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汝之城——黃氏宗廟
點擊【江夏黃氏一家親】關注
弘揚「江夏」精神,挖掘「黃氏」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傳承家族美德!
定期推送黃氏家族文化,黃氏家族活動,黃氏家族風采,黃氏宗親交流,黃氏宗親資源共享等諸多優質內容,重服務黃氏家族的平台!
一座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小城——汝城,被譽為"古祠堂之鄉"。汝城縣隸屬湖南郴州市,位於湖南省的東南端湘、粵、 贛三省交界地,素有「雞鳴三省,水注三江」之美譽。汝城保留著始於宋元、盛於明清的古祠堂700多座,其中保存完好、建築精美的有300多座,匯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汝城古祠堂分為總祠、家廟、宗祠、公祠、家祠幾個等級。掩映在無數的古民居群落中。也許,轉過一個巷角,就能看到下一座祠堂。
「欣賞一座古祠堂,猶如穿越一段歷史的長廊;會晤一座古祠堂,猶如聆聽一位蒼老明世的長者心聲。」汝城古祠堂美,美在華麗、凝重、莊嚴,美在滄桑、古樸、久遠,美在豐厚、載物、適用。穿過歷史的年輪,漫步在汝城的老街上,路旁有一座掛有「汝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牌匾的黃氏宗廟。
「黃氏家廟」座落汝城縣田莊鄉洪流村黃家,是黃家裔孫為紀念開基始祖世規公而建造的祖祠,因其規模宏大,鄉人也尊稱為大黃家祠堂。世規祖於元延祐四年(1317)由淇江遷至翠竹青石江(現名田莊黃家)已歷700多年。
「黃氏家廟「坐西朝東,全祠有四廳、十六柱。每兩廳之間設有一個天井,每個天井的兩旁設有腰門,通過腰門繞祠堂兩邊巷道與大廳門前的迴廊相連,這樣的結構,縱使有很多人聚於其中,仍然感到空氣流通,陽光充足,人員流動自如。四個廳堂,台階三級,上廳最高,下廳最低。全祠總長53米,上廳稍寬(11米),其它三廳寬均為9.8米。祠堂總面積531.4m2。大廳門前面有一總朝門,兩門之間是一塊鵝卵石砌成的小坪,長14米,寬8米,面積約112m2。總朝門前是一塊長60米,寬13米,用鵝卵石砌成的大坪,面積約780m2,大坪前面是一口和大坪相襯托的半圓形魚塘。清道光二十六年,黃氏裔孫將「黃氏家廟」進行了大維修,大廳兩邊又擴建了三百多平方的小房。
1927 年 7 月下旬,中共中央在汝城組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同年 9 月,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一團發動了 「桂汝秋收起義」 ,團長何舉成率部一舉佔領汝城、桂東兩座縣城,振動湘南, 在這裡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工農革命政權――汝城縣蘇維埃政府。
走進「黃氏家廟」的大廳,可見上廳正中有一巨大的神龕,神龕的頂端有一塊長4米,高2米的貼金匾,楷書「江夏堂」三個大家。
神龕兩邊柱子上的對聯:
世澤浚源長,孝友無雙,千秋俎豆昭前烈
家聲遺韻遠,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後賢
本聯字為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黃兆麟所書。其餘各門柱懸掛著溯其家族淵源,追述先祖功德,規勸後人盡忠盡孝,善承人倫綱常的楹聯。
站在坪上,正面仰觀宗祠,首選映入視線的是木雕的貼金的「黃氏家廟」四個大字。其上方是一高大的、多層的、蜂窩狀的漏底花雕;其周圍雕刻著許許多多精美的栩栩如生的花鳥蟲獸圖案;其下方雕刻一副三米長的八仙過海圖,其刀工之精湛,真可謂千里難尋其一。
黃姓--歷史來源
一、黃姓由來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6、黃淵
黃淵始祖主要流行於江西、福建、雲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如雲南威信譜在"淵"字條下明言:"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譜》之語:"淵公字好善,遷居黃崗之地,子孫多以公為始祖。"
二、黃姓遷徙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太尉黃瓊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為郡號。
三、黃氏名人
黃歇遊學博聞,楚考烈王以之為相,封為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園之妹,知其有孕,納於考烈王,生幽王。後李園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於棘門刺殺之。
黃霸(前170~前51)字次公,西漢淮陽陽夏人。少學律令,武帝末,補侍郎謁者,歷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為政寬和。嘗從經學家夏庚勝治尚書。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謚定。
黃香(18-106年)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為官的品位並不高,最高職務是魏郡太守,大約也就是一個四品官員。但他生命歷程中有兩個亮點:一是他9歲時,母親去世,他對父親格外孝敬,夏天他將床枕扇涼,冬天用身體把被褥溫暖後,才讓父親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時候,便廣泛閱讀儒家經典,精心鑽研道德學術,能寫文章,當時京師稱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漢章帝還曾特許他到宮中藏書之所東觀讀書。孔子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尊敬長輩,友愛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黃香的這種品行正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標準。舊傳元代郭守正挑選了歷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輯成《二十四孝子》一書,作為做人的楷模,黃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來,黃香一直被人們所推崇。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並擅行、草書。著有山谷內集、外集、別集、詞等。
黃巢(820~884)唐曹州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衝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黃道婆元朝時擅於紡織技術的女工藝家。曾隨崖州黎族學習紡織技術,學成後返鄉從事紡織工作,促成棉紡織業的進步,使元明以後的松江細布聞名於四方。紡織業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稱為黃婆。
投稿請直接發送微信公眾號:JXHSYJQ
不丟傳統,不忘來路,不失本心
TAG:江夏黃氏一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