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發展驅動中國經濟增長:度量與作用機制
▲點擊「廣東社會科學」關注我們
摘要:
以分散式技術(雲計算和區塊鏈)、互聯技術(物聯網和移動互聯)、安全技術(生物識別和加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數字技術層出不窮,給全球金融創新帶來全面革新的力量。金融科技不僅是全球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中國金融和社會經濟發展也影響巨大。本文分析了金融科技的發展特徵,總結了中國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情況,指出金融科技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路徑:投資資本積累、儲蓄-投資轉化、長尾消費需求、外經中的可貿易範圍。最後,針對中國經濟常態化的背景,提出金融科技引領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科技 金融創新 經濟增長
作者|李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副研究員;程斌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自《廣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 P44-52)
從全球範圍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從更深層次角度看,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世紀以來,金融產業就在一國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實現息息相關,金融技術創新顯著提高了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在分散式技術(雲計算和區塊鏈)、互聯技術(物聯網和移動互聯)、安全技術(生物識別和加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數字技術層出不窮的新時期,金融科技(Finance Technology,以下簡稱「FinTech」)的發展十分迅猛。相對於傳統金融產業,這些創新金融服務業兼具融合性和破壞性特徵,推動金融業態的全面變革。在我國進入常態化的背景下,以金融科技發展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引領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金融科技的新特徵與度量分析
實際經濟運行中,為研究金融科技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首先探究金融科技的本質。在FinTech3.0階段,金融創新不僅在於技術和產品的創新,而且還表現出服務創新新浪潮。原本金融創新分為主要產品和服務創新、組織結構創新(例如信貸處理外包)、流程創新(例如線上信用卡申請和辦理)等3大類,金融科技將其擴充至由Sachse等(2012)提出的系統(例如作為新型金融基礎設施的區塊鏈)以及由Haddad和Hornuf(2016)提出的商業模式(例如眾籌)。它們影響著支付、投資管理、融資、存貸款、保險、監管合規以及其他金融服務領域。
金融創新的發展脈絡中一直包含著科技基因,而現階段的金融科技產業呈現出以下新特徵:一是金融交易的便捷度和安全性得到了提高;二是數據得以高效捕獲和深度分析;三是金融服務提供方式逐漸智能化;四是金融信息普遍共享化。首先,移動智能手機和互聯的普及應用為金融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促使金融服務分銷渠道向非物質化或虛擬化擴展,金融交易的便捷度和安全性得到提升。其次,千禧一代的崛起和中產階級年輕化為金融科技發展創造了條件。金融科技能夠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提高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價值。例如,金融科技能夠推動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用於小微企業和個人用戶,從而覆蓋傳統金融業務遺漏的長尾用戶群。再次,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有助於打通產業鏈數據,在此基礎上,金融科技可以通過機器學習演算法,拓展信用評價的維度,進行智能信息核驗。例如,智能生成用戶信用畫像,識別貸前欺詐風險,實時跟蹤監測貸中的信用風險,阻斷與攔截可疑交易,控制壞賬率水平。最後,正如企業資源規劃(ERP)軟體的共享數據功能一樣,金融科技將通過物聯網技術等實現整個金融行業數據共享和流程優化。在金融發展不斷場景化的趨勢下,金融科技可以作為各場景的鏈接紐帶,有助於實現業務協同和建立普惠金融服務平台。
根據金融科技的主要特徵,可用金融科技滲透率來度量其發展水平。金融科技滲透率指使用互聯網金融交易的網民數與總人口數之比,它由金融科技業務滲透率加權得到。由圖1和圖2可知,2010年至2016年間,中國互聯網金融科技滲透率由8.85%增至26.16%,手機互聯網金融科技滲透率由1.58%增至26.98%,手機互聯網金融科技滲透率的漲幅明顯快於互聯網。從結構上看,網上支付(包括手機網上支付)和網上銀行(包括手機網上銀行)是採用金融科技最多的兩個領域,其中網上支付佔比穩步提升,表明網上支付領域在快速興起。
圖1 2010-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滲透率及其構成(互聯網)
圖2 2010-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滲透率及其構成(手機)
二、金融科技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展機遇
1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嶄露頭角
中國爆髮式增長的電子商務、快速普及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等為金融科技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實際上,和美歐發達國家初創公司驅動的金融科技產業模式不同,中國的金融科技產業是由互聯網金融公司轉型驅動的。隨著眾籌、P2P、互聯網券商等業務的興起和監管真空導致諸多問題,促使部分互聯網金融企業向金融科技轉型升級。這種轉變隨著科技門檻的顯著提高,加速了中國互聯網金融業的內部整合和金融科技發展,最終提高了金融行業集中度。
2
金融科技助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
