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蛇中「異類」——瘰鱗蛇

蛇中「異類」——瘰鱗蛇

瘰(luǒ)鱗蛇(Acrochordus granulatus)雖然不是什麼名貴的品種,但對於全水棲、皮膚粗糙、基本只以魚類為食的它也算是蛇中異類!下面,就來認識下這一獨特而有趣的蛇。

瘰鱗蛇科(Acrochordidae)又名疣鱗蛇科,瘰鱗蛇屬Acrochordus,是分布在澳大利亞及印尼地區的古老蛇種,也是鱗龍次亞綱蛇亞目瘰鱗蛇科下唯一的一個種。

瘰鱗蛇屬包括三個品種:黑斑瘰鱗蛇、阿拉弗拉瘰鱗蛇和爪哇瘰鱗蛇。此屬蛇類結構較為原始,完全水棲,肌肉鬆軟且缺乏其他蛇類成單列排列的大片腹鱗,在陸地上寸步難行;皮膚鬆弛,眼及鼻孔位於頭頂,體表密布帶脊的顆粒狀粗糙小鱗片,便於在水中抓住滑溜的獵物。

瘰鱗蛇最為引人注意的特色是其鱗片,它們的表皮質感鬆弛,比起同體型的蛇類而言顯得過份地碩大;而且它們的鱗片並不是逐片相互重疊的,反而是像金字塔一般以錐狀堆積。

瘰鱗蛇擅長伏擊獵食,它們會潛藏在河床、溪澗中,等待魚類游近,再以身體突擊地把對方捲起來。它們的鱗片相當粗糙,因此能穩穩抓著滑溜的魚類(和蟒類纏繞獵物不同,瘰鱗蛇並非是把它們纏死,而是起到防止逃跑的作用)。

成年的瘰鱗蛇身長約在60厘米至2.5米之間。

瘰鱗蛇經常出沒於河塘、沼澤等地,亦分布於海洋。瘰鱗蛇的主要分布地,西起自印度及斯里蘭卡,以至東南亞熱帶地域、菲律賓一帶;南至印尼、馬來西亞、帝汶;東至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北岸、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及索羅門群島一帶。這些地區包括緬甸、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泰國、柬埔寨、越南、中國(主要指海南島)、菲律賓(呂宋、宿霧等)、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弗洛勒斯島、帝汶等)、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部索羅門群島與及昆士蘭東部。

瘰鱗蛇的粗糙蛇皮經常被用作製造皮包、手提袋及皮革製品的材料,因此迅速面臨瀕危處境。很多養有瘰鱗蛇的國家動物園及爬蟲類專家,都想盡辦法希望能保育它們,但被捕獲的瘰鱗蛇大都在抗拒被喂飼或皮膚受感染的情況之下難以存活。

瘰鱗蛇是水棲的蛇種,在陸地上幾近完全喪失行動能力。它們的鱗皮表面質地雖然相當粗糙,但其實皮層偏薄,容易撕裂。

瘰鱗蛇是同種異形的,雌雄各有不同型態,雄性瘰鱗蛇體型較小,身體顏色的深淺對比亦較為明顯。

黑斑瘰鱗蛇,英文名little filesnake, marine file snake或little wart snake,學名Acrochordus granulatus,是三種瘰鱗蛇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成蛇體長0.6-2.43米,重69-191克,通常雄蛇較為細長而雌蛇較為粗短,雌蛇的體型比雄蛇的要大。

相對於體型較大的近親,黑斑瘰鱗蛇對鹽度的適應能力頗強,從印度橫貫整個南亞次大陸直到索羅門群島,以及澳大利亞的北部水深4-20米的河口港灣水域都能看到這種水棲蛇類的蹤跡,我國的海南三亞也曾有過一次捕獲記錄。

黑斑瘰鱗蛇為夜行性蛇類,白天大多將自己埋藏在水底的淤泥或水草中,夜間外出捕獵魚類為食,它們的獵物中50%是虹銀漢魚,鱲,鯰魚以及澳洲尖塘鱧,有時也捕食鰻類。

捕獵時,雄性的黑斑瘰鱗蛇會沿著海床四處游弋,尋找藏在洞穴中的小魚,雌蛇則會一動不動的埋伏起來等待粗心大意路過的獵物。

黑斑瘰鱗蛇能在水下潛伏數小時之久,鬆弛的皮膚使得它能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扁平,緊貼海床從而不被魚類發現;當捕到魚之後,這種蛇會緊咬住獵物並用身體環繞住,向後彎曲的鋒利牙齒和細小而粗糙的體鱗使得魚一旦被捕獲就很難掙脫。

在有大量食物聚集或是繁殖的季節,黑斑瘰鱗蛇有時會成群出現,但是並不會像扁尾蛇屬那樣合作捕食,也不會互相攻擊。

黑斑瘰鱗蛇為卵胎生,雌蛇生長期頗長,通常在7歲達到性成熟,每兩年繁殖一次,經過5-7個月的懷孕期後能產下1-12條6-9克重的幼蛇。黑斑瘰鱗蛇的天敵包括海雕和鱷魚。

