卧

陶文中也有文字規範書法極精的作品,特別是秦漢瓦當文記載著重要史跡的磚文,與同期金文、石刻文字相比毫無遜色之處,瓦當文能促長引短,隨形布排之妙更別具特色。陶文所使用字體篆、隸、真、行、草五體俱全,況有心人已集有陶文字典行世,為今時印人帶來便宜。

用古代陶器刻劃留下的文字痕迹,再組構到古代已有之陶瓷印式上,頓覺有世事流轉、物換星移之概,又不見心生感嘆;借遠古之行跡,施我今時之情懷,豈不快哉!

白雲堪卧帶墨拓

————

燕守谷,1959 年 9 月生,山東平邑人,別署大名湖客。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東印社副社長,棗莊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出品人 | 施晗

責編 | 王曉 聶海燕美編 | 苗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林鵬:年輕人要多讀書,書法家必定是文化人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