互聯網幫助金融產品和服務突破空間限制,使得眾多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欠發達地區也較易獲得,有助於促進各區域內經濟增長,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
3
金融科技合作環境良好
目前,多個國家正嘗試積極主動的金融科技監管模式,各個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的沙盒入選標準,包括詳盡的商業計劃,具有真正創新的產品或服務等條件。沙箱測試過程中,金融科技企業享有豁免部分監管規定的權利。保障措施方面,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要求風險降低以及對消費者進行額外保護,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對客戶資質以及企業存續期間進行限制,並對企業追加報告和監測等義務作出要求。雖然各國和地區監管模式趨同,但在金融科技子領域監管標準上存在差異,如P2P網貸監管方面,新加坡和英國等市場的法規對資本准入限制等要求相對更為嚴格。
總體而言,英國、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採用沙盒監管模式的國家中,金融科技創新確實得到了鼓勵。但監管沙盒只是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金融科技企業的訴求矛盾,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金融業現有的審慎監管框架。這與金融創新風險的以及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性密切相關,為了在金融創新和投資者保護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上述國家和地區紛紛簽署多份雙邊金融科技合作協議,以保障金融科技穩步發展。實際上,根據PWC2016年對全球金融科技的調查報告,合作發展也是各國企業應對金融科技挑戰和機遇的主流方式。企業紛紛通過合作發展整合金融和科技資源,擴展整個金融產業的價值鏈。因此,對中國而言,與發達國家構建良好的合作環境,不僅有利於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形成比較優勢,為金融科技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機遇;而且能夠減少區塊鏈等關鍵技術的潛在系統性風險,為國際金融活動創造良好軟環境。
三、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相關建議
現階段的全球金融科技發展尚處早期,新一輪金融科技創新將給全球經濟和社會生產效率帶來了極大的動力。正因為各國政府認識到金融科技產業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多數監管機構紛紛採取積極主動的沙箱模式,以尋求金融創新和投資者保護間的動態平衡。目前,金融科技風險投資出現分化的過程中,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正在全球嶄露頭角。對中國而言,在技術和金融服務領域取得強大的競爭優勢,有助於通過「產融結合」提升中國製造業產出水平和優化貿易結構,同樣也有助於釋放欠發達地區金融服務活力,推動普惠金融和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因此為新常態下金融系統的穩定發展和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中國應該有效利用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態勢,通過以下渠道平衡金融科技的風險和收益。
1
開發和使用新型監管工具和體系
一方面,中國政府應該依靠監管科技(RegTech)對金融市場數據進行量化分析,開發和使用新型監管工具。另一方面,中國應探究區塊鏈的分散式分類技術在監管機構中的應用。新數字技術的使用將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和透明度。例如,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的結算系統已於2017年12月8日開始採用上述技術;瑞士最大的基礎設施供應商之一SIX Securities Services也正研究將該技術整合到瑞士金融系統中。
2
創建現代金融科技監管制度框架
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是推動企業創造、創新的的重要保障,規範和適當的金融監管體系有助於金融科技企業創新和公平競爭,在消費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基礎上,現代金融監管制度框架應該允許金融科技企業試錯。通過給予金融科技企業試驗和風險評估機會,使其在適當的法律法規框架下試運營業務,幫助其其專註於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這有利於推動釋放下一輪科技紅利,也是中國經濟在金融創新中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
3
構建金融科技信息共享機制
為有效防範金融危機,監管當局應該更深入地參與到金融科技集群建設中,實時從參與方了解產品和行業的發展情況,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透明度。通過構建金融科技信息共享工作組,促進金融科技從業者和相關監管機構的信息互聯互通。新加坡的技術創新實驗、美國CFPB項目催化以及無行動信政策就是很好的例子。這種金融科技信息共享機制有諸多益處:一方面,監管部門能通過產品和行業的實時發展情況,制定合理的政策,以減少企業面臨的監管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這種信息密切合作能夠加快金融科技創新和商業化步伐,問題導向性的多方協商機制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4
公共政策制定和監管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已是大勢所趨。由於監管協同對現代金融業創新發展以及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中國應積极參与這些新興業態國際監管規則的制定。實際上,各國中央銀行或貨幣管理當局紛紛開展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應用研究。此外,就金融科技市場進行雙邊磋商和非正式對話,以降低或消除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的貿易壁壘。這有助於金融科技公司「走出去」發揮區域或全球擴張潛力,也為中國金融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插圖來源:視覺中國)
TAG:廣東社會科學 |