阿拉弗拉瘰鱗蛇,英文名Arafura File snake,學名Acrochordus arafurae,產於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的河道,死水潭和紅樹林沼澤中。

這種瘰鱗蛇的體型較黑斑瘰鱗蛇大,通常體長1.5米,最大可以長到2.5米長,雌蛇通常比雄蛇大;體背淺棕色或灰色,密布深棕色或黑色一直延伸到腹部的網狀斑紋,腹面顏色較淺,舌較長而分叉深。

由於棲息地乾濕季節交替非常顯著,在不同的季節,阿拉弗拉瘰鱗蛇會偏好不同的棲息地;旱季的時候,它們通常棲居於河流斷流形成的死水潭裡,雨季的時候則會順著上漲的河水擴散到植被茂密的季節性濕地或沿海河口的紅樹林沼澤中。

阿拉弗拉瘰鱗蛇通常以澳洲鰻鯰等大型魚類為食,可吞食體重達1公斤的獵物;它們通常白天隱藏在水下茂密的植被中,夜晚沿著河岸和溝渠四處尋覓獵物,其粗糙不平的體鱗下可能擁有跟鱷魚頭部一樣的水壓感受器,能在渾濁的水中探知輕微的振動以確定獵物的方位。

這種瘰鱗蛇的活動能力較強,旱季的時候平均一夜可移動70米,雨季時一夜的平均活動距離則可達到140米。

阿拉弗拉瘰鱗蛇為卵胎生,雄蛇性成熟時肛吻長85厘米,雌蛇性成熟肛吻長115厘米。雌蛇一胎可產下6-27條幼蛇。

爪哇瘰鱗蛇,英文名Elephant Trunk Snake,學名Acrochordus javanicus,是三種瘰鱗蛇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純水棲蛇類,雄蛇體長可達1.5米,更大更粗壯的雌蛇則能長到2.43米長,重達3-10公斤。背面棕色,體側和腹面為淺黃色,頭部寬大形似蚺蟒,尾短。

這種粗壯的大蛇棲息於東南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的河口半鹹水中,有時也會入海一小段距離。

和其他兩種瘰鱗蛇一樣,爪哇瘰鱗蛇也是夜行性蛇類,但偶爾也會在白天外出覓食;爪哇瘰鱗蛇主要以魚類為食,也捕食蛙類,捕獵時它們會靜靜的潛伏在水底長達40分鐘,等待粗心的獵物靠近它們的頭部,當捕獲獵物後爪哇瘰鱗蛇也會用覆蓋著粗糙帶脊的小鱗片的身體纏繞住掙扎的魚使其無法逃走。有趣的一點是,和其他蛇類不同,剛剛進食的爪哇瘰鱗蛇如果受到驚擾或者被人捕獲也不會吐出剛吞下的獵物。

在三種瘰鱗蛇中,爪哇瘰鱗蛇的性情是最兇猛的,其細長的牙齒經常會斷在受害者的傷口裡,當然和其他幾乎所有的蛇類一樣,爪哇瘰鱗蛇只有在受到驚擾和威脅的情況下才會為了自衛而咬人,瘰鱗蛇屬的所有成員也都沒有毒腺。

事實上由於皮具和寵物貿易,爪哇瘰鱗蛇近年來遭到了大規模的捕捉,野生種群的數量逐年銳減,而人工繁殖卻仍然不成功。

爪哇瘰鱗蛇的性成熟期很晚,雌蛇一胎能產下20-30條幼蛇,剛出生的幼蛇營水陸兩棲生活,隨著年齡增長,皮膚變得和成蛇一樣鬆弛之後才開始完全水棲。

飼養方法:

1.水質:瘰鱗蛇適合在淡水中飼養,原生地水域以軟水為主,人工飼養可用養鯛魚的黑水進行適當調配。

2.溫度:瘰鱗蛇原生地為赤道地區四季炎熱,水溫29-30度是理想飼養溫度。

3.水深:瘰鱗蛇會在水底伸展身體,鼻孔露在水面呼吸,因此水位不能過深,應按照所飼養個體長度的四分之一進行設置。

4.容器:瘰鱗蛇一生90%在水中度過,整理箱或魚缸是最佳容器,建議水槽頂進行遮擋以防越獄。

5.食性:瘰鱗蛇主要進食魚類。根據希恩(Shine,1991)的瘰鱗蛇研究,指半數的瘰鱗蛇胃部里曾發現過彩虹魚、鱸魚等魚類,偶爾也會進食鰻魚,而暫時仍未有發現瘰鱗蛇進食兩棲動物的證據。它們粗糙的皮膚主要用途是為了抵禦水壓,便於在海底獵食。雌性瘰鱗蛇主要以伏擊的形式捕食獵物,相對的雄性瘰鱗蛇則會比較主動地搜掠獵物。

rlyl

大家對這種蛇的外貌如何評價?

Editor:rly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lyl的自然世界 的精彩文章:

第二季?第二章:精緻的非洲慈鯛名片——馬拉維湖孔雀
手都白洗了!顛覆傳統的速乾擦手球,35萬根超細纖維強效吸水,搶瘋了!

TAG:rlyl的自然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