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眼中普通的我,早已聲名遠播,為天下人所知曉了

你眼中普通的我,早已聲名遠播,為天下人所知曉了

我是土生土長的信陽茶,經歷了各朝各代的變遷,現在大家都叫我「信陽毛尖」,有的也叫我「豫毛峰」,我很低調,不喜歡吵鬧,不喜歡講太多過往,慢慢的把自己變得很普通,然則我有久遠的歷史,在唐代之前早已聲名遠播,為天下人知曉了。

今天,讓我回顧過往,講一講往昔的故事,讓大家認識一下另一面的我。

我,豫毛峰,信陽毛尖,顧名思義我產自河南信陽,以「色翠、味鮮、香高」而著稱,深受廣大茶人喜愛,我主要產自「五雲、兩潭、一寨」地區,海拔在500—800米,高山峻岭,重巒疊嶂,溪流縱橫,雲霧瀰漫,四季分明,是產制高品質茶葉的風水寶地。

信陽產茶歷史久遠。東漢時,在江淮一帶行醫的安徽毫縣人華佗(毫縣與信陽毗鄰)在《食論》中說:「苦荼久食,益意思。」因此,他經常採茶飲用並為民眾治病。據傳說,隋文帝患頭疾,久治不愈,有僧人告訴他,江淮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可治。隋文帝派人到信陽來採摘茶葉回去煮飲,不久痛愈。由此可見,在唐代之前我就聲名遠播了。

唐代,信陽被列為當時全國官辦的13個重點山場之一,並與安徽的中部、湖北北部共同構成唐代第二大產茶區——淮南茶區,包括光州、義陽郡、舒州、壽州、蘄州、黃州。

唐代信陽所產,多為中間呈現有孔的餅茶,也就是當時人們所謂的「大模茶」。即唐《食貨志》所說:「貞元江淮茶為大模。」由於質量優良,被朝廷列為貢茶。唐《地理志》中載:「義陽(即信陽)土貢品有茶。」

據傳,信陽西部車雲山的茶葉,品質極優,武則天飲用之後,使久治不愈的腸胃疾病癥狀頓消,心情大爽,並敕命在車雲山山頭建立了一座千佛塔。現在千佛塔雖已破敗,但仍然可見到塔門的殘跡及塔內石佛。石佛身上,至今還保留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66)修復時所刻寫的銘文,成為我歷史上的一個獨特標誌。

宋代,信陽茶樹栽培非常普遍,當時信陽茶田面積和產量都很大,年產茶多達93萬餘斤,幾乎佔全國茶葉銷售總量的五分之一。宋代信陽栽種的茶樹,皆為灌木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說:「建茶皆喬木,吳、蜀、淮南(信陽、羅山、光山)唯從茭而已。」

宋代信陽散茶作為貢品,製作更為講究,包裝一般收與龍鳳相連。宋代信陽茶不僅在本地銷售,還有相當一部分通過惠民河、汴河,運往北宋的都城開封,從而推動了京都的市場繁榮。《清明上河圖》中所畫的茶坊,就是當時京都生活的具體寫照。

明時,信陽茶遭到自然災害,茶稅過重,官吏盤剝,加上匪徒敲詐掠奪,茶農只能棄茶謀生,茶樹逐漸被砍毀,只有李家寨三條溝內還有人種茶。《縣誌》載:「大茶溝、中茶溝、小茶溝在五斗峰之北,皆明茶之產地,尚有遺株。」

「毛尖」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末,人們把產於信陽的毛尖,稱為「本山毛尖」或「毛尖」。有根據採摘季節、形態等不同特點,將其稱為「針尖」、「貢尖」、「白毫」、「跑山尖」等等。清末,信陽車雲茶社為了振興茶業,派人到名茶產區浙江西湖龍井和安徽六安,購買茶籽、觀摩學習制茶方法,借鑒了西湖龍井和六安瓜片的製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把製成的茶稱為「車雲龍井」。

「信陽毛尖」的名字,來自其細圓緊直的外形,這種外形的形成,又與信陽獨特的炒茶工藝有密切關係。清代以前,茶工在生鍋炒制茶葉時,雙手各握一隻用竹枝製作的小茶把同時製作,久之十分疲勞,難以長時間堅持。清末民初。茶工試用炒熟鍋的大茶把代替小茶把炒「生鍋」,兩手同握一隻大茶把,左右手重力互相交替,稱為「握把炒」。

不過,這樣炒出的茶葉存在茶條彎曲,欠光潤的不足。1925年,車雲茶社試用「散把」炒茶,並在炒制過程中,不時用手抓起茶葉,觀看炒製程度,同時把結成團塊的茶葉撒開、甩出再炒,如此反覆,炒出的茶條比較緊、直,色澤也變得鮮綠光潤,人們稱之為「理條」,使茶葉呈現出現在細、緊、圓、直的形狀特點和品質。

信陽毛尖條索細緊圓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1985年信陽地區制定了信陽毛尖特級、一級地方標準,並與1994年1月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

這就是我,擁久遠歷史的信陽毛尖,此刻對我是不是有了深入的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買剎車片送礦泉水-五原金利源汽配五周年店慶
在玉林發現這些人請報警!最高獎勵20萬!最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