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肯定自己堅定的信心就是巨大的力量
"
「我曾經奮鬥,曾經痛苦,曾經流浪,曾經創作……有一天,我將為了新的戰鬥而再生。」
——羅曼·羅蘭
"
《約翰·克利斯朵夫》+《名人傳》
羅曼·羅蘭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
傅雷經典譯作央視「朗讀者」首期開讀書目
教育部推薦讀本
悅讀記第74期 | 羅曼·羅蘭作品兩冊
編 | 為你讀詩·悅讀記
羅曼·羅蘭(1866.1.29—1944.12.30)
1915年,羅曼·羅蘭憑藉《約翰·克利斯朵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偉大的作品長達10卷,於1904年—1912年間出版,從構思到完成耗時20餘年。從這部作品中,人們或多或少可以看到羅曼·羅蘭自己的影子。
文字:羅曼.羅蘭(1866-1944),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01-1913,他居住在這棟樓里,在這裡寫下《約翰.克里斯朵夫》。
在閱讀《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文筆細膩卻又冷峻的作品時,很多人都經歷過「耐著性子讀下去——終於被勾起了興趣開始認真看——書里的一字一句都恨不得刻進心裡」,這樣的過程。這一過程短則幾天,長則數年,大多數堅持把它讀完的人,往往都把它作為了自己的人生之書,反覆回味。
法語版《約翰·克利斯朵夫》
到底是怎樣的經歷,促成羅曼·羅蘭完成了《約翰·克利斯朵夫》呢?
生平
1867年,羅曼·羅蘭出生於法國中部的克拉梅西,1880年全家遷至巴黎。他於1889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史學系,不久來到羅馬讀研究生。從羅馬回來後,在巴黎大學教藝術史,從此開始了寫作,從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
羅曼·羅蘭和妹妹瑪德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蘭定居在日內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國環境,寫出了一篇篇反戰文章,他的立場受到了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
1915年,獲得了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結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羅曼·羅蘭和高爾基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蘭與法朗士及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雅各賓派,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
1935年6月,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並與斯大林見面。
1937年9月,羅蘭在故鄉克拉木西小鎮附近購買了一座房子,隔年五月底從瑞士返回故鄉定居。
羅曼·羅蘭和聖雄甘地
1940年,德軍佔領巴黎,羅蘭本人被法西斯嚴密監視。
1944年8月,納粹敗退,巴黎解放,羅蘭重獲自由。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在弗澤萊去世,享年78歲。
婚姻
在他的一生中,曾經有過兩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克洛蒂爾特是一位富家千金,父親是巴黎知名教授勃萊亞。這是一段巴黎富家小姐和外省窮困書生的故事,他們的婚姻在當時被傳為一段佳話。
最初,兩人生活得十分幸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慢慢出現了裂痕。而造成兩人裂痕的,正是羅曼·羅蘭的外省人身份。最初,他在巴黎難以立足,作品無人問津,而妻子擅長交際,經常出入社交場合。依靠妻子的幫助,羅曼·羅蘭開始發表作品,但依然有許多作品被退回。克洛蒂爾特認為只有被他人認可的作品,才有價值。於是,兩人就羅曼·羅蘭的寫作開始了無休止的爭吵,直到1901年戀人決定結束8年婚姻。
學生時代的羅曼·羅蘭
離婚之後,羅曼·羅蘭的生活陷入低谷,四處碰壁,後來才慢慢有所好轉。而這一段艱難的生活經歷,激發了他創作《約翰·克利斯朵夫》。
羅曼·羅蘭的第二任妻子是俄國人,他在蘇聯旅居期間,解釋了瑪麗·庫達切娃,不久兩人便走入婚姻殿堂。而這段婚姻,伴隨羅曼·羅蘭終身,直到他1944年離世。
斯大林(左二)與羅曼·羅蘭(右二)、瑪麗·庫達切娃(右一)
《約翰·克利斯朵夫》以貝多芬的一生為藍本來構架人物,以普通現代人的生活作為素材,字裡行間滲透著音樂感。而作品也與羅曼·羅蘭的另一部作品《名人傳·貝多芬》頗有許多相似之處。
羅曼·羅蘭和泰戈爾
廣受好評的傅雷譯本中,傅雷先生便把書中的音樂感翻譯了出來。文字的韻律、節奏和力量流淌在字裡行間,那些時而和緩,時而急促的節奏感,把讀者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每一段、每一句都讓人深陷其中。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與舒爾茨的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後者是通過漫天而來的瑰麗、龐大的通感來完成的。
傅雷先生
閱讀的過程,其實是重新審視自我,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直面自己身上不好的一面,獲取書中巨大的精神力量,說不定你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或者受到某些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這大概就是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的原因。
※庫車小白杏,香過梔子花
※一百年前的中國到底什麼樣,這個英國人記下來了
TAG:為你讀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